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自在

平常心

  一、常与无常

  许多人常说「我用平常心来处理事情」,这个「平常心」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

  「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不变,到处一样。佛经裡还有一个名词叫「无常」,它是从一般的平常之中见到了无常,知道了无常以后再回到现实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后回归平常,这个常和无常就是「平等不二」。

  《佛遗教经》以及其他经典都告诉我们「世事无常」,要我们不要那么执著,所以讲无常;《涅槃经》却讲「真常」、永恆的常;《维摩经》则讲常与无常不二。所以,佛经的讲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明白每一部佛经所讲的对象及层次。

  曾经有位弟子问一位禅师:「世事是无常还是常?」

  禅师说:「常。」

  弟子说:「那佛性是常囉?」

  禅师说:「无常。」

  你说常,禅师就说无常;你说无常,禅师就说常,让人捉摸不定。无论你讲什么,他一定倒过来讲,目的何在呢?这是要帮我们去掉心裡的执著,否定、否定、再否定,否定到最后,那才是真正的肯定。

  许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也有人说佛教是积极的,这都是错的。讲消极是错,讲积极也是错。积极是拼个你死我活,消极是什么都不管了。佛法讲的是顺从因缘、培养因缘、促成因缘;可是因缘成熟以后,还是要视其为无常,如果认为它永远可靠便是错的,因为它只是一个临时的现象,随时可以改变。

  二、步步为营

  要我们的心不变,是不可能的。由于经常在变,所以要经常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的方向可以不变,但是脚步要调整,进是在变,退也是在变,进和退之间要拿捏得非常准确。如果我想往前走却走不过去、走不出去,或往后退也没地方退,那么不妨就横跨一步吧!没有必要因为后面挡住我,前面卡住我,就只有坐以待毙。因此大方向是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立足点。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立足点一移动,就彷彿没有立场了,失去立场可能就没有生存的馀地了。其实,只要移动一步就有一条生路,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枯守一个立足点不变,那大概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环境。

  我常常讲「步步为营」,就是说我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立足点,每一步都要踩稳,若是踩得不稳,往前走便会失去平衡,会摔倒。虽然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立足点,但是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立足点。

  三、无常是活路

  随时变是正当的,无常就是变动的意思。无常实际上是一条活路。很多人认为无常是悲哀的事,是一桩无可奈何的事,「世事无常」就表示没有希望了,没有著力点了,这是错的。从禅的方法、观念来讲,无常恰恰好是一条生路,能够有进有退、左右移动,活在现在。

  有一个「画地为牢」的故事,一个人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声称那是他的范围,不准别人进来,他认为这样自己就安全了。结果人家没有綑他,他倒先把自己綑起来了;人家还没有攻击他,他就已经失去了活动的馀地了。

  其实生路很多,为什么要把自己綑起来呢?一旦把自己綑起来,就没有弹性。所以说,希望永远拥有、保留,或是希望自己有一个范围,这都是愚痴。以无常为常,那是凡夫的执著,那会为自己製造困扰;如果知道无常,就会发现处处有活路。

  四、佛性即常即无常

  就因为无常,所以一切现象随时随地可以变更。事实上,环境在变,自己也在变,任何情况都在瞬息变化之中;我们应当掌握无常的事实,适应无常的现象。

  禅法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是人人都可能的事,因此而说人人皆有佛性,不管什么时候,佛性都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下地狱,它也跟著下地狱;我们上天堂,它也跟著上天堂;我们到极乐世界,它也跟我们到极乐世界。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情况,佛性都跟我们在一起,佛性是恆常不变的。因此就有人执著一个永恆的、不变的佛性,认为到最后一定有一个佛性是属于自己的。可是《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物质现象的色法,经常在变化,所以也等于空,色与空这两者,既非有亦非无。

  佛性即是空性,故其本身即常、即无常,空性不变故常,空不异色故无常,佛性不离一切变动不已的现象,并非在我们的身心现象之外,另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叫佛性。从佛性不离现象上看,佛性是无常的,从佛性处处都在、永远都在看来,佛性是常的;所以佛性本身是常,又是无常。

  至于佛陀,是活活泼泼的一个人,只是不动情绪、没有烦恼,他的智慧能够适应所有众生的情况,他的慈悲能给予众生救济和帮助。

  因此有人问,如果佛性无常,那么佛也无常了?

