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首寺 五台显通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界视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现存寺院43处,其中显通寺等11处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显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象佛祖说法的灵驾山,故名大字灵鹫寺。

  显通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称大孚灵鹫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据《清凉山志》载:"后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时因藏于寺中的新译《华严经》中有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记载,武则天改其称为大华严寺。到了明代重修时才由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改为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名为大显通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重修后的形制。在五台山诸寺庙中,显通寺历来地位最高。宋代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在寺设"僧纲司",统辖全山僧寺;清代又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协会也设于此。

  显通寺占地120余亩,有殿堂楼房400余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显通寺的牌楼正当街口,横梁间嵌着书有"显通寺"三字的板额。入寺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层为石石族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钟楼为两层三檐,上承十字顶,十字相交的脊的四端有四个龙头,双双相对。通体望去,廊柱排排,上层木栏四周,飞檐层层,后面配以大白塔,确是秀雅。石洞的门桅上,刻有"震悟大千"四个遒劲大字,是说浑厚悠久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的众生震彻得醒悟过来。钟楼上悬吊的大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一1627年),钟身高8尺,最大外径5尺,厚3寸,钟口边缘成莲花瓣形状,外皮刻有楷书佛经一部,共有1万余字。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据说重9999.5斤。《明史》载:"洪武六年(1373年)铸太和钟。其制,仿宋景钟。以九九为教,高八尺一寸。"明代,中国曾铸造过许多巨钟,这口幽具钟即是其中之一。

  穿过钟楼门洞,沿道拐入山门前的大院,山门右侧有一高层砖结构建筑,为显通寺的粮仓。粮仓为硬山顶,方块形,砖壁上有层层通气窗口,形制上写实而不失其精巧。从欣赏角度看,亦为显通寺一景。

  显通寺山门气魄雄伟,在五台山所在寺庙中首屈一指。

  山门两旁,各树一通石碑,左龙右虎,一气呵成,字形具有龙虎形象,为雷雨居士所书。据说,佛寺建址讲求风水,除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显通寺山门两侧,无此二山,故立此三碑为补。

  入寺内,便是一连七进的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钢殿和藏经殿。

  紧挨山门的是:左为观音殿,右为文殊殿。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木结构建筑。在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高约2米多,宽不足l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十九日。左边的石碑上有康熙御笔碑文,右边的却是一通无字碑。

  文殊殿后是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重檐庑殿顶,周有大柱环绕,气势磅礴。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做普佛和过重大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身披袈裟,汇聚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每当此时,殿内殿外一派庄严隆重的场面。大殿内的诵经唱赞,伴随着有节奏的法器音响,组成深沉和悦、悠扬古雅的曲调,在寺院上空回荡。

  过大佛殿便是无量殿。该殿是一座砖砌结构的建筑。相传,唐代清凉国师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钞》。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他在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亦称"无梁殿"。该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等,意喻释迦牟尼佛"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在七处地方九次讲《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无量殿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1956至1957年,国家曾拔专款,按照原样进行了翻修。无量殿有个奇特的景观;就是殿堂中席地而坐着许多罗汉。相传,为明洪武年间大华严寺住持化缘所铸。《清凉山志》称此为"五百应真"。据说,此事在当时非常轰动,连明太祖朱元璋听说五台山五百罗汉大显神通的消息后,都派大臣代表自己前来朝拜,并向大华严寺赐额"大显通寺"。从此大华严寺便改名大显通寺。可惜在十年内乱中,铁罗汉有半数以上遭到毁坏,只有223尊幸存,仍在显通寺无量殿席地而坐。

  无量殿后是千钵殿,因内供千钵文殊铜像而得名。这尊铜像的造型十分奇待,头上有头,共垒叠五个头形,两边伸出许多手臂,统称千臂,其中有两条大臂举上头顶,托着一尊圣像。这尊铜像是文殊菩萨多种法像中的一种,它显示了佛教艺术家对文殊菩萨的丰富想象力。

  千钵殿后依山建筑起分层次的高台。铜塔为第一层次,铜殿为第二层次。两侧都有石阶围栏,前面对着一堵石影壁。

  铜殿是一座铜铸成的仿木建筑物,铸成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国现存四铜殿之一(其它三铜殿为北京颐和四万寿山铜殿、湖北武当山铜殿和昆明鸣风山铜殿)。据《清凉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五台高僧妙峰集全国十三省布施,计十万余斤,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峨眉山,一置五台山。均于湖北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前二者已失,显通寺这座为仅存。铜殿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上层四面,各有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有八块格扇。格扇内壁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铜铸大佛,故称“万佛朝如来”。格扇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共36幅。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风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十分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这座铜殿优美的造型,完整的结构,巧妙的布局,生动的图案,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殿前原有同期铸成的五座铜塔,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合五座台顶。从前香客因天寒路远等原因,无法——朝拜诸台顶,即礼拜此五塔,以为弥补。可惜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寇掠去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高13台,层各8面,高8米,直径2尺,塔身铸满佛像、图案和各种铭文。底座正方形,四角名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和头顶塔身。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相传康熙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铜殿两旁又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最高层的藏经殿,俗称后殿,原放藏经,现辟为文物陈列室。其中手工艺品有北魏孝文帝时黄金镇风印和铜铸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观音和胁侍玛萨,清代烧制的济公和尚瓷像、苏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财童子和观音,铜铸刘海戏金蟾和四十八臂观音,以及水晶塔、银塔和各色景泰蓝供件等。书画有北宋开宝年问(9邱一976年)印刷的雷锋塔藏经,元初赵子昂夫妇画的马和观音,明沈周绘的关云长,明丁云鹏在小小的菩提叶上面的十八罗汉等。最尊贵的要数原奉供五台碧山寺,现在显通寺文物陈列内展出的华严经字塔。字塔长l丈7尺,宽5尺,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上书《华严经》80卷,计600043字。绫上写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经文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远望象是绫上用工笔画的七级高塔,塔身嵌以楼阁佛像,飞檐吊以风钟,塔边饰以花卉,十分形象。近以细瞅,原来拼成高塔的每一根线条都是蝇头小字排列起来的。莲花的细茎,风钟的吊绳,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难察经文起首何处,不知经文落款何方,经毕塔成,浑然一体。华严经字塔系清康熙年间苏州三宝弟子许德心用十二年功夫书成。这帧经字塔,没有周密的设计,没有顽强的毅力,是难以完成的。

  显通寺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珍贵的文物,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