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十二

明贤法师 | 作者:明贤法师 [投稿]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九讲之:四念处的修行及原理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四念处的修行及原理

  整个大乘道中,资粮位的修习包括下、中、上三种(资粮),所依的是戒、定、慧基本三学,但作为大乘人,实际会经历身心上不同的体验——不要认为大乘的修行人仅知道发善心、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事实只要进入资粮道,都有一种自我的内在体验,他对于生理的理解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产生四念处观身不净的一些觉受:这种观身不净,是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曾讲述的法门。不净观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叫做白骨观,这种观的逐步形成,对于不善调节者来说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大乘人对它的修习,在完全可以把握的范围当中,此观会成为我们修行的直接动力。

  白骨观观的是什么呢?就是自身的白色骨架。观骨架所能对治的就是贪欲,就凡夫人而言,对内在的白骨进行观念就是来对治贪欲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在此观后紧跟着又说出来另外一种观:慈悲观,或者也说成慈心观。这种观可用来来避免因为白骨观的修习而产生过分的厌离,它们之间是要互相调节的。修行啊!实在是一个需要非常小心、十分谨慎的事情。

  佛的初转*轮期间,一部分阿罗汉在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时,修习过程顺利,观白骨,内循身、外循身——比较起来,很像现在的瑜伽的练习,但它是基于佛理的。在修行过程中,首先白骨观就是内外的循身。

  循身观,你过来坐在那儿,安静下来,很平静,心无杂缘,身心收持到这个座位上来,想:我现在是坐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分心的事了,我是一个人,我现在坐在这个坐垫上……一再地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确定完了以后,再从上到下——教瑜伽的张惠兰,她所说的是上下的检查放松,其实哪里叫检查放松呢?实际上就是循身观。她所做的这个检查放松,如检查自己的头皮——头皮放松了没有?检查面部,面部的肌肉都放松了没有?如果没有放松就放松一下。检查肩部、检查腿部、检查脚趾,放松了没有?如果是放松了,就继续检查下一个部位;如果没有放松,就让它调节一下。这实际是在身体体表所做的一种循身观。

  这种循身观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把我们向外驰逐的心意识收回来。心意识向身体的外面驰逐的例子,比如这个人很可恶、那个生意应该做……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心意识外散,外散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自己的气流溢到脉管外面去。比如有的人去打点滴时,医生扎针前在手上拍两下,那个脉还没鼓起来,医生就说:“你这个人没什么脉啊,找静脉不好找啊!”这种情况就是气秉藏到脉的深处,说明这个人的心理过分内收。有的人把胳膊一绑起来,一拍就发现静脉很粗,一针就扎进去了,根本不费劲。医生就说:“你这个静脉好粗啊!”为什么会出现粗大的情况呢?基本上是心过分外散。这气和脉是两样东西:脉,是我们现在看起来身体比较固定成形的脉管,如血管、静动脉;气,是顺着这个血管来流通的一种元素,是我们的根本的生命元素,分成好几种。当我们心外驰的时候,这个气就往外面散,有时候它往外面流动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么大的一片(板书),它往外面流通,它都在脉的外面流转,所以我们人就显得粗大,心显得粗。如果我们过分地思考自我的问题,比如人比较低沉、过分的小心眼、过分的算计,或者过分的失意、太过分自卑,像这种情况,他的气脉就过分内收,就内收到气脉的最核心的这一部分,这个脉管也随之缩小。这只是我们生命的几种状态。那么循身观就把内在的过于内收的向外放、过分外放的向内收,进行合理的调配,是让人的气血比较如理如法地走人身的气脉的轨道,不致于发生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调理心的方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