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佛系生活与丧文化

吴根友教授:

  我觉得刚才大和尚讲得非常好。和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很多人走得太快,李克强总理讲“我们走得太快,有时让灵魂都跟不上了”。从佛教来讲,我们走的太快,让我们的佛心、让我们的良知、让我们生活,我们的幸福跟不上了。

  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好?未来会不会好?我们佛教其实有非常高妙的时间观念:过去、现实、未来。过去是怎样已经过去了,现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当下,这个当下既可以把过去不好的东西通过修行让它转变;但过去好的东西当下没有把持住,未来也会出现问题。我认为佛教三时的观念很重要,现实怎样处理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过好每一天。

  出家人做好自己的功课修行,礼敬诸佛三宝,以自己的思和行来感化身边的大众,那么他的未来一定会很好。对于我们大众也是这样,珍惜当前的所有,接受正能量和正念,我们可能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刚才,大和尚对我非常有启发的地方是:我们今天社会对苦的理解是不够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改变了很多。我是60年代出生的,我们上学的地方离家大概有五里路左右。那时候的路,一下雨就非常泥泞,泥都能漫上胶鞋的高筒。早上也没有早餐,经常每年3月和4月只有红薯渣滓,没有米饭吃,上午到11点多肚子就饿了,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觉得学习很痛苦。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精彩,心里就非常高兴。

  我们现在学习条件变了,吃饭肯定没问题,但是学习的压力大多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学校到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成功,这是我们的教育观有问题。

  大和尚刚才讲的要“发心”,发心是佛教的讲法,按哲学和一般社会教育来讲,其实就是确立人生理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呢?都是希望自己成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至于其他人怎么样,不管。所以竞争就变得特别的激烈,人到社会上之后,不是讲我如何去做更多的事情利益他人,而是希望读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拿很高的薪水,买很好的房子。

  这理想错没错呢?没错。但一切都是围绕自己出发,从来没想到我是跟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我怎样通过服务好他人得到自己的一份回报或者是善报,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马上就有期待的回报。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并不少,但是从物质和享受的角度,很多人认为自己收获得不够,所以今天社会的很多矛盾和个人痛苦,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丧文化”问题,原因都来自于此。

  刚才正慈大和尚讲到“义工”,义工做了很多事情,他得到什么了呢?一分钱都没得到,反而把自己的人生和青春,把很多时间都奉献给了大家。如果那些“佛系人生”“丧文化”的青年,有点点滴滴义工的心态,利用一个周末或者用周末的下午,在公园、社区里,免费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为他人做点事,那我觉得他的“丧文化”心理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从世俗社会讲,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从佛教来讲,你做一件善事所得到的精神和心理的快乐,比那个玫瑰的香更好。我们今天社会的教育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彰显的个人主义,这是导致“丧文化”出现的文化根源。

  并非今天社会的物质不丰富,也不是今天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如四十年前,更不是今天社会比四十年前更加不公正,而是我们整个人的需求和心念发生了变化。如果社会上多一些为他人做善事,对他人免费的、义务的帮助,我想我们生活中间遇到的很多看似困难和痛苦的事情,都不算什么。

  别说像释迦牟尼能够放弃自己的王位出家去证悟真理,哪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内心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我想他不会丧,也不会在今天的社会中那么得无望。

  我们今天社会有很多机会,有很多方法去成功,只要你的成功不和明星比,不和马云、马化腾这样一些成功者去比,其实他们成功的过程也很痛苦,但现在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往往只看到别人成功的结果,就希望自己一蹴而就,这是造成我们很多痛苦的原因,这个痛苦在佛教来讲就是念头错了。

  就像刚才大和尚所说,我们今天很多的痛苦实际上来自杂念和妄念。今天社会,机会比以多,条件也比以前更好,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少有,这个时代只要想做一点事情,尤其想为他人做一点事情,我觉得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容易。你想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在那个国难当头,国破家亡的时代,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有问题,但这个问题远远不是我们可以保持“丧”的或者要提倡“丧文化”的理由。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正念来面对我们社会的问题,所以才导致我们年轻人中的“亚文化”心态,也就是“丧文化”这样的一个现象。

  刚才讲到“苦”,我觉得佛教讲的这个“苦集灭道”的“苦”,是非常重要的。我上一段讲的是劳动的重要性,其实吃苦对人生也是一种财富,一种收获。我从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就开始上山砍柴、放牛、拾牛粪,那时候牛粪拾回来,晒干之后可以做柴火烧。我没有体育运动的训练,但是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爬山,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跑得特别快,大学时短跑成绩很好,这就是无形的训练。

  现在很多的90后家里条件太好,小孩子也不去参加体育锻炼,父母生怕他吃亏了,根本不让他吃苦,你不吃苦恰恰到工作里更要吃苦。所以我觉得“苦集灭道”的苦,是人生无论在肉体上、精神上、经历上遭受一点苦,恰恰能够让人得以成长。通过对苦的体味,离苦得乐,这个离苦不是简单的抛弃和避开,而是对苦的一种领会,一种克服,然后就要“发心”,佛教讲发心,用哲学和一般的社会理论讲,就是树立正确的理想,那么这“苦”就是一种财富。佛教讲以道来修行,通过对苦的体味,然后以道来灭苦,来提升自己,那么我觉得恰恰是我们人生必备的经历。

