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

佛法里头,无常、无我的观念,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对任何人、事、物都要保持「随缘」的知见,这种知见不是消极的漠不关心,反而是积极的随缘尽份。就我来说,人──是最难舍弃的执着。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富裕情感、想象、动态,他不是静物,而是一活生生的生命,充满憧憬、理想、欲望的生物。

人与人之间一旦建立的情执,不容易,也不太可能说割舍就割舍,因为人是由于「我见」,才会开展出「我爱、我慢、我取」等,认知上容易明白,但是事实上却一点也不容易摆脱,特别是放纵欲望、习惯享受情执的众生,真要其莫藕断丝连,想必也有点妙想天开。

学佛以来,我都很珍惜同参道友相互增上、切磋的因缘,这不是因为我的俗习太重,而实是从经论所得来的一些启示与感动。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道情、法情,看得让人震撼,自幼年到入了僧团,乃至舍报入灭之前,两位尊者都表现出「为法珍重、相互砥砺」的画面,甚至还成为佛陀座下的双贤弟子,和佛陀共同扛起救世护生的任务,为苦难的众生作依怙、航导。这份「以法会友」的感情,没有一丝的执着、染污,它纯粹是一则向善、向上、向解脱的清净助缘,彼此同为解脱而迈进,浩浩荡荡携手同心共闯生死门、同摆轮回链。

辟支弗独立自觉的个性,不见得是一般人所拥有,尤其在末世之中,正法不盛,善友难逢,在茫茫人海中,倘若可以觅得志同道合、同为解脱而用心、努力以赴者,实已是难能可贵之事了。

众生本来就是因为有情执才生此世间,要学习放下执取的心难,真要做到提得起、放得下更难;善知识的可贵,佛陀在经论中也赞叹为满梵行,然而,佛陀也清楚众生「我执」的根深柢固,所以也同时提醒「依法不依人」的准绳,想一想,这两者之间确实不易拿捏与平衡,可是这又是唯一的方法,除了用心去体会,还是用心去体会。

我认为若要以现代的语言来形容结交善友的可贵的话,我会选择「萍水相逢」这四个字,理由是如果我人内心肯认与接受「亲近善知识」和「依法不依人」的教诲,想必也一定可以体会「萍水相逢」和「随缘尽份」的深层意义。

「萍水相逢」,意味着彼此间拥有一份善缘才能相遇,相对的也表示着无常不定、瞬息万变的事实,我们要惺惜这段善缘,也得醒悟染着的可怕。

我非常珍惜「以法会友」的善知识,因为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与典范,「法」是彼此联系的线,这条线可以牵到世间的尽头,但是彼此「为法珍重」的提携,会绵绵不断;相对的,这份珍惜不是因为染着而存在,实是为了增进修道的助缘而坚持,其中没有情绪的起伏,只有同步的迈进。

「萍水相逢的道友」,是从佛法角度看待「集聚终消散的无常定律」,是履行佛陀「亲近善知识、依法不依人」的不朽教诲,您认为呢!?

※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尊者的感人故事,可以从Nyanaponika Thera 所着的《The Life of SAriputta (舍利弗的一生)》「友谊」一章中获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