九华地藏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九华地藏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现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内塑地藏王菩萨像,右丰都帝,左东狱帝;十王殿十间,殿内塑十殿阎王像,文武判官,夜叉小鬼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西厢楼房十二间,上层僧人宿舍,下层营业用房;东厢四间,设供多佛,佛道并存。

  自古就有“去狼山烧香,不到九华地藏寺,功德只有一半”的说法。该寺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与南通狼山广教寺遥相互应。

  地藏菩萨

  1、地藏信仰始于南北朝之乱世,到唐时已经流行于民间。从盛唐大诗人李白于当涂写《地藏菩萨赞并序》中就可以洞见当时地藏信仰已相当流行。地藏菩萨以其大悲大愿,悯苦摄苦,誓愿济渡六道众生,成为众生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精神庇护者。盛唐过后的唐末五代时期,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天下分崩离析,五代十国,动乱不已,人们受尽战争之苦,生离死别成为不可逃避的厄运,渴望得到神灵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庇护心理尤其强烈,对地藏菩萨的信仰日炽,为把僧地藏抬升为地藏菩萨打下了心理需求的基础。

  2、僧地藏苦修佛道的精神表现出于末法时期护法正法精神。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地藏修行状况,说他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在饮食方面,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有人为他建寺之后,收纳弟子,仍然自耕自给,当时南方号为“枯槁众”。如此的苦修、如此定功足可看出他修道的诚心,护法的决心。而这正与地藏受释迦牟尼之嘱于释迦牟尼逝世后、弥勒佛成道之前的末法时期济渡苦难众生的护法、正法精神相合。

  3、僧地藏相貌奇特,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地藏“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宋赞宁《高僧传》依据费文写成,载僧地藏“心慈而貌恶,颖然天悟。七尺成躯,项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这一记载正与人们意识中所形成的地藏菩萨“幽冥教主”的高大、强壮而又狰狞的形象相暗合。

  4、僧地藏的灵异记载促成了他的神格化。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记他示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寂后趺坐函中,经三年颜状亦如活时,且“舁动骨节,若撼金锁”,与经中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相合。建塔之后,基塔发光如火,光成圆环。另外还有僧地藏携白犬“善听”、涉海来华、避居山野的传奇经历和山神出泉的等等神异传说,加深了僧地藏的神秘性质。这种神异化为僧地藏在人们心理由人而神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5、僧地藏的法号为“地藏”,与地藏菩萨同名,遂使人们很容易形成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的联想。加上佛教中本来就有菩萨应化之说,在《大方广十轮经》的《序品第一》中提到“地藏菩萨作沙门像,现神通力”,这为人们接受他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就显得顺理成章。

  6、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尤其是帝王的因势利导在现实上促成了僧地藏的影响及其菩萨地位的抬升。僧地藏在世时,池州太守张岩曾奏请赐额化城寺。宋、明、清三代,九华山僧众越来越多,不少名僧如宗杲、智旭等来此弘法,寺院规模愈益扩大,数量迅速增加。王阳明、湛若水等游山名人络绎不绝。同时,明清两代帝王多次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也愈来愈大。

  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既有其内因--僧地藏的法号、苦修、神异记载、相貌等,也有其外因--地藏信仰流行、社会动荡、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的因势利导等等。应当说,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九华地藏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九华地藏寺为如皋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佛教活动点,与南通狼山广教寺遥相呼应,整日香烟缭绕,钟声不断,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传统庙会、7月30日地藏王金乔觉的生日,大江南北香客蜂拥而至,游客如潮。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九华的地藏寺远近闻名,吸引了张家港、常熟等苏南地区的许多香客经常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年三月初八地藏寺都要举办庙会。庙会那天,人们潮水般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远远望去,平时还很宽阔的街道成了人的海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