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念佛分成三个层次:
初学者他刚开始接触净土法门,他可能是用信仰式来念佛,完全是信仰。他会有两个信仰:
第一个,他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佛陀的功德真实存在,佛陀没有灭度,他相信。他会相信宇宙间真的有一个强大的能量,是随时在观照我们,那就是佛陀,佛陀没有离开我们,他会深深地相信佛陀与我们同在。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相信佛陀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救拔。他相信两件事,所以他提起佛号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个人不错,作为初学者不错了。但是这个人还是活在善念,他心中没有根,他还是活在业力。
所以这个人念佛的时候很虔诚,打佛七的时候很虔诚。从佛七出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攀缘还攀缘,他的生命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这种人可不可以往生?难讲!
不过如果你有两种条件,有可能往生:第一个你先天的攀缘心就比一般人轻薄。如果你本来就没有太多攀缘心,所以你不要吃什么太多药,你本来就烦恼轻薄,情执就比较淡,你过去生修得好;第二个善根深厚。那么这种人烦恼轻薄,善根深厚,靠信仰就够了,因为他前生的基础都打好了。
当然你不要老是假设你是第一种人,这种人在末法时代是不正常的。因为末法时代,依正常情况是烦恼炽盛才会生长在末法,所以第一种人,完全靠信仰就上去,这个不正常。
比方说五逆十恶往生的人,这种人特别多啊,临终十念往生的这种人特别多啊。诸位!我告诉你,佛法的修学,每一个人都是个案,他可以,不表示你可以。因为你跟他的因缘,他过去生怎么过,跟你过去生是不一样。你不要以为五逆十恶往生,你就可以往生。
他的善根深厚,他烦恼轻薄,他在临终只有几句话,他就产生这么大的扭转。所以信仰式的念佛就可以往生的,他过去生的基础打得非常好,他今生不用做太多的补强。善根人信仰式往生,烦恼轻薄,善根深厚,他没有这种病,他也就不要吃太多药。
第二种人,观照式的念佛。空性的观照,这点很重要!把他的攀缘心收一收。一个人要收攀缘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达生命的缘起。
你首先要知道生命是怎么来的,你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然后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不要老是活在现前的过程,你找找生命的源头,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生命是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没头没尾。你不可能从这个地方得到什么东西,不可能!所以你慢慢地从空性当中你就知道,你去攀缘东西,其实是白费功夫;而且白费功夫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的心收不回来,你临终很痛苦,因为你都把它当真。
你浪费时间还没关系,关键是你的观念当真,等到你的业力的火要把你今生全部烧掉的时候,你心中的痛啊,不得了!你受不了!起颠倒!其实这个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你这个梦要醒的时候,你不可能从那个梦里面带出任何东西,不可能!
所以空观的智慧,让我们知道原来人生只是个过程,你要做的是经营你的内心的世界。这个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内心的世界不会因为死亡而破坏,你的善根、你的资粮会超越死亡,让你来生继续受用。
所以你最好早一点知道,你的生命的有些东西是你带得走的,有些东西你是必须要留下来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带不走,你最好早点知道。而带得走的东西,你最好多准备一点;带不走的,你要慢慢地学习放下,因为你迟早要失去它。
因此观照式的念佛,他会从观照当中把心做一些正确的调整,从攀缘外境而转成向内安住自己往生的愿力、自己菩提的愿力,以愿力来带动业力。这个是第二种人,不错了!这种人往生有把握了!
第三种人是最高了,誓愿式的念佛。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一切众生而念佛。他每一句的佛号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他的愿发得广。他不但是一种空性的智慧,他还有菩提的愿力,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这是三种念佛人。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你心态调整好了,其实念佛不难;你心态调整不好,你佛号永远不可能念好。你念得乱七八糟的,你那个佛号念得全部是生死业力。所以你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念佛篇、往生篇就谈不上,就充满变数了,是这个意思。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