  如果你没有苦,你根本就不知道现实的好,通过正道的修行把苦变成人生丰富的经历。所以这个“佛系”人生,“佛系”文化,“丧文化”这样一些“亚文化”的现象,我觉得它不简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要获得正确的培养。

  我们这个佛教文化,特别是禅文化里头,有很多很宝贵的经验。僧人往往不把自己的寺院建在一个非常方便的地方,而是放在山林里,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其实都有一种刻苦、励志、培养人意志的精神在其中。我觉得佛教文化里面有很多好东西,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众善缘和合成就我们的世界。

  我经常跟外边的人讲佛教,佛教其实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道家那样自然无为,不是这样。很多出家僧众,他们是以出家的方式来做积极拯救人心的工作,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大众所揣测的一天到晚打坐念经,对社会无所作为,这是一个粗浅并且错误的看法。

  出家众通过自己的修行悟道,在很多方面可以引导一种正念,所以,出家人的修行能够提升和改善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面对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佛教这种精进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从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正慈法师:

  刚才我听了教授的一番话,我也很有感触。的确佛系人生、“丧文化”真是我们要关注的话题和问题,我看到后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但这就是现实。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要明白我们做人的意义和要敬畏的东西,慢慢让自己明白我们这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我走到今天能有一点点小的成就,就是有一个信念在里面,有一种敬畏在里面: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真正只有我们想不到的事,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

  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对于一个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可能会让他(她)觉得难以承受,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比较成熟的人去扶他一把,就像人生有贵人相助一样。从小处、从细微处去关怀和关心,让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让他(她)身边的人是温暖的,不是给予物质,而是给他(她)心理、精神的东西。要理解这一代人,理解这一代人对苦的理解和承受力不如从前,他没有六零年代、七零年代出生的人这样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们吃饱了就是最幸福的事。你看看现在的电视新闻,时代不一样了,需求不一样了。

  这个社会需要觉醒,醒来的人要把没醒的人扶一下,这可能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有温暖有温度的时代。道场要建成有温度的道场,做人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就像我们施粥一样,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你不仅仅只是施了一碗粥,而是让他温暖了一整个冬天。谁没一碗粥喝呢,这都不是问题,但这又确实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个世界会不会好,我们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很重要,要从我们的内心中真正长出慈悲的心念、温暖的心念,其实就是有爱的心念,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好呢?

  我就觉得每一天都过得蛮好的,祖师们讲“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以改变气候,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调节好。

  “平常心是道”,这是宋代人讲的。“无事是贵人”,这话你现在想想,多踏实啊,活得多安稳,多有力量啊。佛教还讲到“极乐世界”,什么叫极乐世界呢?就是没有痛苦的世界,只有快乐。东方琉璃世界也是七宝所成,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世界。

  人间也可以成为净土,但这个净土真的要我们有一颗觉悟的心,觉察的心,才能够真正觉醒起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在这个社会转折期,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要提高我们个人、团队以及整个城市的整体素质,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彼此的激励,这个世界会非常的美好。

  所以佛教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你就用心去做,用心地耕耘,莫问前程,现在很多人的心态是“你能给我多少?”,你有什么样的能力,人家才会给你相应的报酬。有时候我们是人为地把自己的心态搞复杂了,所以说直接一点,简单一点,你的快乐就会多一点。

  我们这里有两句话:“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很开心。”有时不是你干了多少活,做了多少事很累,而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搞得人很累。所以我们的团队就尽量简单一些,对事不对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你不要错的还认为是对的。人生真的很短暂,很值得去珍惜,你看,每一天过去就没了,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呢?你还有什么不珍惜呢?这些道理想想很简单,所以佛教讲的很多道理你明白了之后,你想不快乐都不行,想不精进都不行,想不修行都不行。

  今天关注这个流行话题,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之,要真正关心众生,我们也是众生之一。既然我们明白了,我们就要让不明白的人明白,让没有觉醒的人觉醒。所以佛是已成就的众生,众生是未成就的佛,当你明白这些之后,你的心就柔软了,不再生硬,你也恨不起来了,你慈悲的心就生长出来了。

  我们每一次的分享就像给自己的人生又开了一扇窗户,可以看到更美好的人生风景。这一切都是这么的不简单,因为你看见了就过去了、没有了,所以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我们要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今天借这个机会也感谢我们的教授,也感谢我们在座的人,希望这个菩提的种子、金刚的种子、菩萨的种子,种在我们团队和义工的心里,希望我们像星星之火一样去照亮他人,就像蜡烛一样,不仅仅照亮自己、燃烧自己,还要去发光和发热。

  起码在我们黄石市,在下陆区,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精舍,有温度、有温暖、有人文思想,让人感觉到很欢喜、很有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发心发愿,共同努力,这一切都有可能。

  人生就是这样,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容易,我们要珍惜,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能够向这个方向继续前进。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山里人正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