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的西山
(编者按:抗日战争期间,巨赞法师应桂平佛教界人士的邀请,曾驻锡西山龙华寺。巨赞法师不仅提倡新佛教,对西山风景亦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桂平的西山》最初发表在1943年香港出版的《旅行杂志》第16卷第9期上,柳亚子老先生见到此文后,尝赞叹“读之令人神往,惜少杖头钱,无能为买山终老计耳。”后印成单行本发行)
十里春山五里桥,松风一阁话清寮,
举头天宇临空净,极目关河入望遥。
大嶂远分双塔雨,孤城独锁两江湖。
谁将形胜兼名胜,写入风诗付短谣。
余思诏《游西山》
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但是到过桂林,游过阳朔的外省人,总觉得有点儿不够味。有人说,桂林山洞甲天下,这未免近于俏皮。诚然,桂林没有雄伟的高山,湛深的大川,但平地起峰,峰峰森秀,也非全无可取。广西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占一页的是词。清末王鹏运、况周颐两家的词,传诵大江南北,桂林山水或者可以说足词的味道。阳朔的风景在江边,记得过了黄泥峡,即入画境,比起四川的瞿塘三峡来,当然不大相称,但比嘉陵江的小三峡,似乎要明秀些。尤其是阳朔县城以南十里的青卮渡,幽深奇诡可以和灌县有名的青城山相提并论。
阳朔风景固然还不差,但只可以供游览而不可以供怡养,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林泉之胜”。桂林的气候,时冷时热,变化过于剧烈;沿江一带,商贾云集,真是俗不可耐。尧山硗确,并且水源不够,恐怕很难造林。至于丽泽门外的桃花江。顾名思义,应该是很香艳的,但也只有黄芦白荻摇曳在山影参差的江岸,有时野鸭子出没波心,配着残缺了的水车有意无意地转动,野趣很浓。被诗人画家咏叹描写着的红树,早已被村夫野老砍作柴薪,桃花则根本没有。兴安呢,秦堤的柔柳,有点扬州瘦西湖的味道,飞来石附近,似乎还够得上说一声秀丽,但仅仅飞来石附近够得上说秀丽而已。点灯山我没有到过,分水滩从风景的眼光看,并无多大意味。这么大的广西,难道再没有可游之地了吗?我不能不推荐桂平的西山。
先说桂平
自从太平天国被目为革命的先驱,知道金田起义的人,大概一定知道桂平。金田村在桂平县北四五塘路(桂平方言十里为塘)的宣二里,后倚紫荆山,《县志》说:“层峦叠幛中,包里村庄田地,周围百有余里,北连平南永安诸山,西通象州武宣界,无岩泉之灵秀,有草木之苍莽,乃当日瑶僮联络之窝巢,狼虎奔驰之径路”。咸丰二年,洪秀全被向荣、乌兰泰等击败于大湟江(洪氏晋号太平王之地,离紫荆山约有30里)之后,犹能进扰武宣、象州,逐渐长成者,当然受赐于该山。
此外县南70里的白石山在道家的《洞天福地志》上,列为第二十一洞天,和北流的勾漏洞天齐名。有独秀峰,五姥峰、白云窝,青玉峡、漱王泉诸胜。县西南60里的罗丛山,以岩洞着称,所谓“罗丛岩月”,和“白石洞天”,“西山览眺”,“浔楼春晓”,“铜鼓秋涛”,“东塔回澜”,“龙安悬碧”,“宾秀特朝”,称为“桂平八景”。县南百90里有大容山,是浔梧郁三郡的主山,据说山巅时有积雪,盛夏衾不脱棉。六峰四面相似,入者迷出,洞水屈曲分为九十九流,东南通北流勾流岩,西北通白石山。“两为润天,作神仙窟,前后招抗,灵异环居”,这是《县志》上的说法,就此也可知道桂平是擅山水之胜的了。
民国十年马君武省长任内,邹鲁、孔庚、曹亚伯等经过桂平游西山,留下了一副长联,古今桂平人引以自豪,上联为:
