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佛教初传九华山:佛教约于三唇时期传入吴地(今江苏、安徽)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始传陵阳山区。据明嘉靖《池卅府志》、《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贻建茅庵,曰“九华”,唐开元年间朝廷赐额“化城寺”。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志仙释》又载,安帝隆安五年,杯渡从安掸峰卓锡化城之址,始创道场,为开山之祖。
隋统一中国后致力于佛教的推行和传播:开皇十一年(591),九华山佛教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开辟道场。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人檀号居化城峰,诵经说法,广度信徒。开元末,新罗国僧地藏人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道,颇得九华山一带信徒崇敬和护持。至德初(约757),诸葛节等人捐款买檀号旧寺址为其建殿宇(今化城寺址)。贞元十年(794),僧地藏圆寂,跏趺石函,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嘲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道场,香火不绝。青唐期间,九华山周围陆续兴建海会寺、九子寺、法乐院、庆恩院、妙峰寺,无相寺、净信寺、福安院等寺院20余座。唐代继新罗僧地藏之后。有影响的僧人有胜瑜、道明、智英、道济、卓庵、悟化等。会昌年间(841~846),武宗李炎兴道灭佛(佛教史称“会昌法难”),九华山附近十余座寺院被毁,但山上香火仍延续。
宋代,一反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的保护,以加强国内的统治力量。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以化城寺为中心开始出现“宝塔香灯诸洞见,石楼钟磬半天闻”的兴盛局面。天台高处也陆续建成一批寺院,一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禅师来山传法,如临济宗杨歧派高僧宗杲,曾来山传临济宗法。宗杲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历代《九华山志》均收录有宗杲的游山诗。此外,宋代九华山僧人中有影响者还有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而这一时期活跃于九华山诗坛上的名僧清宿,受五代僧人圆证的委托,主持“九华诗社”;另一诗僧希坦则著有《九华诗集》传世。元代,由于朝廷崇奉和支持喇嘛教,除在京城内外有较多的喇嘛寺外,其他汉地的佛教无甚发展,而九华山佛教却基本保持宋时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院,如西峰堂、成德堂等。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至元代末,有真观法师(号无象)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称“无象禅师”。
明朝时期,早年出身于僧侣的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对佛教更加热衷。16世纪到17世纪,明皇室对九华山佛教多方扶持,洪武二十四年,赐额修筑化城寺;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封妙峰寺妙广法师为“护国瑜伽上师”,并赐金斓表;景泰年间(1450~1456),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宣德二年(14127)、万历十一年(1583)、三十一年,又屡赐银修复化城寺和肉身殿;万历十四年、二十七年,先后降旨颁赐《藏经》崇祯三年(1580),敕封万年禅寺(百岁宫)的已故海玉法师为“应身菩萨”。明代,九华山重建和重修的寺庵有天台寺、招隐寺、德云庵、真如庵等30余座。化城寺盆地寺宇林立,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中心。主刹化城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立丛林制度后,逐渐发展为拥有东西两序七十二座寮房的大丛林。全山范围内的寺庵(包括前山和后山的茅棚、精舍等)达100余座。常住山上的僧侣日益增多.朝山信众岁无虚日。至此,九华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名僧有宗琳、法鉴、福庆、道泰、龙庵、佛智、性莲等。明末四高僧之一智旭于崇祯十年(1637)居华严庵弘法,在芙蓉阁建华严朝(即“华严大会”),宣讲《华严经》和《地藏本愿经》,翌年著《梵纲台注》。
清代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是完全继承明代。清代帝王虽然对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对汉地佛教也极力崇信。世祖顺治曾召玉琳法师到京说法,并命选僧1500人从人受戒,以表示对汉族地区佛教的扶持。其次,圣祖康熙出巡常住名山巨刹,并赋诗题字、撰制碑文,表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次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四十八年(1709)再次派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乌尔胡到九华山进香,并赐银百两。乾隆三十一年(1766),朝廷赐御书“芬陀普教”,并遣钦差普福(江宁布政使)朝山进香。地方官府也对九华山佛教以大力支持。清初,九华山戒坛乏人,安徽巡抚(曾任池州知府)喻成龙亲往浮山(安徽枞阳县境内),三请兴斧法师到九华,“始获提倡宗风,敷演戒律”。由于官绅和信徒的捐助,清中叶全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寺宇,化城寺在拥有72所寮房的基础上又相继衍出祗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寺僧达三四千人之多。清成丰三年至同治二年(1853~1863),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九华山一带,加之太平军的反佛行为,大多数寺宇毁于战乱之中,化城寺周围仅剩10余所寮房。此后,清廷陆续用30多年时间恢复九华山佛教。光绪年间,朝廷向九华山甘露寺、百岁官等寺3次颁赐《龙藏》各一部。再加上绅商及信徒们的竞相捐赠,至清末九华全山有寺院达150余座,祗园寺、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四大丛林开始形成。