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高僧
在我心目中,“西行”是求法精神的代名词,曾经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为求一法,行脚天竺。我常常在历史中注视着西行求法者的身影。
中国最早的求法者是三国魏甘露年间的朱士行。为求《般若经》正本,他出塞西至于阗国,二十余年间写得《放光般若》九十章,派遣弟子弗如檀带回中国,而他本人则在于阗圆寂,没有归来。
魏晋到唐代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完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本的传入和译经的兴盛。朱士行虽未至天竺,但其志愿风骨则成为汉地僧人忘我西行,舍命求法之滥觞,影响了无数求法者。
晋宋间有康法朗、于法兰、竺佛念、支法领、法勇、慧睿等数十位僧人走上西行之道,大多抵达于阗、罽宾、疏勒等国即止,或埋骨中路,最终到达印度的不多,而到印度后能携经而返并为后人所熟知 的要数法显大师。法显大师道心坚贞,见当时戒律未备,僧侣戒行不整,便于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开始西行。同行者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后又遇智严等五人。他们度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惟以枯骨为标识”的流沙,翻越了毒风雨雪,飞沙走石的葱岭,在北天竺诸国学习梵语,最后到达中天竺的仅法显和道整法师二人。法显大师在摩诃衍僧伽蓝求学三年,得《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梵本,又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这些经典都是汉地所未曾有的。回国途中,法显搭乘的商船遭遇风暴,他把个人物品扔进大海,誓死护卫所携的经藏和佛像。十三年后,回到中国,写 下了在天竺的见闻——《佛国记》。
唐朝西行求法之风尤盛。那烂陀寺是“留学僧”最向往的地方,来到此地的汉藏求法者不计其数,玄奘大师是第一百位。大师一路饱受各种严酷考验,以异常之坚毅才克服万难,到达印度。大师曾只身穿越流沙遍地、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白天零上60多度,无法行进,就用沙子把身体全部埋起来,只露出头在外面,用物品遮挡太阳;只能在夜间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赶路。在这滴水如金的沙漠中,大师还曾打破过水袋,就在极度的高温和干燥下,他坚持活了下来,走出了沙海。就是以此坚毅之心,才得以最终游学五天竺,带回甚深法义和大量经籍。
玄奘大师归国后短短三十年中,不下十一名中国、朝鲜的游学者拜访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了同时代的去印度求法的“留学僧”就有一百一十多人。
唐初玄太州(今陕西华阴县)的玄照法师求学印度,其中在那烂陀寺求学三年,跟随胜光法师学写了《中论》、《百论》等论,又随宝狮子大德学习《瑜伽师地论》,后又游学印度其他寺院,并参访圣迹。义净大师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在那烂陀寺见到了玄照法师。因路途阻塞,玄照法师无法归国传法,“每有传灯之望,而未谐落叶之心”,后在天竺去世。义净有悼诗云:
卓矣壮志,颖秀生田。频经细柳,几步祁连。
祥河濯流,竹苑摇芊。翘心念念,渴想玄玄。
专希演法,志托提生。呜呼不遂,怆矣无成。
两河沉骨,八水扬名。善乎守死,哲人利贞。
道希法师是齐州历城(今济南)人,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大乘佛法,并把大唐所有新译、旧译的经论四百多卷带到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巡礼那烂陀寺时,也见到了已经圆寂的道希法师的卧房,心生感慨,有诗云:
百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
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大乘灯禅师路过其在那烂陀的卧室时也不禁感叹:“昔在长安,同游法席,今于他国,但遇空筵。”
常慜禅师坐商船从广东出发,走海路辗转去往印度。中途遇到风暴,商船破损漏水,所有人都纷纷逃逸,有的找小船,有的找木块,用尽各种办法逃离大船。常慜禅师看到大家急于逃生,就把所有机会都让给了身边的人。船舱里没有醒的,遇到困难爬不动的,在禅师的帮助下,都安全离开了大船,而禅师自己已是精疲力竭。眼看海水逐渐没过腰身,法师欣慰地看着安全的大众,开始合掌念佛,一句一句的佛号,一声一声地往下沉。逃了命的人也跟着念起了佛号,也有很多人让法师跳到小船上,但他害怕压沉了别人的小船,只是坚持念佛,直至沉到水底。
