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顺世缘看成就

明一法师 | 作者:明一法师 [投稿]

随顺世缘看成就

前面我们看了日记《随顺世缘修佛法》,知道了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守好戒律修行佛法。因为很多人总是对佛教中的戒律问题感觉恐惧,总是认为佛教的戒律是束缚人的,不了解佛教中的戒律是帮助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佛教戒律的作用,我们就能很好地随顺世缘无挂碍。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随顺世缘,我们就能更好地修行成就。讲到成就,自己想起太仓问梅院宦陈永修禅师的事迹,发现他与舜禅师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他们之间关于“肯”与“不肯“的对话特别有感触。“肯”是古代禅宗里面的一个特殊的字,表示“认可”你开悟之说,当然还有肯定你的意思;同时还有很多别的意思。

先看原文:师问舜曰。子近日作么生。舜云。上是天。下是地。师云。大有人不肯汝。舜云。要他肯有何益。师便打。舜云。大有人不肯和尚。师云作么。舜云。切莫教坏人家男女。师云。玄沙为甚不肯灵云。舜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颔之。

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千七百则公案,实际上就是给我们留下了千七百则的“肯”的过程。这是有记载的“肯”的事实,自古就有千七百之多,实际上后来增加的远远不止这个数。还有没有记载下来被“肯”的,或者压根不想要人“肯”的祖师就多如牛毛了。可见禅宗的成就者之多,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还没有开悟的人,或者说是还没有成就的人总是希望被人认可或者叫“肯”。心里面存有这个想让人“肯”的心,那你就永远没有机会被“肯”。所以,修行人不能存有被认可或者被“肯”之心。修行人尚且是如此,不修行的凡夫俗子更加是这样。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生感觉自己是在怀才不遇中度过的,或者叫作没有被“肯”中度过的,这实在太可悲了。还有很多人,他们总是埋怨命运,觉得自己的才智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被充分的发挥。所以,一生之中都是郁郁寡欢的。

如果自己没有学佛,可能也会走与他们同样的路子,甚至比他们更加糟糕。因为自己以前的观点就是“凭什么我的才智要为你服务?我为人民服务是对的,但你要先证明你是个人民”之类的荒谬观点。一天到晚总是埋怨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坏,从不在自己的行为上去找原因。

现在知道一切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一切都是在自己的脚下,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管是好是坏,不管是怀才得遇或者说是被“肯”,还是怀才不遇,或者说是不被“肯”,一切是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而且,这一切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你希望的目标。

现在通过深入地学佛,知道了所谓的怀才不遇实在是一种愚痴,你有才就有才,干嘛非要别人认可、别人“肯”呢?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只要你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只要你明白了平等,何必非要迎合别人的观点;乞求别人的认可或者说是“肯”,实现所谓的社会价值呢?

因为,你的才智,不管是别人的看法如何,如果对社会有作用,你就是什么也不做也会影响身边的人,感染身边的环境。事实上反而是通过了所谓的承认,往往是虚构的,远不如自己身体力行来得更加踏实。这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在历史上多是骂名,即使像孔子、老子等圣人,在历史上被骂的时候也是很多的。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那就是说,什么是成功或者叫功成名就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佛教的大智慧,所谓的般若空性。因为一切是平等的,一切是没有是非、好坏等二元对立的,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什么是功成名就?什么是功不成名不就?根本就没有标准可衡量。

所以,要别人认可或者“肯”有什么用呢? 甚至存有这个要人认可或者叫“肯”的心就已经是下流了。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向外追寻习惯了,这样的人必然会到处碰壁。即使一时得到了认可或者说是被“肯”,也不会是长久终身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学会一切向内心追寻,才会有机会被认可或者叫被“肯”。

后面敬请关注《随顺世缘做宣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