名僧有洞安、明雪、兴斧:隆山、圣传、月霞、宝悟、大根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翠蜂寺举办“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中国佛教史上兴办佛学院的先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中,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庙产兴学妻运动;同时,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和羲师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帝反封建口号,其中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和排斥。此时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九华山区因远离蘩城,寺院虽有兴废,但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在辛亥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佛教界的一些革新派也适时地撮出了佛教革新运动。如太虚大师联合知识分子,倡导佛教青年运动,创办佛教杂志,设立佛学院,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佛教现状。此时及稍后一段时期内,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上层人士却给予佛教以关注和支持。1917年,黎元洪为肉身宝殿、万年禅寺分别题写匾额,并赠给两寺《藏经》各一部;1924年,段祺瑞为柢园寺题匾;1933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祗园寺大雄宝殿题匾;1937年,蒋介石为乐善寺题词“宣扬佛典”。在国民党上层集团的推崇下,九华山佛教又得以振兴。随着香火的旺盛和捐赠的增加,九华山寺院经济发展较快,佛教也有过短暂的兴隆。这一时期全山的寺庵仍有150余座。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上禅堂、莲花寺、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佛教界某些著名高僧先后参访九华山,其中有弘一法师、太虚大师,西藏十三世喇嘛土登嘉措,圆瑛法师等人。至20世纪30年代末,九华山区多次遭到日军的扫荡,一些寺院遭到毁坏,僧尼生活异常清苦。民国时期的九华山名僧有月霞法师、智妙法师、心坚法师、果廷法师、定朗法师、本修法师、容虚法师、宽扬法师、义方法师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华山存有寺院90余座,僧尼200余人。为保护佛教名山,人民政府在九华山建立了管理机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解散旧的九华山佛教会,由各寺院召开代表会议处理佛教内部事务,并领导组织僧尼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土地改革’’后,全山僧尼同当地农民同等分得山林和田地,寺院实行农禅并重。1951~1957年.政府拨款重点维修祗园寺、化城寺等9座寺院。1956~1957年,九华山接连举行几次重大佛事活动。1978年,九华山佛教出现了新局面,迎回离山的僧尼;一些佛教界代表人物出任省、市、县、乡各级人大、政协代表或委员,参政议政,提高了政治地位。1981年起,九华山佛教协会加强了佛学研究与教育,先后举办了僧伽培训班,成立了佛学院。1991年和1994年.九华山佛协与九华山管理处先后举办金地藏生平事迹的国际性研讨活动。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确定九华山9座名刹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30座寺殿为省重点寺院。这些寺院在政府拨款和信徒的资助下陆续修葺开放。1986年9月,祗园寺首先恢复丛林制,仁德法师升任方丈。至1998年,全山累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其中98万元为政府拨款)整修、重建寺院,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改革开放20年来,九华山佛教界与国内外佛教界交往日益密切,出访80余人次,接待71个国家及地区的朝山信士、游人15万余人次,1999年9月9日,99米露天地藏菩萨铜像奠基仪式在大觉寺举行,标志着九华山佛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寺院胜景]
佛国九华山风光
九子山:九华山古称。山名始见于南朝梁、陈间顾野王《舆地志》:“九子山,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千丈。出碧鸡、五钗松”。唐人费冠卿在其《九华山化城寺》中称“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宋《太平御览》卷四十六引《九华山录》谓:“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九子山属古陵阳山的一部分,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应友人之邀,“由金陵(今南京)上秋浦(今贵池)”。聚会于九子山西麓夏侯氏之堂作诗唱和,写下《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序中说“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此后,更名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志称“方圆二百里”。境内有大小山峰数十座,以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九华山山峰属断块山体结构,主体由花岗岩组成,群峰竞秀、悬崖断壁、怪石鹾蛾、谷幽潭深、流泉飞瀑,秀丽奇巧。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多雾、多雨、多寒”的个性特征,日出、云海、佛光、雾搬、雪霰等蔚为奇观。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来游,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序中,政“九子山”为“九华山”。唐开元束,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此山,苦心修行数十载,圆寂后肉身3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院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九华山自然和人文景观均独具特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