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佛系生活与丧文化

吴根友教授:

  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一半对一半,比如:善恶,如果我们不做善事,修福修慧,那世俗恶的那一半就会把你吃掉。“勇猛精进”这样一种正的能量,就是大和尚讲的觉悟与觉察,以这种方式面对现实中不公正与不和谐,用佛教、用和平的方式去抗衡,这其实就是佛教要告诉人们的正能量。

  丧文化在流行中有什么问题呢?——“逃避”,明明要抗争的不去抗争,明明需要帮助的不伸出援手,这个世界真的会越来越糟。所以我觉得佛系人生、丧文化放弃了“自我”,这个“自我”是精进的自我。

  佛教讲同体大悲,要有慈悲心,生活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和给与,这就是佛教的慈悲在生活中的体现。“义工是人间的菩萨,菩萨是众生的义工”,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在大学里有社会学这门学科,社会学里有个专业是社会工作,这个专业里有相当部分的工作就是做义工。

  在我的认识中,当前社工教育缺乏好的理论,社工领域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的理论太少。“义工即人间的菩萨”这个说法,是对社会工作中有关道德的、价值意义的非常好的阐发。在佛教理论中,无论人精神的觉解,还是通过觉解获得智慧,通过智慧体察人间的是非善恶,从而有正当的选择,都是在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努力。

  所以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考,但是仅仅停留想法上,像葛优躺那样,看到坏事也不去制止;能够伸出援手的地方也不去帮助,那这个世界肯定很难好起来。所以这个世界会不会好,觉悟之后还要行动。

  这个行动就是寺院里义工的所作所为,当然佛教界还有很多其它行动,如抗震救灾、捐资捐物、医疗援助、还有心理疏导等,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的、有为的行动方式,与我们在社会流行文化层面所见到的佛系人生大相径庭。

  所以我认为佛系人生这种流行文化里面,也需要有正道,需要真正懂得佛教精神的高僧大德去开导。像我们慈光精舍有这样一个图书馆,有这样一个道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向大众传播正道的地方。当然还可以有其它形式,比如网站、各个场合的讲座等。这是对佛系人生真正的正面开导。

  高僧大德对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恰恰是在法布施层面,把这些道理向大众讲清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身体力行,那么就会在言行两方面都对社会带来非常好的正面影响。

  刚才有位法师说自己每年都会行脚,用脚步丈量大地,参拜佛教名山。这就是非常好的方式。

  今天的交通工具很方便,高铁、汽车、飞机让我们出行无碍,大家都懒得走,这样造成了脚下功夫缺乏,身体得不到锻炼,现代人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古代,年轻人还有少年都要早起洒扫庭除,而现在小学都没有这些劳动锻炼。

  现在中央教育会上讲五美:德智体美劳。我觉得我们今天社会普遍缺乏劳动观念的培养,丧文化中这些年轻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好处和方便太多,没有机会吃苦和做事。如果他们在生活中有过吃苦做事的经历,无论在精神、心理、肉体上都能得到坚韧的锻炼,那么生活中很多小困难就没那么容易击倒他们,不会让他们一下子就感到无望,不会一遇到一些小事,就像电视剧里的葛优一样,往那里一躺。

  所以我觉得“德智体美劳”中,劳动这个概念,还不简单是干事情,还是“劳其筋骨”,劳其筋骨不仅培养了好的体力,还有坚韧的精神。劳其筋骨在佛教里面表现在很多出家僧众都有对肉体的要求,是“忍”,动心忍性,精进不息,这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过程。佛教中还有很多对当今青少年怎样培养耐力忍力的启示,通过肉体上的锻炼,再上升到心理和精神,这样我们的青少年就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就要投降。

  我认为在佛教中一个人的修行和成长是一个非常长、也非常痛苦的过程,首先要约束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行脚僧长途跋涉,风雨霜寒,极其艰难,看起来似乎仅仅是身体的痛苦,但是在这样的历练中,恰恰培养了坚强的精神和意志。

  今天的主题“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的回答:

  第一,要行动,把佛教的觉解和行动结合在一起;

  第二,面对丧文化,佛教勇猛精进的精神是大原则。觉解和觉悟之后,还有佛教本身的那个“戒”,那个“忍”,各种让身体和精神得到调整的方便法门,或者其它具体方法,去影响大众。

  其实也可以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把宗教、文化,跟国家提倡的积极价值导向结合在一起,那么佛教不仅仅在今天要中国化,更应该要时代化,也要“化”时代。

正慈法师:

  今天对话的主题,想起辛弃疾的一首词,对佛系生活和丧文化可以做个解读: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真的不是给予太少,而是太多,是我们要求和索取得太多。七十年代这一代人,我们付出得更多,奉献得更多,像我们佛教所说“发心”的事更多。

  我觉得“发心”这个词也说了上千年,再过几千年,上万年,还是要说“发心”这件事。有些事情就是无条件的,做人也好,修行也好,其实就是应该发心。心有多大,世界就会有多大。有时候我们讨价还价占了一些便宜,可是失去的却比得到的更多。

