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真人吕洞宾乃是赫赫有名的道教“上八仙”之一,他与佛教的渊源,可不仅仅是我们舟山黄扬尖上的一个纯阳寺那么简单。
据载,得道成仙后的吕洞宾曾游庐山归宗寺,并在寺院的墙壁上毫不客气地写道: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言下之意,显然对自己的仙道修行很有些自得。然而,这一天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吕洞宾忽然目睹山上紫云成盖,瑞气纷呈,知有高人在此,便拨下云头,直入寺中。此时恰值黄龙寺主晦机大师升堂讲经,看见有一道人昂藏众中矫矫不群,当下识破是纯阳真人,就故意说:今天有人窃法。吕洞宾见躲藏不得,就挺身而出,又不肯示弱,遂大声提问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说此句何意?”黄龙大师嗤笑说:“原来不过是个守尸鬼。”吕洞宾不以为然,反唇相讥说:“纵然如此,我这儿却有人人争羡的长生不老药。”黄龙大师当头棒喝:“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长生不老药有什么用?生命再永久,也解决不了生活里的根本无明!吕洞宾无言作答,心中特别不甘,羞恼之下便驱使飞剑来刺黄龙大师,想看看大师面对死亡的威胁,是不是就真正的不会无明现前,依然洒脱。结果,一任他剑气袭人排山倒海法力倾尽,黄龙大师依旧岿然不动,“剑不能入”。吕洞宾自知不敌,心中叹服,于是纳头拜倒,乞请大师赐教。黄龙大师说:“半升铛内煮山川,我就不问你了,你就说说,如何才是‘一粒粟中藏世界’?”看似还是刚才的原问,然而经过这一番斗法,吕洞宾一听之下,顿时大悟,喜极而诗:“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大笑而去……
这则“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非常有名,南宋时的佛教重要史籍,如《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以及《佛祖统记》等,对此都有详细地记载——《嘉泰普灯录》“广化圣贤”条甚至还因此而将吕洞宾列为佛门弟子。而娱乐圈对这则佛道斗法的题材也格外热衷,演戏的,如元代名剧《飞剑斩黄龙》、《万仙录》,连续搬演,长盛不衰,说书的,像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所记,更是移花接木——将唐代的黄龙晦机换成宋代更为著名的黄龙慧南,添油加醋,极尽渲染,使得该故事的社会影响不断深入且广泛。
不过,虽是对同一个故事题材的持续发酵,信仰和娱乐的两个圈子,却是各有各的原因,绝不可简单地以“佛道争雄”一言以蔽之。
考之吕洞宾,虽然是神乎其神的神仙,生卒时年均难细究,但根据国人喜好给神仙编家谱的传统,其大体上的发迹史,我们还是有个脉络可寻的。传说都这样讲,吕洞宾是失意的唐代文人,因为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才转而求仙访道,而且,转轨发展得极其成功,唐末五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仙了。据北宋初年的名相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记载,“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北宋才子秦观在其《魏景传》中还说,吕洞宾的师父是钟离权,自己传了个徒弟则是刘海蟾——就是有事没事拿着金钱戏赖蛤蟆的那位名人。可见吕洞宾在北宋时期,就应该是比较出名了。但直到北宋末年,确切地说,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才被朝廷册封为“妙通真人”,然后隔了一个南宋,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这才真正显赫得无以复加。当然,这只是吕洞宾履历的道教版,如果让学术界来说的话,那可就够狠得了。据原北京大学教授浦江清先生在其名作《八仙考》中的论证,“洞宾传说,起于庆历,而发源地在岳州”,是和滕子京炒作重修的岳阳楼有关,至于唐代云云,有没有这个人都难说!
但不管如何,吕洞宾的传说分为宋元两个阶段那是显而易见的。先说在宋代,其实吕洞宾的平步青云,实是端赖于政治提携和高道推举这两手。政治上的原因众所周知,北宋君王极其好道,典型得如宋真宗和宋徽宗。前者打仗没本事——“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就是他办的!然而搞神道设教却是一把好手,生生造出个赵公明神仙当老赵家的祖宗;后者治国更没本事——妇孺皆知,吟诗弄画到连带着儿子也一块被金国俘虏了!但是崇道却比宋真宗更胜一筹,竟然异想天开地给自己加封“教主道君皇帝”——史载,金国兵临城下的时候,他还是身穿紫道袍,头戴逍遥巾,好一幅神仙样貌!如此这般,大环境很开放,小环境就搞得特别活,道教在宋代可真是高道倍出。其中一个叫张伯端的,北宋时人,号“紫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创始者。据传是在成都遇到了吕洞宾的徒弟刘海蟾,得授仙诀,成道了,传下一部《悟真篇》,倡导禅道双修,主张先命后性,由道入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成“金丹”,影响深远,是道教中的正统,故而该书被称做是“万古丹经之王”,经典中的经典。《悟真篇》分内外两部分,外篇全是张伯端参禅的心得,用诗歌形式写成。清代居士皇帝雍正对此是极为欣赏,还把张伯端的禅诗编入自己整理的《御选语录》大加赞叹,并封张伯端为“禅仙”——这倒也名副其实,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上说,张伯端临到最后,尚“与刘奉真之徒广宣佛法,留偈而逝”,整个儿一高僧作派。还有一个高道,叫王重阳的,出生比张伯端要晚了些,又生活在南宋的老敌占区大金国内,但也遇到了刘海蟾,并拜他为师了——所以,算起来,王重阳还是张伯端的师弟,这个金庸没说。王重阳既有神仙师父提点,当然也很快成仙,并创下道教大派全真道,不仅理论上提倡三教合一,禅道双修——佛教《心经》是全真道的早晚必读功课,而且,组织纪律上也大肆向佛教抄袭,比方说,全真道士不能结婚,不能吃荤,不能居家建家园,也要出家住道院等等,完全和僧人一样。因其在北方传道,所以后人就对比着张伯端,称全真道为内丹派北宗——内丹是相对着用药草矿物炼所谓“外丹”而言的。但不管是南宗北宗,这样的不讲知识产权,终归让佛教大师们心里有些不舒服,可不舒服也没奈何呀,谁让北宋的皇帝们喜欢——人家宋徽宗还正儿八经地下诏,想着让和尚们集体改行信老子呢!
