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时的代表经典简介 一、《楞严经》:以初果罗汉阿难离众乞食,堕落淫室为发端,引出佛陀宣讲自性大定——楞严大定。其中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圆通法门、文殊择法、四大清净明诲、十种业习、五十阴魔等主要内容。指出破识显见为见性之标准,耳根圆通为
当邪念不止的时候 佛法之中,没有张冠李戴的忏罪法。也就是说,你对众生犯下的过失,在佛前忏,只是理忏,也就是认识上忏悔。除此之外,还有事忏。事忏就是在轮回中,因缘际会的时候,冤家路窄相遇了,坦然接受这种果报,并通过自己的修为影响对方,化解冤气,这才是事忏
楞严修证玄谈 反闻也好,反见也好,做的都是回光反照的功夫。既能如此,还要加强反观。直到疑虑断,生死灭,心安寂,自他浑然一体。此时才能于一切法毕竟坚固生决定信心,称为初住法忍。这时再看世间生灭,凡所有相都是第一义谛。 理观是根本,理观到究竟处,无事不是
关于净土五经 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
声闻藏、菩萨藏、方等部及其他 经过三次结集后,所有的佛经都被编入了大藏经中。如果简单地把大藏经分类的话,那就是声闻藏和菩萨藏。这是从人而论的,不同于经、律、论的分法。声闻藏的经典以四阿含为主,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
关于冤魂索债的解释 佛经所说,四十九日托生是不应该怀疑的,那是佛眼所见的真实相。 那么,冤亲债主纠缠不清的事应该如何理解呢?大家对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受《三昧水忏》的影响很大,悟达国师所遇到的晁错不轮回追债的事,那只是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性的。 纵观人的
欲界话离欲 问: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怎么办? 妙心法师答:修道的信心,其实不是佛法给的,而是无常逼迫的。 释尊出家修道,是因为游四门,见到了老、
《摩诃止观》之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识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如上十法可度生死、可成佛道,故名“十法成乘”,又名“十乘观法”。是能观之法。 如果想当生心能转境
信仰中不容置辩的因素——戒律 佛教有不杀生的教义,你却拿两只鸡来说事,这就触犯了佛教的禁忌。等同于一个不信回教的人到清真寺去,对穆斯林说:“我现在家里有一颗猪头,我该怎么办,是我亲戚送的”一样,你想想结果会如何? 这不是关于智慧的问题,而是明知故问的
悟佛性 通人性 “人性”和“佛性”是两个概念。儒家思想探讨人性比较透彻,你可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那是介绍“人性”。佛教讲的是“佛性”,不是人性。佛性更究竟,更彻底。过去学佛之前,人们都有儒道思想作基础的,所以学起佛来也容易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