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自在

零缺点

  一、如何是零缺点?

  前天有一位名人发表谈话,说他自己是一位在道德上零缺点的人,因而引起舆情的讨论。我则认为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出现不同的判断。

  既然这位名人相信他自己是零缺点,我们也不需要怀疑他,因为他认为自己在生活上没有犯法,没有对不起人,良心上过得去,所以应该说是零缺点,这也没有错。

  但是,以一个禅修者的标准来看,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能够让我们进步。如果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还会想要来打坐修行吗?因此,从修行过程中的标准来看,我们所希望的零缺点,是知道自己有不少缺点,那就是零缺点。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缺点,那才是最大的缺点;知道有缺点,马上改过,即可随时随地保持零缺点。

  人在生命过程中,从小到老一生没有遗憾,是很不容易的事;有遗憾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遗憾。若一生都没有遗憾,也不必悔改,那是天生的、天降的圣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样天生的圣人恐怕不多。

  耶稣、释迦牟尼佛等人,从宗教的信仰、信徒的立场来看,他们应该没有缺点,否则就不能成为圣人。但事实上是否他们一生下来,在心理、观念和行为上就都没有过缺点?这就要看是从那一个角度去看。

  释迦牟尼佛自小时候起,一直到成佛为止的阶段当中,他的生命过程是从一个普通人,修行成道、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曾遇到种种困扰,甚至在其出家之前,也曾遇到困扰;这些困扰从信仰上来看,是菩萨示现,而不是他真正有什么困扰,但是,站在一个修道者本身的立场而言,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困扰。

  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台湾的成一法师遇见了西藏的班禅喇嘛。成一法师就问班禅:「请问佛爷,大家叫你佛爷,你是不是真的佛?」班禅答道:「大家叫我是佛,我认为我和大家是一样的。」请问诸位,班禅的答话是否矛盾?事实上这就是说,以信仰者的立场会相信他是活佛。

  佛教相信所有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是佛教徒的信心和信仰。但是对没有学佛的人而言,说连猫、狗、蚊子、苍蝇都有佛性,他们会相信吗?不会的!如果对他说:「你是一尊佛,你会成佛。」他会相信吗?他一定会摇头说:「不要开我玩笑,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不想成佛。」但是,如果学了佛以后,就会知道这是信仰,就会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

  所以觉得自己是零缺点,这是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行为、观念有问题,马上改过,便是经常保持零缺点的状态。

  随时随地面对自己的缺点,瞭解自己的缺点,希望自己从此以后不再有缺点;虽然下一次可能还会有,但那已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这当下,就是回到零缺点。如果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这样,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进步、改进之中。

  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光是口头上说:「我要回到零缺点」,还是没有用的。反之,如果经常努力,让身心及语言的行为缺点越来越少,之后需要回到零缺点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了。如果犯了错误,则应懂得忏悔与惭愧,帮助自己从缺点再回归到零。

  二、回到零缺点的方法

  上述所谈的是回到零缺点的观念,现在再讲方法。我们的心如果经常被环境所困扰、动摇、诱惑、刺激,那是因为很少想到是自己本身有问题,总是想到那是外在的问题。例如: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认为是他们无理取闹;有人诱惑你的时候,会认为是他们在干扰你。但是,究竟是谁被刺激、干扰、诱惑呢?是自己!而自己又为什么会被干扰、困扰、诱惑呢?

  因此,随时要把念头回过来看自己,究竟为什么被干扰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够往自己的内心看,则一定会受到干扰、诱惑、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后,情绪一定会波动,不是兴奋、欢喜,就是愤怒、痛苦;不论欢喜或痛苦,都是受了外在环境的刺激而起的反应。

  最近我有一百篇短文在《联合报》副刊连载,由朱德庸先生替我配置漫画插图,其中一幅画,他画的是一隻火鸡,鸡的两隻脚是两个大嘴巴,鸡的身体很肥大,但长了很多疮,而牠的头、眼睛已经害了重病,这就是形容「贪」是很痛苦的事。

  贪心是不舒服的事,正在贪的时候是痛苦的,贪得到了之后也是痛苦的,而贪得不到更是痛苦。贪得无厌本身就是一种中毒的现象,是一种病态,瞋怒、愚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方法上,知道那是「内心的毒瘾」,不要被这些毒所转、所牵动。

  当自己因贪而得不到,或贪的不够多而很难过的时候,应该告诉自己:我害病了,我中毒了,我要调整自己的心念,使我自己能够过得快乐、轻鬆、自在一些,而不要被这些烦恼的念头、心态所转。实际上所谓烦恼的念头、心态,是因为受外在环境干扰的关係,因此,只要不被环境所转,便可随时随地又再回归到零。

  当自己为烦恼而痛苦,首先应该知道烦恼的由来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毒瘾」发作了,而这些「毒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是从无始以来,老早就有的;中了这么久的毒,想要一下子改掉,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仅仅是吸食安非他命、海洛因、鸦片、大麻等毒品所染上的毒瘾要戒除都相当难,更何况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习性,但是只要有心,还是有人戒成功了。

  昨天有一位信众来和我见面,他本来喜欢吃肉,后来把吃肉的习惯戒掉了。如今他又问我:「还要戒什么?」

  我说:「因为习性的关係,你要戒的东西太多了,我现在也没办法开单子告诉你要戒什么,你来参加我们的禅修营,参加之后就会知道要戒的东西有多少!」

  我们要常常将干扰、困惑等的烦恼问题归于零。如果能够常常有「这不是我应该有的」、「这不是我应该接受的」、「这样的念头我是不应该起的」、「这样的念头我不应该被它所动摇」,只要不应该有的念头一生起,就是马上回归到零。

  每次一有不好的念头产生,你能有「喔!我知道了。」的工夫,归零之后,可能第二个念头马上又起来,还是可以再归零,如此不断归零,这就是禅修方法:「有杂念、妄念起来,没有关係,只要回到方法。」

  三、忏悔而不悔恨

  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会隐瞒,为自己脱罪而辩护,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或将犯错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另外有一些人则总是在悔恨。

  我在美国的一次禅七期中,有一位美国人听了我讲「忏悔」的观念之后,不断在哭,一直哭而无法打坐。

  他说:「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这个人大概是不能修行的,像我这么坏的人还能修行吗?我太坏了,我觉得我这个人应该是死掉的,不应该活在这世界上。我太坏了,我不能修行,我修不成功的。」

  我告诉他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我们修行应有的态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过、改过的心,只要马上改过,或知道错误、承认错误而马上把错误放下,就是修行。」

  我又问他:「你在禅堂裡是否还在做杀人、放火、抢劫的坏事?」

  他说:「没有!」

  我说:「你是什么时候做的坏事?」

  他说:「好像是好久以前做的,我只记得做了很多坏事,所以觉得自己很罪恶。」

  后来我告诉他说:「修行要忏悔,不是悔恨。忏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对自己的缺点,晓得那是缺点,以后尽量不要再犯同样的缺点,就可改善过来了。悔恨是向火坑裡走,忏悔是从火坑裡跑出来。」他听了之后很欢喜,不再哭了,也觉得这个禅七打得还不错。

  过去他的心理医生总是为他分析问题;我告诉他的则不是分析,而是让他在发现自己的错误、罪恶之后,能够面对它、瞭解它,然后就放下它。因此,「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是归于零缺点的最好方法。(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周文进整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