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譬喻之一

妙心法师 | 作者:妙心法师 [投稿]

杂譬喻之一

[原文]

智者思惟财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火势,火未至时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保全在;更修屋宅广开利业。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遇值福田,及时布施;亦如彼人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利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念,匆匆营救,狂惑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俱焦,须臾之顷,荡然灭尽;屋既不求,财物丧失;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須臾叵保。而便聚敛守护爱惜。死來无期忽然陨逝。形如土木财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明白智慧人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惟福可恃。将人出苦可得道。

[讲解]

这就是第一个譬喻的内容。

学道之初,要在寡欲,千古一理。学仙学佛,莫不如此。《杂譬喻》中的第一喻,目的也在于此。

这里最重要的是“失火之家”这四个字。佛法中把三界六道看成是“火宅”,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失火之家”。一切的世间法,在修道人眼中,就象一个正在不停着火的宅子,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沙漏,不停地装沙,不停地漏掉。众生的经营活动,也就象是在不停地装沙,或者是从失火的爱屋中不停地抢救家财。

按我的思想去观照吧,我想给大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世间法是有漏法 。欲得无漏,必修无生。我举沙漏的比喻希望大家牢记。观想一下,人们所贪的名利地位金钱美女,都象不断漏失着的细沙一样。所以人们才想,如果青春能够永葆的话,那该多好啊!可是,无常会象这个沙漏一样,纵饶你精力耗尽,只要稍不留神,马上就要见底了。

因此,从阿含的角度看,一切世间法都是有漏法,人们总是想努力抓住某些成就,可是这些成就却夜以继日地从手指间的缝隙无情地流失着。比如生命、比如时间、比如红颜、比如快乐。

根据阿含来修观想,就是要体会这种无常的感觉。体会失去的无奈,既然最终都将失去,都将被无情地抄收,倒不如洒脱些,自己松开手。让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归于无何有之乡。

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在大家洞明世间的真相,就是一处四处起火的破宅子,就是一个不停流失着的沙漏,不值得贪恋,不值得执着。放下就是自在,深呼吸,体会放弃的美。

就象急行军时,抛弃多余的辎重,轻装上阵一样。这是一种颓废的美,消极的美 ,这不但是佛教如此,道家也是如此 。家喻户晓的八仙中,铁拐李、张果老、蓝采河都是乞丐。富人要修道,也得先变成穷人,例如曹国舅,散尽万贯家产,才能解开心中的贪结。贫僧贫道,不贫不谓僧,不贫不谓道。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说,整个一部《红楼梦》就是阿含经的注脚了,“梦”就是到头一场空。

其实,用无常的观念来重新认识一下世界,到处都是阿含经啊。 从《红楼梦》里的世外高人的飘忽不定,一开口就是劝世的“好了歌”来看,神仙的逍遥,原来和乞丐和疯癫竟是如此相似,只是如今这乞丐却没有那种心境。

从比喻中看,是从无常之火宅中抢救财物。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是,将有形的无常之物,化为无形的福慧功德,所以叫做“植福”,原来福和慧是可以种植的。 福田有三种:三宝佛宝是敬田(也叫功德福田);父母师长是恩福田;怜孤恤寡是悲田。去贪种福,于此三田中求。《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其实应该是“祸福无门,唯人自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