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拂和尚甲行日注抄
巨赞法师
木拂和尚,又号华桐流衲、雨山游衲、一字浮衲、茗香客衲、松云巢衲。吴江人,即叶绍袁(字仲韶,号天廖道人),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不耐吏职,乞养归。妻沈宛君,工诗,五子三女,并有文艺。一门之中,更相唱和。国变后,父子悉皆为僧,高风劲节,古今罕匹。此为其出家以后之日记,收于《荆驼逸史》之中,起乙酉八月二十四日,止戊子九月二十五日。所记时事虽不甚详,而明末吴地忠臣义士之所守则可概见。读者幸审览之,或亦可为研讨我国民族性之一助。——编者注。
甲申(按即崇祯殉国之岁)旧京警跸之后,即当枕戈洒泣,鞠旅北征,君志胆薪,臣希种蠡,上报先帝之仇,下慰中原之望,而天渝不敬,泄然涂口,即扼长淮要险,祖述晋宋,俾板荡余民,不至左衽幸尔,乃镇师交攻,苍灵涂炭,奸臣窃柄,权贿熏天,胡(本作口今改下同)羯乘衅而生心焉,噬脐何及之有。乙酉宏光改元,正月朔旦,余草莽臣不敢问国家大事,只为吾郡筮之,口口之复九四,口口口余怃然曰,倘胡人乱口,胡马南牧之兆乎!……亡何有钱唐公之难,余以婚姻孔袁、几中于祸,朱子夏趣余为天日游,余念昭代大烈,远帙千古,必无胡人一驽,反掌易之。况吾邑忠义,首冠江以南,秉干执戟之士,云蒸霞蔚,何氛之不靖,而儿辈鼓厉宗族,负缑义旅,招徕草泽,闻风兴起者,倾心恐后。……自八月二十一日,翕说之徒,煽骑南下,二师(原注:吴日生,沈君晦)皆溃,胡势大张,益骄蹇吾邑,甚有不如其令者,引落血比屋戮也。士大夫遂推蚧以媚焉。余叹曰……我颜臣子,分固当死,世受国家当死,读圣贤书又当死。虽然死亦难言之,姑从其易者,骆丞续楼观沧海句耳,御匣朝开,郊坛夜集,固我让皇帝君臣家法也。于是矢计游方外以遁,时八月二十四日也。
二十五日甲辰,微雨。四更起,栉沐告家庙辞之。同子世俭(云期)、世侗(开期)、世倌(星期)、世棰(弓期)往圆通庵,三幼孙藏之他所,冀存一线。……庵主达元留余,且再观去就。
二十六日乙巳,大雨。以两先人及亡妇子女遗像七轴,家谱一轴,诰敕六轴,余诗文杂着八本,《午梦堂集》六本授达元为护藏之。他日天心厌乱,返我故服,彭咸旧都之居,孙绰遂初之赋,亦未可知。至晚,严甥仲日来(原注:名祗敬,文靖公曾孙)云,我亦拜辞老母偕往矣。母即余姊,贤智识大体,谓甥曰:尔非名宰辅子孙乎?若去一丝发为胡,即日在我前,我死目不瞑,汝若全去发为僧,天涯海角,我心亦安。遂同宿庵中。
二十七日丙午,雨。晓起理装,家人辈至庵中拜别。余曰,此行也,若幸中兴有期,则归来相见亦有日,不然,从此永诀矣。两幼主室家之好未完(原注:倌、任未婚),岂不痛心,然留之事胡必不可,我亦无可奈何耳。三孙不及见其长大,幸为我善视之。……诸妇女可寄西方尼庵,汝辈但为谋其糊口者,俾无冻馁以免感且不朽。家人皆伏地哭,余亦泣。登舟,二兄幼与叔秀侄来送,侄孙舒胤亦来,时年十五,泪潸潸不止矣。既发,冒雨至栖真寺,即香上人简庵夜可生上人为祝发焉。即此后或有黄冠故乡之思,但恐彭泽田园,门非五柳,辽东归鹤,华表无依耳。
九月初二日庚戌,雨。早别二上人行。(原注:即香可生)余曰,行将焉往?有言双径者,有言武林,有言邓尉者。余曰,我吴人也不可更入矣,其湖与杭乎。……