苍梧偏东,邕宁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汇交二十四江河,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
这也就是余思诏所说的“形胜兼名胜”,而“孤城独锁两江潮”的两江,即汇交二十四江河的“左黔右郁”。其实桂平人以郁江为右江,又称南江,源出十万大山,合龙州太平诸水,自南宁府横州流经贵县,至桂平城东与黔江合。黔江实为左江,又称北江,源出贵州的都匀,自独山流入庆远、南丹,经融县柳州,下象县宣武至桂平城北与郁江合。黔郁二江合流之水称浔江,所以桂平别名浔州,地势有些象梧州,都是半岛形的三角洲。
桂平古称布山阿林,梁朝始名桂平。广150里袤370里,与平南、贵县、玉林、武宣、容县接界。全县人口五十余万,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一县,但城内只有两万人。气候略如广东,大约阴历三月至九月皆为夏,九月至十二月为秋,十二月至二月为春,可称为冬的,不过十二月中的几天或十几天。最高温约在华氏95—96度,最低温亦在36度以上,更没有像桂林那么大的风。产米、糖、肉桂和各种水果。西山的茶‘香甘适口殊无涩,澹永如僧更可亲。’(万民一《初试西山棋盘石茶》诗)称为广西的龙井。《县志》上说:‘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右观音岩下,低株散植,绿叶铺棻,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芳芬,炎天暑溽,避地禅房,取乳泉水煮之。扑去俗尘三斗。杭湖龙井未能逮也。棋盘石外亦多种者,而气味不如。’的确是道地的话。据第二区农场调查的报告,西山一带雨量调匀,土壤又多系黄色沙质壤土,最宜于栽茶。棋盘石边的土质,酸性反应比较强,以此茶味比别处的好。栽培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之久,可惜历来管理不得其人,大半已经荒无枯死,即现存在的百多株也衰老退化,产量品种,皆不足道。市面上卖的西山茶,则是山后长冲坑的出产,据《广西年鉴》的统计,每年产量为101担,即10100斤,但中茶公司派专家实地去查看,全部茶树约有三十万丛,每丛每年以产干茶3两计算,则有56250斤,当然不能不算是桂平主要物产之一。
古来名流到过桂平,或在桂平做过官的,汉有唐颂,唐有李明远、张澹、韦待价,宋有姚坦、胡旦、廖德明、曾几、赵子崧、韩璜、析彦质。相传周濂溪于庆历年间来游,程明道、程伊川于皇佑间随父龚州任受业讲学于罗丛岩,有‘三先生祠\\\\\’。明成化嘉靖间,韩雍、王守仁、蔡经、翁万达因平大藤峡(在桂平北五六十里)寇,先后至浔,陶鲁、田汝成亦以征瑶至浔,刘台因参张居正辅国不忠谪戌来浔,皆为浔人祠祀;徐霞客游过白石山,有记。至于本地人有功业文章可见的,宋则有陈坦然,元则有陆南金,明龙渊、龙国禄、陈文明、梁广达,或以德政,或以战功,皆祀乡贤。马文祥力御海寇,着有《西园传羡集》,清陆显仁着《易理溯源》、《将略》、《天文书》等百余万言,刘胜文着《田子集解》,潘亘着《前后闲居行路集》,潘兆萱着《三十三峰草堂集》,黄体正有《诗草》六卷、《杂着》六卷,林凤鸣有《白石山草堂诗稿》,覃图书有《四书镜》、《七经精义》,李少莲有《别有村诗钞》,赖学年有《双节堂文集》、《历代文实》,黄榜书有《少瀛诗文集》,崔瑛着《坝笙吟馆诗余》,黄熊祥有《绪昌诗集》,皆能成一家言,惜版本流传太少,见者不多。但太平天国的重要角色,如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秦日纲、黄王昆、陈玉成等都足桂平人。