  这些传统的精神、佛法的思想,我们真的还是要提起来。不要以为它们过气了、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现在的好多年轻人是“过不去”,看起来我们付出了很多,年轻人非常辛苦,但是回顾以前,现在真不算苦。累在哪里?是心累。是对文化、对真理、对学问的渴求,我们淡化了,这是我们真正要去找回来的东西。

  台湾圣严法师说,“其实我们要得并不多,但是我们的想法太多”。想法太多就很累,成为累赘,心累。佛教把这些念头叫“杂念”,叫“妄念”,叫“散乱的念头”、“散念”,这些对身心都不利的东西,用现在话说就是负能量。当负能量超过了正能量,你的身体和承受能力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打起精神。

  另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看似了解这个世界,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吗?就好像佛系人生,我们打开一看,这上面说的都不是佛教,连小乘佛教都算不上,小乘是自了汉,我们连自己都管不住,算什么自了汉呢?更不要说大乘佛教了,不要说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些大乘的思想。

  再说小一点,说到我们做人这个层面上,如果我们帮助不了别人,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给父母兄弟和身边的人添麻烦,这就是传统文化里面的“独善其身”,起码要自己能够独立生活。现在丧文化里面,好像有人消沉到连独立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都丧失了,这是我们要面对的。

  除了独善,更积极一些、向上一些,还要兼善。一个是独善,一个是兼善,就要像佛教一样,放下小我,“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要发心,奋起发心,做一个菩萨,不是一个自了汉。这和传统文化里讲的“天道酬勤”,也就和刚才教授所说的“劳动”相关联,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改变了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身体力行,我们就能改变我们自己。

  其实吃苦不是个坏事,知道自己吃苦,那就要了苦,要离苦。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离苦得乐。所以修行是什么?这是一个了苦的过程,了却我们痛苦的过程,把痛苦去除之后就是快乐。这就是“烦恼即菩提”,学佛的过程就是转烦恼成菩提。所以要“转念”,我们有个法师写“转眼看世间”,要在这个“转”字上觉醒自己,觉悟自己,要“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涅槃”,“转凡成圣,转识成智”。

  佛陀说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集”就是烦恼,知道是苦,苦从哪里来?这苦是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们就要断烦恼。那怎样才能快乐呢?我们就要“慕灭修道”,我们要好好历练自己,锻炼自己,用佛教的话说,好好地修行、行持,所以说吃苦就是了苦,最终就是要离苦得乐。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当年说过一段话:“无常的世界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领我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无常的世界观”很有现实意义,如果你没有感受世界的无常,你怎么能成长起来呢?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呢?甚至成为一个巨人,你是起不来的。你没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没有这样磨炼和磨难,就没有这样的力量。

  人还是应该要大气一点,要豁达一些,要乐观一些,像历史上苏东坡才华盖世,历尽人生的苍凉和折磨,依然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然开朗,人还是要有这样一种“精气神”。

  所以,瞿秋白继“无常的世界观”,说“菩萨行的人生观”,我们要有这样一种发心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不是索取而是能够想到别人这样的精神。“引领我走上革命道路”,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我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释迦牟尼佛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所以,我说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民族,不仅有佛陀的智慧,还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样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无论得意、失意、还是独善其身,都有一种文化支撑着我们往前走,就像漫漫的长夜中,前面始终有一盏灯,照亮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要去探索,要去学习,要为我们所用。如果我们放弃学习和探求的话,我们就失去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佛系青年还有丧文化中深受其苦的年轻人要多多反省自己,问题不在社会,而在自己。包括我们在内,对传统文化、对我们自己都了解得太少太少。所以我们要在学习和分享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断汲取营养,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佛说吉祥经》中讲到“居住适宜处”,就是要住在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地方,像孟母三迁那样,结交能帮助你的朋友。还有“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些话读起来非常受益和受用,并不因为这个时代的距离,让我们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我想我们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边的人都能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更重要的,希望我们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像星星之火,点亮他人的希望和信心,我们不要小看自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置身于正道,满满的多一些正能量。

  佛教很多精神真是让我们很提气,佛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好像和我们距离很远,但我们的确不能没有这样一种精神。这就是几千年来,为什么佛教有这么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它靠的不是权势,不是财团,而是它的思想和精神,因为它传播的是真理。大家是被佛陀的思想所折服,被佛陀所说的真理和教化所折服,所以人还是要有一种精神。

  如经典所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些话现在听起来都蛮提振人心的,真的也是这样,人生几十年很短暂,等我们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我们要学会真正在自身和自心中找到出路。

  经典上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们要以一种惭愧心、忏悔心去面对自己,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好,我们在这个时代中才能过得更好。

  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幸福的一个时代,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有法师讲现在这些烦恼都可以兑现。你不开心的时候好多人就去购物,烦恼欲望能马上兑现。

  我们要明白和珍惜,不能够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我是一个最幸福的人,我不能把自己的幸福搞丢了。我经常讲幸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是我们走的得太匆忙,把自己过成了一个不幸福的人。如同幸福从未离开一样,佛性的种子也一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都是未来的菩萨、未来的佛。

  我们只是泯灭了我们的天性和良知,我们把物质的东西看成最美好的,我们得到了这么多,却没有感觉到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这只能说明物质不是最珍贵的。那么什么是最珍贵的呢?最珍贵的是我们的心,我们要呵护好我们这颗心。所以每个人都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营好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正念。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