十九日丁卯,晴暖。宁初(按是无多庵僧?与木拂同行者)往临平访朱子夏,夜至,亦已为头陀。
二十日戊辰,晴。与朱子夏坐石上看红叶,赤霞千片,锁绕青翠间,斜阳半挂,四无人声,凉风微动,叶叶如欲吐语。
廿七日乙亥,晴冷。超、闻二公来候,日落木静,寂寂凝寒,父子五人,而二子卧床,二子兼执仆役,一僮病又,凄惨之况,对景倍盈。
二十八日丙子,晴冷。咏少陵诗: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凄然泣下。
十月初十日戊子,雨,午晴。宝寿石公来,石公曹洞巨宗,先承枉驾,又婉讽主人,不当轻避世客,临行更勉余泉石自娱,毋久陨忧时之泪。邂逅高情若尔,能无结让佩之。
二十七日乙巳,阴晦,小雨。夜与儿辈谈长至伊迩,家中无祭拜两先人者,为泣下沾衣。咏顾着作诗: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次徊。悲婉久之。
十一月初五日癸丑,晴,异冷如昨。陈起岩同许明长来,开国勋卫世胄也,芄支口曾受知吾邑周忠毅公,(原注:公为仁和令)今秋口当明经选矣,以胡故为僧居黄林庵。天气甚寒,余为沽酒夜话。
十四日壬戌,晴。太平寺前酒家金奉川敬字兄弟,进谒,送桔诸品,为余弃家行遁,慕重之也。市中有好礼如此,可为穷途之嘉遇矣。
十六日甲子,晴冷。张度常来,方弱冠,亦僧服,自楚中归云:长江数千里,苍茫无一庐舍,焚戮之惨,不忍举目。
十七日乙丑,晴冷。径山觉公,遣二僧中张戴宏致书邀余入山,以石公言知之。
十二月初六日甲申,晴冷。午,至宝筏庵,见徐匪石、陈湖起,义士也,亦为僧。密通家信,夜,家人辈来见。
十五日癸巳,晴。吴巨乎(原注:巨乎祖海洲先生,先君丙戌同籍也。)赠诗云:闰六月城陷,生民涂肝脑,我泣类妇人,长夜直彻晓,戴星奔武唐,结友欲共讨。何期彼贞臣,绝药饵先老。惊逝爱一吟,自此肠便槁。岁寒谁同心,啮雪空自饱。今睹贤圣僧,不觉心倾倒,冠裳变胡服,斯文尽已扫。父子及毗弟,如公家直少,削发皈空王,除烦不除恼。破家无欢吟,投诚有怒口。先世忝同籍,约契若不早。我行凌溟懈,望此善自保,英主方恢疆,佛前岂终老。
二十五日癸卯,晴暖。侄孙学山(原注:舒胤)戴酒肴来,云,周鲁望(名东侯)、吴子方(名肃)、王延平(名建)皆为僧,士之贫而节义也,何可不识之,以愧世之富贵胡服者。
二十六日甲辰,晴。吴叔向邀为其尊人题主,辞再三不获,今日设砚席庵中行之。夫方外从事,固为创闻。其求不求诸朱绂以为宠荣,而属一流离行遁之老衲,古君子之风雅欤。
丙戌二月初二日,阴冷。沈古叔寄赠诗云:宰官乃现比丘身,岂使甘心遂隐沦,佛子未尝无所猛,英雄始信有其人。喜持木穗多成算,屡向薄团足卧薪,寄迹空门知逆境,好留慧剑斩腥尘。
二十五壬午,阴,午晴。顾石甫来,北风雨雪,卫人之怀,已深见之,殊慰。袖出一金赠余,余苦谢,壁立贫士,奈何欲周故人。石甫云,我心也,岂可以贫论哉。余恐固却则世间恒习,非吾辈道义心期,且重负好友意,故受之。然此谊当于古人中求矣。
四月十六日壬辰,晴。家中人来云,营中有陈其不,念余贫,不许兵入余家,而朱斌未知,恐肆掠及我,亦以周瑞印条封之。感诸将士用情之厚矣。义师去,忽安庄胡来,突入将书厨悉毁,简帙抛零满地,《午梦堂集》板碎可供爨,愤余贫而无物以逞憾也。