义净大师为常慜禅师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珎。
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巚,养智芳津。
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
觏将沉之险难,决于已而亡亲。
在物常慜,子其寡邻。
身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
道乎不昧,德也宁湮。
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又有襄阳人灵运师,在那烂陀寺常画慈氏菩萨真容和菩提树像;荆州江陵人无行禅师为宣扬道宣律师的宗旨,留学那烂陀寺学习唯识、中观,研习《俱舍论》及律典;新罗僧侣阿离耶跋摩法师在那烂陀寺常抄写诸经;慧业法师曾写有梵本论典,留在那烂陀寺,为义净大师所见。
这一百多位求法僧,最终安然回乡并在东土弘扬教法的少之又少,多数魂散天竺,有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大家也不知道他们当时的这些苦行。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佛法能够传到内地,让后人能够得到受益。义净大师在那烂陀寺遇到一位老比丘,以为是印度人。后来到那个老比丘所住的房子里,一点点小,连腰都伸不直,前后加起来也就是两米的样子,一个小土房子。钻进去看,老比丘已经不能动了,病得快要死了。那个老比丘颤颤巍巍地把一部他自己所译的《善辨律》手写稿交给义净大师说:“我是中国人,到印度来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我已经病成这样,也老了,就是想走也回不去了。希望你能将我这个戒本带回去,以后去弘扬它。”义净大师拿到戒本不到三天,老比丘就去世了。
义净大师所记载的求法高僧除了在那烂陀寺求学,也多在大觉寺、信者寺、新寺、般涅槃寺等其他寺院学习大小乘佛法,并有多人遍游五天竺,广闻多参,义净大师本人也是如此。他早年在齐州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座下参学,此时玄奘大师尚在世。21岁受具足戒,此后四年间精求律典,并生起西行求法的愿望。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大师37岁,从齐州出发,取道水路西行,冬季在室利佛逝[1]停留六月,学习声明。两年后又在东印度耽摩栗底国学习梵语和《胜论》。这一年他遇到了大乘灯禅师,并翻译了《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咸亨五年(公元674年)他抵达那烂陀寺,遂遍礼佛陀圣迹,此后回到那烂陀在宝狮子大德座下求学,后又去往那烂陀寺西南驿处的羝羅荼寺受学于智月,此外还参礼了印度各地诸宗的大德。大师在那烂陀寺译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这十年间他遇到了玄照、佛陀达摩、僧哲、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唐僧,得以了解并记录了众僧在印度游历参学的经历。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义净大师离开那烂陀东归,期间在室利佛逝停留十年,待其回到洛阳已年逾花甲。义净大师带回了经律论近四百部,共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座和舍利三百粒。当时武后亲来迎接法师,并安顿其在佛授记寺及大福先寺居住,以便安心开展译经工作。法师所译经典多戒律及咒颂,可见其求法重心在于戒律,也说明当时印度大乘佛法已开始重视陀罗尼咒,密法趋于兴盛。
义净大师历经万险西往东归,写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才让汉地众生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段特殊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后世法子能够一睹中世纪印度佛教生活和早年戒律的轨则。
今日汉人能够读诵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不是鲜血凝成,汗水化成,包含了上至后汉,下至隋唐五百多年间先辈求法者的志愿和生命。
义净法师在他的求法诗里面说: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大德们当年求法的发心、恩德和感人的精神,还以为手上的经书法本真的只是很容易得来的一本书。然而,历代高僧大德所传承下来的,除了法本,还有凝结在法本上的舍身求法,不问归途的精神。
西行求法僧,是人人都应当敬仰的勇士,是值得佛弟子永远追随的前贤。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