黄炽昌说:“吾邑形势天然,思灵中耸,郁黔双流,交汇环抱,而北紫荆南白石,复蔚然挺立,竟秀标奇,山川洵美矣,然仆尝远披古籍,近阅新书,求所谓一人一事一文一物足表异于国中,显扬吾邑名者,似尚阙如。其影响近世史惟太平天国事,应大书特书曰洪秀全起义自广西桂平金田,实为桂平二字洋溢于中原纪载之始,关于学术者无闻焉。”这一段议论。民国初年总纂《县志》的程大璋也认为很对。其实要讲学术,不能不先有文化的蓄积,桂平地方毕竟是比较偏僻些,连黄炽昌自己到了苏州,羡慕着扬子江流域的声明文物之盛,就有终焉之志,不肯回来,怎能怪得其他的人。
程大璋字子良,足康南海的高足弟子,着有《经学通论》、《公羊讲义》、《王制义按》等书,戊戌政变曾被株连系狱。书法得南海的真传而秀逸过之,就其所编纂的《县志》看起来,虽然体例尚欠谨严,而论断事理,颇能博综名实,独具慧眼,所以有人称他为广西的书橱。其侄端门,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留学日本时代和马君武等很相契,加入同盟会,参与过革命的大计。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就提倡地方自治,办自治讲习所训练干部,讲述农田水利和蚕桑事业,时代限制他不能继续进行、尽量发展,但桂平地方至今仍深受其赐。尤其是他那种公正无私、关心民瘼的行为,每次和当地的父老谈到他,总会引起大家深刻的追念。现在桂平有中学五所——省立浔中、县立初中、国民中学、私立浔桂中学、私立金田中学,学生共约三千余人。
西山素描
西山也像西湖,同名的很多,都很着名。北平西山八大处是谁都知道的,山西的首阳,河北的房山,江西的南昌山,皆叫西山,皆有丰富的史实与大作家们诗文的传扬。譬如王子安《滕王阁序》里的“珠帘暮卷西山雨”,是指南昌西山而说的。宋蔡元定之称西山先生,则因为他住在福建建阳的西山;真德秀在福建浦城的西山讲学,所以也号西山。就中知道或到过的人比较少,同时也没有经过大作家们传扬过的,恐怕是桂平的西山了。
这个西又名思灵或思陵,何所取义,无可征考。离城西五里,宋以前,县城在山上,山形上锐下广,高约五里,蟠根数十里。《县志》说:“如荷叶倒盖,又若钜网自空中倒撤,复若大人端坐,左右张手于椅栏”。总之是非常端秀的。出西门,沿西山路而上,经过桂蝶村、官桥,抵北麓,上木鱼岭至忠勇亭,路旁森列着五六十株两人围抱不了的古松,绿荫满天,春天一路花香,调和在谡谡的松风里,真令人有已入灵山之感。其下云台石,突起在瀑流泻碧的涧水中,颜色斑烂如云霞,其上可坐数十人。晴天城里的妇女,三三两两携着衣服在石旁洗濯,据说用那里的水洗不用肥皂,洗净了就铺在丛草上等晒干,白一块,红一块,青一块,格外像云;而砧声人语,偶而还和着轻歌低唱,别有风味。更前行约一里,过廉隅坑上的小石桥,西折循石级穿林罅而上至“李公祠”,祠左有“洗石庵”,群木交映,蒙茸不见天日。从此循石级上“龙华寺”,两旁松林更密,嫩苔枯藓,斑斑驳驳渲染着虬枝鳞干,画意很浓。再上有巨石矗立路旁,上刻“碧云天”三字,真是名符其实。涓涓的流泉,应答着清脆宛转的枝头鸟语,则完全足诗境了。上去几十步就是“龙华寺”。寺前摩崖“摩青”两字,尚秀润。寺门联语:“龙隐添诗境,华严说佛经”,虽因冠顶的关系,造句未免勉强,但能将诗境点出,也可以算是贴切的了。
过“龙华寺”向右循石路到“乳泉亭”,那是民国七年陆荣廷造的,“乳泉亭”三字额,据说足他亲笔所写。笔致固然生硬,但很有一定的蛮劲,可以说字如其人。唐继尧于民国十年护法讨陆过此留一联,上联:“自苍梧迤逦而来,造极登峰,伫看南流一束,北流一束”,即景生情,感慨时事,略略可以窥见他的风度;下联“离翠海钓游之所,清风破浪,试问在山如何,出山如何”;则自负不凡,很有气概,旧军阀在这许多地方似乎也还可爱。该亭四面回廊,涂以绿油,掩映在修篁古桧之中,全无俗尘。其下“乳泉”,清冽象杭州的龙井,有时喷出白汁如乳,故以为名,但见过的不多。