等吧。等进了南宋,情况有变,虽然南宋皇帝们依然注意舆论上宣传“三教合一”,个个平等,但总体上还是偏佛多些。这下可让佛教逮住机会了,大师们要说话——既然宗教和谐,那就不好拿近人说事,既然都说刘海蟾是自己的祖师爷,那我就谈谈刘海蟾的师父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最后皈依佛教的故事——一股脑儿有那么多的佛教典籍都谈吕洞宾的佛教公案,而其目的,不过是意指道教内丹派对佛教的学习抄袭罢了。对此,道教徒,尤其是处在南宋境内的南宗道徒不能不有所反应。而反应的手段也简单,就是继续写神话,既然你弄个传说编排我,那我也编个故事反驳你。南宗带头人白玉蟾道长说,根据我们的记载,吕洞宾“片言勘破黄龙老”,最后是胜利了,并没有皈依佛教。这法子,实话说,其实算不上明智,因为南宋道士少和尚多,更何况现成的张祖师的禅诗还在那儿放着呢,你如何辩?越说,就越把吕洞宾和黄龙见面的事坐实了!关于这一点,后世的道长们显然是有所注意,而这其中尤以元代的苗善时最为聪明。
道教入元后,因为全真道丘处机的战略眼光精准,高瞻远瞩地早早就和成吉思汗拉上了铁关系,再加上大一统后,南宗也并入北宗,同为全真,实力大涨,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全真道权势倾贵,一时无俩。中间虽然因为几次佛道论辩失利的关系,有些磕头碰脑,甚至还上演小道士被迫削发为僧的戏码,但总体上,在元代统治者连摔带捧的宗教政策下,全真道依然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吕洞宾由“真人”到“真君”,再到“帝君”的封赠,也就在这个时候登峰造极。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加封吕洞宾为“帝君”级神仙的时候,应的是当时的全真道掌门苗道一所请。而苗道一就是写《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的苗善时。在他的这本吕纯阳传记中,他遮遮掩掩七扭八歪地把飞剑斩黄龙的公案,重新解构,自成一家,被后世的此类道传奉为定式。如在“慈济阴德第三化”中,他说,“一见”实为“一觉”,“黄龙”本为“黄梁”,所谓“自从一见黄龙后”,应是“自从一觉黄梁梦”,可“人我之徒”误解了,以为“帝君飞剑斩黄龙,蠢哉”!又说,飞剑应是“慧剑”,用来“斩三尸六贼,恚嗔爱欲烦恼障”的,“岂肯取人头”!总之,依着苗善时的理论,所谓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那绝对是瞎讲!
娱乐圈自然是不管这个的,他们图的是名流轶事怪力乱神,看起来热闹,演起来有市场。再加上因为元代的科举不正常,知识分子少出路,像关汉卿、马致远一类的,好多挤巴巴地都下海写戏演戏去了,使得当时的戏剧创作显现出喷涌状态,大量的“神仙道化”剧粉墨登场——这其中就有众多表现吕洞宾的,特招人看。但是,写着写着,演着演着,吕洞宾和黄龙的味道就走了调,后起的不知哪个始作俑者,给他们加了个女主角白牡丹,乱七八糟地让他们去争风吃醋,表现什么男女双修采阴补阳了——这个路子的明戏很多,但最恶劣的还属清末的《三戏白牡丹》。至于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个人的低级趣味外,应该和明代内丹东派道士陆西星提倡阴阳双修的理论,也密切相关——陆西星还声称自己的采补论直接亲传自吕洞宾,言之凿凿地说地点就在北海草堂呢!
当然,娱乐圈庸俗化的末流之外,也表现出吕洞宾传说不断深入民间日益通俗化的主流,特别是《八仙东游记》之类的书籍,更把吕洞宾塑造成游戏人间有求必应的信仰典范,以至于清代初年就有人总结:“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谬(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点尽。”(刘献廷《广阳杂记》)由此观之,普通老百姓像供奉观音菩萨一样地,为吕洞宾也修上一座纯阳寺,真是自在情理之中。
不过,对于佛教而言,和尚庙里供关圣,那是司空见惯,因为毕竟自两宋伊始,代表“忠、信、义”的关圣文化便是国家力推的主旋律,而彼时寺院里即请关圣入门,且尊称为“伽蓝菩萨”(护庙神)大加供养,这只不过表明,在经历了隋唐时期佛教义理的中国化改革之后,紧锣密鼓地,佛教伦理也积极向“忠、孝、节、义”的本土传统开放了!所以,关帝爷持刀抚髯安之若素地接受佛教香火,出家人中多忠君至孝的高僧,这在宋以后,丝毫不会令人奇怪。但,道教神仙吕洞宾也随后神情自若地步入寺院大门,坐上神龛,又代表着什么呢?
显然,从义理佛教,到伦理佛教,最后——就只有民间宗教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