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散心念佛亦能往生,那是否没必要专门去追求一心?

既然散心念佛亦能往生,那是否没必要专门去追求一心?

  既然散心念佛亦能往生,那是否就不要伏惑了,没必要专门去追求一心了呢?

  当然这个观点肯定是不对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开几方面来讲。

  就像以前学的关于带业往生的道理一样,我们带业是可以往生的,不要以为有惑种就不能往生,一定要断惑才行。往生完全是靠他力,不是靠自力,这一点你没必要去担心。

  我们千万要注意,断惑是指断惑种子,而伏惑是伏现行。临终时伏惑还是需要的,不可能带现行烦恼往生到西方。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注重断妄念佛的,要经常去做一些伏惑的功夫,以念佛去降伏贪、嗔、痴现行烦恼,这方面不能不注重。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伏惑又有永伏与暂时伏的差别。永伏,就如智者大师示现的观行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即使是永伏,也不一定要按这么高的圆教要求,这里主要是从往生断见思惑(烦恼障)上讲,从能出轮回的角度上讲,不一定要从大乘所知障(法我)的角度上讲。永伏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就不用说,这里谈的伏惑最多是做到暂时伏。

  另外,不是说平时必须要伏惑,否则就往生不了,而是临终要伏惑。当然,临终也是靠佛力,而不是靠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伏惑以及这里散心念佛能否往生的问题,下面我们不妨根据一些祖师大德教言来分析一下。分三:

一、解释对憨山大师《费闲歌》的误会: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散心念佛不能往生的想法呢?他就说憨山大师《费闲歌》里面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依这么一言半句,就说:你看,“口念弥陀心散乱”,不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吗?那当然就不能往生了。

  但他不知道,憨山大师《费闲歌》前面还有两句,完整的应该是:“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他断章取义,把前面两句砍掉,只拿后面的两句,当然就产生疑问了。甚至有些人只把后两句拿来作教证跟人辩论,那更是没有意义。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说明这个“口念弥陀心散乱”的人是心口不一,没有真信切愿的。这跟前文永明禅师讲的“如或言行不称,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永明禅师讲的“散心念佛”,是指有些人“言行不称,信愿轻微”,没有真信切愿,这样要想往生当然是很难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虽然说散心念佛,只要你有真信切愿,甚至平时也没有伏惑,临终靠佛力也能伏惑、也能往生。但是我们可不要心存侥幸,以为反正临终靠佛力加持可以伏惑,散心念佛也能往生,所以平时就不注重断妄念佛。问题是:你有没有真信切愿呢?如果我们没有真信切愿,而平时注重断妄念佛,那么临终的时候,如果你还能继续念佛号,这样即使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往生,也是很有希望往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必须要尽量断妄念佛、伏惑念佛,而不要以散心去念,更不应该提倡散心去念。

二、印祖《文钞》批评反对断妄念佛之说:

  印祖《文钞》中专门对这个观点作了批评。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四大要诀》这本书现在也比较流行,提倡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印祖对此是批评过的。我们还是应该要教人“摄心念”,要断妄、伏惑念佛。

  这里我们还要分伏惑与伏惑训练,二者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要求尽量伏惑念佛,提倡伏惑,不能说“反正散心念佛也能往生,所以不需要伏惑”,这样讲就有很大流弊。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有伏惑的功夫、修行的境界,是指我们要去做伏惑、断妄的训练。

  就像印祖讲的,要去摄心念佛,而不应该提倡散心念佛。说法要注意观点是否有流弊,就像印祖批评《念佛四大要诀》中玉峰法师的观点一样。立论不能偏,你不能提倡散心念佛,提倡不用专心念、不用伏惑。我们还是要提倡伏惑,提倡专心念、摄心念。

  但是,不是说没有伏惑,散心就不能往生。这个地方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理解偏了,散心照样可以往生,二者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必须要一心不乱,或者低一点,要求必须要没有妄想才能往生。如果这样讲的话,表面看好像让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实际上这种观点障碍了许多中、下根机的人往生。

三、散心往生公案:

  下面不妨简单的介绍一下《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致广慧和尚书中提到的公案,比如之前常讲的服毒自杀的郑慧洪母亲的公案,此外还有一个陆紫卿的公案。

  陆紫卿是印祖的一个皈依弟子,是一个“稍通文字”的农夫,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夫妻子女全部皈依了印祖,他的女儿出家后仍在家里面住,后来他儿子也出家了,没多久就死掉了。因为之前供给孩子们出家,以及之后送终、做功德等,因此他就把家里面的田产全部卖掉了。后来他的兄长知道他已经便宜卖掉了家里的田产,就一定要他赎回来。因为陆紫卿的儿子死了,没有继承人了,兄长就想贪他的财产,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所以就逼着他赎回来。古代的时候长兄为父,所以后来他就去跟乡长谈,想把田产赎回来。但是因为卖得便宜,所以乡长不愿意让他赎回。陆紫卿没有办法,进退两难,从乡长家出来马上就投河自尽了。

  但是非常奇怪,他的尸体直立在水中,双手合掌,面向西方。在河里面他还能这样,比王龙舒居士念佛站着往生更稀奇。在水里面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他还能面向西方,可见绝对是佛力加持。

  后来他家里人知道了就去迎尸体,而且写信给灵岩山的当家,祈请在念佛堂立一个牌位,大家才知道这个事情。印祖《文钞》中专门有对这件事的介绍。

  陆紫卿没有什么念佛功夫,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烦恼很重的人,承受能力很差,遇到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怕被兄长骂,所以就自杀了,但是却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往生现象。可见往生并不是一定要有禅定这样很高的境界,不是必须要没有妄想,这些条件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只要有真信切愿,就一定能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大的关要,非常重要。对这些净土关要,我们一定要依可靠的佛经、祖师大德教言生起决定无疑的胜解。

  但是,许多人到现在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还是有怀疑,这就非常麻烦了。如果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怀疑自己往生不了,那信心上就出现问题了。这是一个念佛人不可逃避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教证、理证,在断疑生信上,下一番功夫,产生决定无疑的胜解,不应该有丝毫怀疑。

  原文标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那是否就不要伏惑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