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黄檗禅师的一段开示:「心如日轮在虚空」-「心」好像一轮太阳在虚空中,这段文字也收录在我所辑的《禅门骊珠集》一书中。
黄檗禅师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人,第九世纪圆寂,年龄不详。今天我们要介绍他的一段法语,内容如下: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中略)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下略)」
这段话指出,修行禅法明心见性的情况。很多人把禅的修行看成与外道的修行相同,外道的修行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懂得很多,学问、辩才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已经开悟了,认为自己是大师;另一种是修苦行,生活方式不像一般的人,过著平常人不能忍受的生活。这两种人如果对自己的心行不瞭解,都算是邪行,不是正确的禅行。
黄檗禅师是怎么说的?以下为诸位作介绍: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
「如今末法」。末法思想见于《法华经.安乐行品》及《大乘同性经》卷下。根据隋代慧思禅师的说法,佛法住世,分为三个时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而在隋文帝开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已是末法第八十二年,故到黄檗之世的唐朝中宗的时候,早已是末法时代。吉藏的《法华玄论》卷一○,则主张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所谓正法,是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正确的佛法;像法,即相像类似的佛法,已经不很纯粹;末法是佛法已经没落到快消灭的状态,真正的佛法已经到尾声了,正法不振而邪说横行,即所谓法弱魔强的局面。
正法时期听法学法的人多,证道悟道的人也多;像法时期听法学法的人也还是多,可是证道悟道的人少了;到了末法时代,学法听法的人渐渐少了,而证道悟道的人几乎没有了。
譬如一壼茶刚泡好,一杯茶刚刚倒出来的时候,又香又热,纯度又高,喝下去觉得非常受用,这就像正法时代;过一段时间,茶叶的味道渐渐淡了,浓度、香度也渐渐少了,如同像法时代;到了时间很久以后,只见茶叶颜色,却闻之无香味,嚐之无茶味,不能说它不是茶,它还是茶,只是已嚐不出茶叶的茶香、茶味了,如同末法时代一样。
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第九世纪唐中宗之世,又过了一千一百多年,而唐朝之后,仍然有很多人开悟。黄檗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百丈之下同时有好多位大禅师,例如沩山灵祐、黄檗希运等,黄檗禅师之下还有临济义玄,一直到宋朝大慧宗杲的时候,还有好多大禅师出现。所以末法的观念,只是警惕我们要好好的努力,不能说末法时代就没有人证道,没有人悟道。
但在黄檗禅师当时所见的也是事实,他说:「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好多人看起来都好像是在学禅、学道,可是那些人都在执著「一切声色」。声是声音,色是颜色、形式。
「声」有两种意思:一者听闻佛法,透过声音寻求佛法;二者在打坐时,进入一种境界,听到无限的声音,如同宇宙之中有一种好像从远古无始以来就存在的声音,叫它天乐也可以,叫它永恆的天籁也可以,这是在禅定修持中才能体会到的。
「色」也有两种意思:一是用肉眼所见的现象、环境;二者不是肉眼所见的,即打坐时发生的种种幻景、幻象,见光、见花、见净土、见天国、见佛菩萨、见种种庄严的形象、影像等等。
其实,「光」本身也是色,如果你打坐进入比较深一点的定,可以看到无限的光,「光」是和宇宙全体结合在一起,你会感觉到自己跟宇宙合而为一,你就是光,光就是你,宇宙都是光。所以一进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非常自在柔和,也非常的开朗。为什么?因为放下了一切负担,自己就是整体,是那么自在;但那仅是轻安境,尚不是悟见自性。
因此,这裡说执著一切声色,这声色可以是粗浅的定境,也可能是神通或幻觉。神通很令人著迷的,看不到的东西,你看到了;不可能听到的声音,你听到了,很多人就是追求这个东西。
很多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见到上界的天国、他方的佛国,见到佛菩萨,见到你想见到的天或神。也有很多人喜欢一坐下后,自己的身体能打通什么任督二脉,或发生什么中脉、明点之类的经验。有人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看到自己的气在动、血在走、经脉在运作,也可以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事。
例如:有人明明在打坐,还能看到有人在庭院裡散步,看到美国有人正在做什么。曾经有一个人正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一架飞机失事要掉下来了,他马上打电话问航空公司这架飞机上是否有他的家人?果然,真的有一位他的家人在那架飞机上,两个小时之后,电台竟然报告,那一架飞机失事掉落了。相信吗?你不能不相信,他确实看到飞机的号码,飞机上有一个他认识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像这种情形是事实吗?是事实,有人遇到这种情况,以为自己已经得到天眼,得到神通了。但是,即使能见到、听到,却无法挽救那架飞机的失事。
在台湾有好几个团体,他们一打完坐以后,就是谈论这些东西,谈刚才感觉自己身体在动,气在动,看到光,听到一些什么声音……,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以为打坐很有工夫。但是,从禅宗的立场来看,这些都是光影门头事,与生死大事毫不相关。
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
