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日报》转载
味全食品企业公司创始人黄烈火先生,笃信佛教,护持三宝,常读佛书,并与圣严法师常相往还,讨论佛法。一九八七年三月,黄董事长邀请圣严法师到其桃园埔心牧场作客,同行者尚有方宁书、戚肩时两位居士,席间黄公与法师问答,颇具内容,故记录成文。交由《中华日报》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三日的「中华佛学」第六期刊出。
黄烈火
(以下简称黄):
佛法是否能帮助人从痛苦之中得到解脱?自己解除苦恼后,如何在金钱方面帮助他人,进而鼓励他人更积极的面对人生,造福人群与国家?
圣严法师
(以下简称师):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王子,生活过得很好,他为什么会出家?因为他看到民间的疾苦与不幸,且感到生、老、病、死之苦,是任何人都逃避不掉的。他想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大众的问题。为了求智慧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所以他才出家修道。
人生的问题通常可大约分为物质的、精神的、永恒的三类。
所谓物质问题,是生活的先决条件,为他人解决生活的困难,便是布施,不过所谓布施并不是一定要有钱财方能布施,亦可藉助于语言文字及思想,还有手脚,以达成布施的目的。那便是体力、智力、财力的总和,端视各自的才能或力量,尽力帮助他人。因此,一般而言,若要助人利人,先当让人安身,然后才能安心。
再进一步,便是精神生活的安顿及提升,也就是修身及修心的方法了。教人从事布施、持戒以及禅定的修持和智慧的开发。
最后是永恒的问题,亦即求得精神的解脱。
解脱的意思是什么?解脱并不一定要离开人世间,而是对于任何事物,不舍不取、不存得失,不为此渺小的自我而起贪瞋痴。人当行善,如果行了善,心中不存任何痕迹,就是解脱,有这种解脱工夫的人,就得自在。黄董事长说:「我们是不是先对自己有益,才对他人有利?」是的﹗先接受社会的成就,然后再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叫回馈社会。
黄:我们的社会,因争权夺利,有些混乱的情况出现──所以佛教要如何发扬光大,才能让人人了解真正的佛教,以期得到佛教的法益?
师:以现在的环境及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1.栽培人才,2.多做社会福利事业,3.多做文化事业及文字宣传。
这三种之中,最根本的是人才。有了人才,其他的如社会福利等各种佛教事业,才能推展。至于文化与教育,我们已经努力在做,只是做的尚不够多。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正在从事现代化的高级教育,在开始要求自己达到国际水准。我们的研究生,都是各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再过十年,都将是佛教界优秀的领导人才。只是办佛教教育是百年大计,无法立竿见影,人才的养成,需要付出耐心。
现在我们出家人中的大学毕业生,已在渐渐增加。譬如嘉义内埔的香光寺是比丘尼的道场,有七、八十位,多半是大专以上程度的女青年去出了家。南投鱼池乡圣开法师的人乘寺、台北三峡智谕法师的西莲净苑、台南白云禅师的菩提寺、高雄的佛光山以及我们北投的农禅寺,也都有不少大专毕业的男女青年现了出家相。再过二十年,出家的佛教人才,当会日益普遍。
至于主办慈济事业的佛教人才也很多。台湾全境的佛教寺院,办了幼稚园、托儿所、孤儿院、仁爱之家、义诊诊疗所的也渐渐普遍起来了。如众人所知的,有一位比丘尼──证严法师在花莲所办的慈济功德会,会员就有十万多人。受照顾的人,遍及全省。去年落成的慈济医院,总计花了新台币八亿元,在台湾东部地区,算是设备最好的医院。
文化事业呢?现在出版的书,从其封面的设计、装订、内容的要求也在渐渐提高了。如佛教书局、新文丰、天华、华宇、弥勒、佛光、文殊、东初等出版社,对于佛教书籍的编译、著述、出版流通已有相当的成绩。
黄:佛法中常讲到「无我」、「无常」这两个名词,请教法师作深入的解释。
师:无常与无我系佛法的基本,而一般人往往误以为,人间既然是「诸行无常」,反正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去管它好了。既然是「诸法无我」,一切东西都不属于我,我们还要努力追求什么目标呢?如果停在这阶段的认识,对己、对人、对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好处。
其实,无我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刚才所举的,是站在自我否定的立场,否定了一切的价值观念,当然不是佛法的本意。
第二,就是不以「我」个人为中心,是以我来为全体人类的社会大众服务,虽然依旧有「我」的存在,这个「我」是属于所有的社会大众,不是将社会大众当作我自己的工具。比如黄董事长恒以味全公司的发展为目标,再把这味全公司的「我」扩展到整个国家、人类、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的全人类,都因味全公司的贡献而获得幸福,那每一个个人和国家社会,还会有什么问题?
第三个层次更超越,这是佛法的理想,称为三轮体空的「无我」。如做布施,虽以一切方法常做布施,一切众生均获利益,亦恒不以有我做布施,不以有被我布施的东西,不以有众生接受了我的布施。换句话说,我虽利益一切众生,却不自觉有施惠者、受惠者及惠予物,这才是真正的无我。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三日《中华日报》「中华佛学」第六期刊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