“乳泉”之上为“留翠亭”,其旁平地数弓,适当西山胜处,宜弈、宜琴、宜联吟、宜高谈。摩崖“别有大地”四字,很醒目,怪石如狮如象,如大鹏展翅,如卧虎扑食,星罗棋布,目不暇接。而几抱大的古树,大都托根在石头上,大概足在艰困的环境当中,挣扎着,求生存的关系,各有各的雄姿,各有各的特点。老杜《题松树樟子歌》所谓:“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似犹不足状其万一。再上数十级的姚岩,巨石凌空飞下,势若危殆而自宋以来即然,乃宋太平兴国初年知州姚坦(明白)与高僧唱和之地。其前李德邻拓地构“飞阁”,画栋雕梁,明窗净几,远则极目百里,近则俯瞰双江,更加上塔影波光,山城积翠,风味颇似苏东坡的词。尤其是明月似水的深秋之夜,一片清溶,流光如雾,真会使人作“乘风归去”之想。有人说西山乃李德邻发祥之地,我则以为能选此胜地而建杰阁,其胸襟可知,人非因地而飞,乃地因人而灵也。兹录其《飞阁记》于下:
浔郡西山,夙擅名胜,癸亥秋督师驻此,军事之暇,时相登览,觉山河环拱,气象万千,洵足壮观。惟点缀名山,尚少杰阁,亭与郡人士谋,醵资沿姚翁岩故址,叠石卜筑,以宏远瞻。计甲子春经始,阅时半载,规模粗具。值边警频来,倥偬戎马,不遑兼顾,兹聿政局敉平,返辔遨游,复捐廉鸠工庀材,增其式廊,时乙丑冬也、数年积愫,一旦观成,窃喜而颜其阁曰飞阁,亦取凌起半空,如大鹏振翩之义云尔。民国丙寅仲春李宗仁识,
从“飞阁”下,左转循石级上至“吏隐洞”,其实是两块大石架成的门,高约二三丈,广五六方丈。据说唐御史李明远谪戌浔州,爱此林泉岩洞,隐居不归,因以为名。过洞,悬岩之下,构一亭,名“云林幽谷”,幽静得尘飞不到,夏忘暑热,则几乎是王诘摩的诗,不着人间烟火。该亭为黄植楠所建,其记文在西山的文献当中算是写得比较好的,兹亦录之如次:
西山为浔名胜,其最着之古迹,厥惟李洞姚岩;盖二公去中州,弃官爵而遁于此,所谓潜德而隐者也、今姚岩故址,飞阁巍然背岩跨石而立,信能发其幽光,而李洞自唐以来如故、洞广二丈许,张口若月下弦,内穿穴若剖大瓮,石踞地而塞其半,游者辄止,以为其中空无有也。余穷而挖之,侧身蛇行,穿穴逾石而进,始知此洞别有天地,其危岩壁立环内,突怒错愕博噬,仰望古木肃森,隐见云际,日光下彻,丛影摇拂,若舞鸾鹤。岩尽处,旁出石台,上平如砥,可列饮食,左右夹巨石,坠为大壑,缺为谷口,廊然开朗,一望无际。余得此喜甚,因名之为云林幽谷,纪实也。于是刈芜秽,补破缺,平奇突,凿石通道,筑亭于谷口。倚亭遥望,江城环抱,烟火万家,飞鸟回翔:舟楫与行人往来,皆在衽席之下。春花之朝,秋月之夕,弹琴赋诗饮酒于其间,几不知有人世之苦,然则是谷也,其西山之桃源乎,李公乐此而深藏之,至余始举以示人,非偶然也。余奉檄驻浔,喜浔无事,又喜郡人士相与有成,以发李公之藏,而光李公之德,故于亭之成,宴而落之,民十九年古循黄植楠。
“吏隐洞”直上二里许为“观音岩”,《县志》谓:“极目千里,俯仰天地,莫如观音岩。”可惜殿宇残破,不堪驻足,沿路两旁的古木,早被砍光,不足引人入胜。
风景写完,再说一说“李公祠”、“洗石庵”(下寺)与“龙华寺”(上寺)。“李公祠”是为了纪念李御史而设的,《县志》说:“唐李明远佚其名,以御史谪浔州,弃官隐思灵山之岩,不知所终。浔或旱,祷雨辄应,人以为仙去,立庙山麓祀之,宋封西山郡主。”可见历史很长。现在有三进屋,末进供李公像,两旁罗列着各种偶像,据说从前毁庙的时候,乡下人偷偷抬来安放在这里的。首进为藏经楼,有影印《宋碛砂藏》与《四部备要》等书,归佛教居士林管理。其旁水月宫两进,供观音大士,为浔城男女佛教徒礼拜之地。