于是黄檗禅师要说:「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意即倒不如把你心中的执著通底放下来,让心就好像虚空那样就好了。
虚空本身无物,很多人认为虚空裡有云、有雾,有太阳、星星、月亮等东西,那是天空,不是虚空,虚空应该什么也没有。虚空的意思是在空中无一物,既然是虚空,什么也没有,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暗。要把你的心跟虚空一样的空去,因为「虚空」即是真如,若能如此,庶几与悟境相应。
黄檗禅师又讲了几个比喻的形容词:「如枯木石头去」,你的心最好能像枯木以及石头那样。枯木无生机,石头无动静,它们本身不会主动起作用,也不会有生命的执著或动机在;这样的话,约略与大死一番有一点相应。
又说:「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用柴草烧火煮饭、煮菜、煮水,煮完之后,草或木柴变成灰,而已经寒冷的灰中,一点点火星都不可能发生,叫作「寒灰死火」。我们的心,如果能够像寒灰死火,才有一点点和开悟者的禅境相应。
「相应」并非「就是」。比如说,有人喝可乐,有人喝冷水,都在喝饮料,喝冷水就等于喝可乐?非也!冷水中没有可乐的成分。
对于禅修者而言,这是什么阶段呢?如果能像寒灰裡的死火,像枯木、石头,又像虚空,那就是不动、没有作用的情况,心中不要起作用,不要有动的念头出现,这时候有一点点像是禅悟,但那不是禅悟。例如有一种「枯木禅」,修禅修得像枯木一样,那样对不对呢?有问题!真正修禅不是那样,所以说只有少分相应;倒是后来曹洞宗的只管打坐,渐渐的就有一点类似。
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这段才是真正讲禅悟的境界,有了前面的那种工夫之后,就要开发智慧。智慧如什么?智慧像太阳,常在虚空,万里无云,永远光明,任何东西都无法遮盖它,从来没有黑暗的时候;不像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下雨时就看不到。
此处以光明形容悟后的智慧动态,是绝对的自在,不是与黑暗相对的光明。这一定要离开「有」与「无」两种对立的境界和心态,才能有心如日轮的体验和境界出现,那就是悟境。
离开「有」与「无」这两个对立的观念,对禅修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是执著,「无」也是执著。何谓「有」?对心外之物,想追求,又想摆脱,追求解脱,追求开悟,追求成佛,认为有一个境界叫作「开悟」,认为「成佛」是有一个佛果等著去享受。还有,认为这个世界很多的困扰、麻烦都是「有」,希望从「有」得到解脱,而进入「无」的涅槃境,这都是执著。
前天有位居士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年多,过去的种种我觉得很愚痴,老是追求钱,我赚了还不算少,现在我学了佛,师父您看我的钱该怎么办呢?」
我告诉他说:「钱,并不等于有,也不等于无。一个穷人穷得一文不名的时候,若他心中想有钱,做梦也梦到钱,那还是心中有钱的人;相反的,若他在银行裡和事业上有很多钱,可是心中没有执著钱,这个人的心中,是没有钱的人。」如同先师东初老人曾告诫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钱,银行存钱,头脑裡无钱。」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所以,佛法讲「有」,是指心中执著;讲「无」,是指心中不执著,并不是说「无」,就什么也没有,说「有」就有很多东西,不是这样的。
「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这是比喻太阳光本身没有想到它自己就是太阳光,只在虚空之中,永远是那么亮,它是自然的,如果它觉得自己有光在照,这个太阳就不自然了。我们的心要像太阳那样,非常地自然,经常用智慧来观照自己,观照一切人、事、物,但未想到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而照?它只是永恆的、普遍的照。而且太阳在照的时候,没有选择时间或对象,只是经常在光芒中,在发光之中,不论有没有对象,永远是光明的。
「不照而照」,它不是为照而照,但却是永恆地在照。何谓「不照」?就是不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目的或原因而照。太阳从来没有下山,从来没有停止照的功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有没有对象,它都在照,自然而然地在照。因此,大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度无量众生,不会以为他度了众生,却认为是众生自己得度的。就像万物接受太阳普照,而太阳本身并没有一定要照万物,禅悟者的智慧亦复如是,故称「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这样子的话,多省力啊!永远如此自然,那多好啊!
何谓「栖泊」?鸟儿在树上停留叫作「栖」,船隻在水上停留叫作「泊」。人心的执著,也就像鸟、船一样,有所栖泊,便不得自在。
很多人要找安全,女孩子想要安全,就找一个老公,男孩子就娶一个老婆;一个嫁老公,一个娶老婆,互相的你栖我泊,那就是互相的倚赖。修行修到了「无栖泊处」心无罣碍的境界,那时便与诸佛同行,解脱自在,《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功能,自然显现于众生之前;若能心无所住,便能心无栖泊,虽然心无所住,又能明察秋毫、洞烛万机。
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
什么是「草衣木食」?这是描写一个修行者远离物质文明,过著极原始的自然生活,由于不生产耕作,只好摘草叶裹为衣,採树木的种子为食,如同中国道家修炼、隐居。但在印度的佛僧是以晨朝托鉢,行化人间为常规,「草衣木食」只有少数的禅僧行仪,不是人间比丘的风格。所以黄檗禅师要说,禅修者是以识得「自心」为著眼,否则纵然学得多知,勤修苦行,尽名邪行,定作魔眷。天魔有修行,也有神通,但是没有智慧,心有所住,住于定,住于境界,住于声色,故名邪行。
「若你不会此意」是指假如你听不懂这些话的涵义,就是任你怎么学习,懂得怎么多,如何的「勤苦修行」,整天打坐,坐著不动,一坐几个小时,甚至两天、三天不吃饭,或者「草衣木食」,都是邪行,定会变作魔子魔孙。(邱松英整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