十八日甲午,晴。俟长白口盗船鱼媵庆合稍张取焉。过白龙桥,遇汾湖邻人送酒一坛、米一石。由简村出太湖,东南风甚大,十余里波光顷刻飞渡,至百关哭拜二先人墓前,循览松楸,幸存无恙。忽见一短棹东来,则亮迪之父子暨周鲁望,不期之会喜畏交深,恨眉之不一同把袂耳。
二十七日癸卯,陟长岭下至荐福寺,渴甚,求井水饮,寺僧出霜梅侑之至跨塘,托仪仲(原注:少司空念扬孙,亦僧服)觅一舟往抵青芝山,暮矣,步至纲尚家。……
二十八日甲辰,晴。至仲日寓,仲日与顾仲熊前后居也。端木自秦中归,在焉,言钱江事,相持一哭。仲日设酒,大鸿亦在。(原注:仲熊,端木次子;大鸿,端木长子)
二十九日乙巳,小雨。端木洗觯相留,出秦中诸诗,纪国变,写幽愤,如在天宝之世矣。述毗山之祸,其族闰秀殉节者五六人。一嫁王者色尤异,死亦尤烈。夏彝仲女为候雍胆子玄询妇,玄询早死,今为尼云精进妙慧,不减空室道人。(宋龙图学士范殉女)
五月初一日丙午,雨。访薛谐孟于真珠坞,在圆通庵为僧,风仪朴厚,古道君子也。
初三日戊申,晴,诸友早别,半夜大风雨雷电。
初四日己酉,晴。吴日生迁营校接牍至云:武林诸义士来顾行幕,讲说德义,颂叹无极,高风大节,固宜遐迩景慕,垂誉千秋矣。但山林嘉尚,独不念荷戈枕甲之瘁耶。弟血战经年大仇未报,军孤饷乏,救援路绝,忧心如焚,未知所出。若得越中三千君子军,成犄角之势亟图进取,所大快也。闻诸君入山问策鲁连先生,幸广教之,无虚彼望。
六月初八日癸未,晴凉,文瑜侄来云:二月间义师起时,其卒在余门前伐一柳枝,众共诃责之曰,物以人重,岂有忠义远遁之家,损其手植乎。余何人焉,可比甘棠蔽芾哉,而勿剪之也。
八月初五日戊寅,晴。俭自市墟归云:晤陆履常于善庆庵为僧。名孝廉至不能橐谊糊口于授经,贤哉。
二十六日己亥,晴。顾太冲来,僧服。
九月初五日戊甲,阴。浓云罨荟,西风敲竹木间,又作重阳意矣。去秋今日正冒雨至一华庵,流光忽忽,何以为怀。沈若一来,僧服。
十月初七日己卯,阴。顾端木、张齐芳来。张,烈愍公子也,任金吾,亦僧服。
十四日丙戌,晴。沈君翼生卒,贫无四壁,依沈君庸家,居吕山桥,含殓之具,一无所出。余适卖墓田四庙,先有十金偿还酒腐账,余存二两五钱,遣僮持去。侗亦卖田为珠桂计,尚在箧中亦与之。然余父子自足亲戚至情耳,病中医药所资则皆徐仪仲应给之。同是客处贫士,又非深交,友道所难也。亡后奔走竣事,则赖黄孺完力矣。
二十八日庚午,晴。侄孙学山,来言吾邑宴虏令之盛,笾豆肴核费至二十余金,倍席赍从、伶人乐伎、华灯旨体俱不在内也。不知虞惊食谱中所载何物,耗金钱乃尔。国破民痍之日,为此滥觞贡媚腽肭,捐俭约之风犹小,丧名义之防实大。……因作一绝云:买宴春宵列锦屏,缗钱二十万余增。降奴此夜千珍错,若尔簟醪上孝闻。
十二月初二日甲戌,晴。与儿甥辈往圣恩寺观说戒,受戒一百余人,威仪灿然。……薛谐孟、杨维斗、吴茂申皆在。……武进乡同年韩不挟嗣子公严亦僧服同谐孟在。
初九日辛巳,晴冷。遣诗剖公(按即圣恩寺方丈),公复云:顷接翰教,知大根器与杨李并驾,赖诸檀护,得展戒法仪规,纵使灵山俨然。必待旁观证据,若能于高沙弥边看破,又何须向羯磨师拾吐余乎。佳什灿如,不能赓和,当录日来上堂话奉酬雅意,佐工夫鞭影何如。
十一日癸未,晴冷。薛谐孟、韩公严来。……余甲子同籍无锡钱其若(名先)与黄蜚起义太湖,兵败同二子沉死湖中。顾子凝(名桀)亦然,遁入湖州山中死。王畹仲(名荪兰)任广东昙副,张献忠来攻,自缢死。三臣忠魂死骨,九泉之下能无徼恩圣主之思,中兴茂典,似当首加崇恤。阐既往之幽贞,厉将来之至节矣。不然,人心士风至今日顽钝无耻已甚,何以障狂波而返正欤。
