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师同行》文摘25
——识得声外音
写了一篇《行脚老祖寺》的日记,有人对其中写到的“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我就问他是对“途中即家舍”的语句感兴趣呢,还是感兴趣它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结果有一个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他说,快乐旅游不要回家。要是这么理解,我算是栽到家了。就不能再仔细地想想其中的意思?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吧,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不能体会到人生太多的艰辛。
佛法是让人们离苦得乐的智慧,佛陀翻来覆去地讲了49年,三百多会都是在教导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离苦得乐,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教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一种方式是很含蓄,很有味道的——圆悟克勤禅师开悟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圆悟克勤禅师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法演禅师的门下,成为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期间,圆悟克勤禅师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给他的师父法演禅师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圆悟克勤禅师还没有见到本来面目,以至于师徒不和而离开。后来圆悟克勤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回到师父的身边继续努力,最终亲见本来面目。而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因一首艳诗而悟道。
一天,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陈提刑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这是古人请教禅师常用的问题,意思是达摩祖师千辛万苦来中国是为什么啊?)如果禅师正面回答的话就已经背离了祖师的西来意,如果反面回答那是诬蔑祖师的西来意,所以不同的禅师往往因人因机回答:“庭前柏树子!”、“东山水上行”、“镇洲大罗卜”、“西来无意”、“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东壁上挂葫芦多少时也”、“板齿生毛”、“床脚是”、“担不起!”、“问取露柱。”、“还见庭前华药栏么?”、“大好灯笼”、“面黑眼睛白”、“五男二女”、“三日风,五日雨”、“砖头瓦片”、“谁在这里踏步”、“不可以在大白天尿床”等等,仅《五灯会元》中僧徒间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出现了三百四十多次。所以法演禅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了一个比喻的回答说:“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代的时候礼教很多,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即使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呼小叫自己的丈夫,只能枯坐洞房。等待丈夫的新嫁娘,自然就会引起愁恼之情。她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比如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丈夫。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之声。那么频呼小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法演禅师引用这首艳诗,自有他个中味道。陈提刑口中频频称诺(其实并未开悟)回去了。
站在旁边端茶的圆悟克勤禅师,听到这段公案,凭着自己平时的功夫有所悟入,他就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禅师回答说:“他只识得声。”
圆悟克勤禅师说:“他既识得声,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禅师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nǐ)!”圆悟克勤禅师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另外还有一个是佛陀开示一个外道的公案。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沉默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智慧,看不透祖师西来之意,但不管怎么样都多多少少是种下了善根的,提刑大人如此,圆悟克勤禅师如此,我们也是如此。问佛陀的那个外道已能见鞭影而行;圆悟克勤禅师这匹良马因声而悟;提刑大人也识得了声。我们呢?希望不要“再在这里踏步”,更不希望“在白天里尿床”。我们要觉悟,不要等到挨了鞭子再跑。哪怕就算以前没有种下善根,现在也种下了,还等什么呢?——努力殷勤空里步!自利利他,让自己离苦得乐,也让别人离苦得乐!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