“洗石庵”顺治三年募建,也有三进,厅事配置得很不差,“半青阁”、“妙虚楼”、“栖霞亭”题名已雅,可惜现为军用,颓垣破壁,鹤煮琴焚。“龙华寺”大概创建于宋,与姚明白唱和的那位高僧,名字失传,但既有高僧,必有建筑无疑。现在的规模则创始于康熙年间,重修于咸丰癸酉,头进照例供四大天王,二进楼上楼下各五大间,作客厅和住房。“隐几双江台,开轩万木森”,盖为西山胜处。光绪间知府玉祥联云:“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思灵观夕照,万家灯火晚炊时。”颇为桂平人土所传诵。后进大殿三间,有释迦、药师,弥陀及十八罗汉像,但均非金身,未名不雅。
将来的西山
我们就把湖南的南岳做例子吧,凡是山地属于寺庙的总有一点林木,否则纵归林垦局管理,也是童山濯濯。作者以为真正的佛教徒,理智足真的,意志足善的,而情调则非常优美,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同时大寺庙称为丛林。桂平的西山,本为僧有,历来住持不得其人,至产业一度归当地士绅所组织的西山公产保管委员会所保管。现该会已取销,另组杜平西山风景区建设委员会主持西山一切建设事宜。将来的两山,或者可以造成广西的庐山,不妨分两方面说说。
甲、新佛教的建设方面。佛教西来,已经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和我国文化早巳打成一片,很难分得开。近几百年来,因为僧团组织的每况愈下,僧众分子,过分庞杂,佛教的真精神,隐没不显,以至不能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前进。到现在,社会的各阶层,都有崭新的姿态,惟有佛教团体还是那么封建,那么死气沉沉。假定不设法革故鼎新,将因不切需要而被整个社会以厌弃,那实在足人类的一个最大损失,所以有新佛教运动的提倡。关于新佛教的理论,当然不足此地所能说得了的,我们提出两个口号作为改革僧制、推进新佛教的目标:一、学术化,二、生产化。“学术化”在于提高僧众的知识水准,博学慎思,研入世出世间一切学问,恢复僧众在学术界原有的地位。“生产化”则求生活之自足自给,根本铲除替人家念经拜忏化缘求乞之陋习,如此则佛教本身可以健全,然后才能淡得上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我倒很想把西山做个实验的场所,最近已经成立了佛教会,会址设于龙华寺,会员约有二百余人;李公祠和水月宫本来足浔地男女佛教徒礼拜之所,亦已改为居士林,附设五明图书馆,目下因为种种关系,规模虽具,成绩犹虚。我在龙华寺则实行自我教育,每天规定时间讲授佛学,和研究其他学问,每月下山两次,为女居士们所举办的女子佛学研究班授课。假定经济可能充裕的话,还得办刊物,和编印比较通俗的佛学书籍。这是关于学术方面的。“生产化”方面,从培植西山茶着手,已经开了十多亩田地,种了百多斤种子,大约三四年后,每年或者可以采到几百斤茶叶,照现在的价格算,约可值两三万元,将来物价低时也不会减少,那我们的生活,真可以连田租都不靠。同时上下二寺的山地很多,土质还不十分差,宜于植桐、植棉,种蓖麻和各种水果,我们都想分区次第栽培。至于三万多斤田租的收入,目下归西山风景区建设委员会掌管,大家都主张开支所余的移作增修西山风景的经常费用,那也未始不可。不过最使我感觉到困难的是桂平僻处桂东,关山迢递,言语不通,不容易招致其他各省有志于佛教改革的僧青年,来此共同努力,而广西本省则又无可就地取才。