二十六日戊戌,晴。……夜梦丁大司空以紫方锦片幅广二三尺许如坐褥大,金书“忠孝”二字贻余,余悬堂中诰命匣上。
丁亥正月二十三日乙丑,阴冷。……吴茂申、赵缔之亦僧服来,不值。
二十九日辛未,阴风。赵钦仲来,僧服。
三月十三日甲寅,晴。拜墓归,道中晤沈治佐,出所作曲相示,犹乙酉秋赠余父子祝发词也:扑面胡尘秋风扬,愁发三千丈。难支几夜霜。梦整缨冠,拜手皇上,泪血染枫江。数丹心,一缕青丝放。(原注:步步娇)离恨愁天老,思君落日长,宁怜绿鬓有无恙。酒不洒葛巾陶元亮,冠不带故里文丞相,不是他儒心释像,撑个东土纲常,倒借那西方和尚。(原注江儿水)莲花香世界,贝叶古文章,跳出个鬼啸神号弥天网,且自筑灵台云水乡。(原注:侥侥令)铁铮铮头颅那厢,骨碌碌衣冠这厢,试看取推三瞒两,自吊胆与悬肠,更顿首且诚惶。(原注:园林好)一朝百万口眉葬,举世里那堪喝棒,任他云满毗卢月满床。(原注:尾声。治佐名永隆,吴江人。)
二十二日癸亥,晴。……同年李子木僧服同元长上人来。
二十五日丙寅,晴。儿辈往圣恩寺看华严道场,徐庆宇招余同陆明湖(原注:履常封翁)小饮。陆年七十矣,亦僧服,品雅格高,博综今古,谙练有识,谈言不倦。云曾见《建文实录》,载出亡事甚明,《致身录》是膺书。
二十六日丁卯,晴。沈君善来,释号宝威。午饭别去。
四月二十五日丙申,晴。胡在长歧岭钱家谷二潭杀人如刈蒯,抢掠妇女赀什不可记。杨维斗如樊参军幕矣,故往一云商更迁之策。迨夜又闻胡于山中索九人焉,杨维斗、薛谐孟、姚文初、陆履常、顾端木、吴茂申、包朗威,惊几及余。
二十六日丁酉,晴。夜至枫桥止,棰从焉。饮汤重卿楼,予白李君采在。重卿义士也,君采素心人也,知九人之言皆讹,因维斗而风影疑耳,然人言藉藉,山中不可以久留矣。
五月初八日戊申,晴。智证庵有邻人,昔曾识余者,属致一牍于王敬锡,当以一百二十金为寿。余曰,饿死事小,夷齐亦非异人耳。岂可通姓名于失节之叛臣哉。托以方外故辞之。
十五日乙卯,晴。与可生往梅溪,……庵主大山,光禄孙公潇湘子也。早年信佛。师事天童。乙酉国变,遂去发,以故墅为新蓝。……
六月十一日庚辰,晴风。与佺、倌往当湖,冯茂还亦僧服久矣。黄平立孙元襄同在,二君俱高蹈弃子衿不就。
十二日辛已,晴。访表侄冯子近,亦僧服。
十六日乙酉。晴热。闻武康不拈香,不拜胡主位,令逐之。问尔往江右就朝宗于宝华,当今禅席一人矣。
八月初二日庚午,晴热。陆嗣安介潭同子近来。嗣安僧服四月,于山中识之。介潭刚晤于梅溪。亦弃去子衿口口就。
二十二日庚寅,晓雨晴,晡又大雨。侗来云:顾大鸿、仲熊云间被害时,兄弟争死辨海上诸礼皆出已手。与父无异也。胡亦相顾咋指。叹机云河桥之后又有此二口。
十月初五日壬申,晴。信至云,端木被害金陵矣。伤哉。
十二月初九日乙亥,晴。任俭就医邓尉,二十余日矣,杳无消息,故倌任往视之,先至溪拉桐偕去,晚间枯林戢响,斜理涵河,东窗对影,一樽黯绝。颜子之乐自在簟瓢,予不堪忧者,家国殄瘁,岂能忘心。李陵所云:胡笳互动,边声四起,独坐听之,不觉泪下。
(原载1 941年《狮子吼月刊》第1卷第5、6、7期合刊,署名缁哉)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