  是。佛的法身不离无常的一切现象,佛是在无常现象之中处处都在、永远都在,所以无常即是恆常。

  我们的心能不能体会「无常就是常,常就是无常」呢?

  可以。当我们执著的心和情绪化的烦恼淡化、净化之后,就可以体会,在无常之中就是永恆的存在。永恆不离无常,无常与永恆的常,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维摩经》讲的「不二」,即超越无常与常。

  所以平常心之中有几个层次:常,无常,反过来还是常,然后依旧是无常;常和无常之间是平行的,不是对立的,所以说「常与无常不二」;「不二」才是真正的平常,它是平等的、平衡的、永远普遍的。

  五、福与慧

  我们虽然不能够一下子从凡夫所讲的平常心,一路到达佛果层次的平常心,但是如果我们在观念上能够认识并且接受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即使遇到了世相的衝击,不管是好是坏,都能够以平常心来面对、接受,同时平安度过,便是能够全身而退,也能够心平气和的修行方法;能够心平气和,就能不计得失,那便是真正的智者。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丰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有大福报的人。具备智慧的人一定有福报,一般人以为有财产、地位、名望、权力的人,才是有大福报,其实有智慧才真有大福报,没有智慧的福报,足以使人痛苦、烦恼,所以没有烦恼就是大福报。

  由于没有烦恼,他可以自由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造福众生,这是最大的福报。许多没有智慧的人,虽有儿女、产业、地位、权力,却是生活得相当痛苦;这种人是在受苦报,而不是在享福报。

  若是有智慧,能够运用在生活中,那么就会时时过得很愉快。如果没有智慧,就时时过得很痛苦。

  两天前有一位患了绝症的居士来农禅寺,问我怎么办?他已沮丧、消极到不想活,问我是不是早一点「安乐死」好。他认为既然是绝症,已非死不可,多活几天、少活几天都一样,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受病痛的煎熬?

  我说:「你没有权利叫你自己不活,也没有权利一定要活多久,你要顺从因缘。能够活而不活,是错的;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还非要活下去,也是不可能。所以只要能够活,即使剩下最后一口气,你还是要珍惜你活的责任。」

  我还遇到一个情况,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住了很久,他的女儿问我:「师父,我的爸爸在加护病房已经很久了,靠机械帮助他维持生命,我们全家都受不了了,如果我的爸爸还活下去,我们全家都会被拖垮,该怎么办?」

  我说:「顺其自然吧!自然是最好的,不要不自然,否则,病人及家属都受痛苦啊!」

  她说:「师父,这样我们不是杀了他吗?」

  我说:「我没有叫你们杀他。能够用医疗治得好就治,可是现在他用机械呼吸,用注射补充养分,这已经不是自然了。」

  类似这种情形有人问我,我通常都回答一句话:「自然是最好的」,这就是平常心。我没有权利替他的家人主张怎么办,他的家人应该自己决定,带一点点勉强是可以的,若太勉强就离平常心远了,会造成太多的痛苦。

  昨天还有人问我:「师父,您死了以后,法鼓山怎么安排?」

  我说:「安排什么?」

  他说:「你要写遗嘱啊。」

  我说:「写遗嘱给谁?」

  他说:「总要有一个交代啊!」

  我说:「我还没死啊!」

  法鼓山已经在建设了,如果我今天就死了,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法鼓山的理念照常会有人推动。佛陀涅槃后留下遗教,并未处理什么遗产,所以我也会以平常心来处理。(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余丽娜、单德兴整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