乙、风景方面。西山林木葱郁,泉石清奇,所缺乏的是建筑不够,道路太单调,花卉的配备太少。万民一参议在山养病的时候,有《西山风景期望咏》十首,一桃坞,二莲塘,三枫林,四梅岭,五图书馆,六佛学院,七果园,八动物园,九茶园,十疗养院。都是为补救西山的缺点而设。风景建设委员会几经集议,大体上采取《期望咏》的原则;工程的进行,则分修理和建筑两方面着手。修理方面,最近即可动工,先将“龙华寺”、“洗石庵”和“飞阁”、“乳泉亭”修好,约需费十万余元。已有的款,建造方面则须分期进行,第一步先造客房一座,和增辟从下寺到“碧云天”,从“乳泉亭”到“幽谷亭”的路,以与原来的石板路迂回,则游人上下不必单调地循原路往返。第二步改建观音岩前面的“大悲阁”,就半山亭原址重建一亭,又在棋盘石前添造一亭,增辟从“云林幽谷”经棋盘石,回到“乳泉亭”,和从廉隅坑经北岭到下寺的路。第三步在出城上山的路上,夹道补种松柏或其他常绿乔木,每隔一华里,建亭一座,以为游人憩息避雨之所。将“乳泉”前面的大水池修好,种植荷花,则莲塘就有了。梅岭、桃坞和枫林,也都不难造就。听说桂平北部的山中产白鹤,设法养几只在莲塘之旁,再物色几只梅花斑鹿养起来,也未始不可以算动物园;将来麋鹿成群,鸾鹤成阵。飞鸣踯躅在苍崖碧涧之间,或者会不下于日本的神治明宫。第四步再谈图书馆和疗养院的建设。同时欢迎党政名流来山建造别墅。此外假定办得到的话,很可以仿山西的云岗或南京的摄山,在石壁上面,刻一点佛教故事,当然也少不了名人的题咏,对于风景自然增加庄严。还有西山的瀑布,虽然并不肥大,但久旱不涸,很可蓄积成湖,有了湖当然更有新鲜的布置,或者也可以办得到。
导游
西山离城五里,不远不近,平时有车可以直达山麓,购买东西,非常方便。上山路并不陡峭,石级很宽,从“洗石庵”到“龙华寺”一点也不会吃力,同时绿荫蔽天,轻凉袭人,纵出点儿汗,也打不湿衣衫,所以很像杭州的栖竹径,又像“灵隐寺”的飞来峰路,但树木的种类之多,和姿态的清奇,又比灵隐好多了。就是石头,也比“飞来峰”有味,它好像有意千奇百怪而又善意迎人似地布置着,和厦门南普陀的“五老峰”,可称难兄难弟。但“五老峰”未免尘俗,此地则市喧不到,如高卧的隐士,又如守贞不嫁的名媛。有人说,风景近于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我则以为有“爱晚亭”的明丽而幽深过之,从岳麓山望过去,虽然也看得见滚滚江流,横绕城郭,但满目尘嚣又是那么光溜溜的,引不起人们的空灵之感。此地则登高远眺,天南,白石山的双峰,矗立云外,旁边起伏着的岗峦,都足青莲蓬的。对面乎畴万倾,一望无涯,涤荡着人们的心胸,自然浮起一种崇高的超矿的“作意”。沙鸥点点,隐现波心,衬托着横江的塔影,又几乎会令人铜琴铁椁,唱大江东去,所缺少的足远浦闲帆。
记着,此地不但有林有石,还有泉有书,不但可供游赏,还可以供怡养。气候的变化,不像桂林,寒暑调适而温暖的时候多。本地产物丰富,西山的米烧出饭来还是有光泽的,性软韧而富滋养。从桂林有车达大湾,三等票一百十几元,大舱六十几元,上午四时左右开,下午五时到。假定没有亲戚朋友的话,城内“金田旅店”最好,次则“西湖”、“双江”都很像样。最近县府在城外中山公园造了一所“思陵宾馆”,有旅店,有饭店,布置得很雅洁,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过桂平者都寄宿该处,上西山最方便。如果从柳州来,水大的时候,有船直达桂平。梧州与桂平之间,每天有船上下,从南宁来则由贵县转船,比较麻烦点。至于一般物价,都比桂林为低,懂得广东话,处处方便,但本地人都很质朴,并不歧视外省人,这也应说明的。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5日改写于西山之龙华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