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功夫,有时在静中比较容易相应,但在动中却不容易相应,有时在闲时能相应,忙起来就不相应;禅堂里的这种修行形式,亦行亦坐,就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动静闲忙之中,都能够用得上功。行香有时也叫跑香,行就是慢慢走,跑则是加快步伐快走;不管是行是跑,都要求我们身动心不动,脚步在移动,但念头不能有闪失,能够做到这一点,即是“行亦禅”;坐在那里,身体端直不动,心里平静如水,不起妄念,明明白白,这就是“坐亦禅”。永嘉大师《证道歌》中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堂中用功夫,就是要通过集中训练专修,以便达到这一点,能够在行坐语默当中,体会到心态的安祥灵明,那时功夫就容易相应了。注意,祖师讲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与教下所讲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前者更充满生活意义和实践意义。
无论是在动中,还是在静中,用功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都离不开止和观,或者说寂和照。寂就是止,照就是观;寂和止属定,照和观属慧;寂照和止观,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和昏沉,两者不能绝然分开。一般说来,教下谈止观谈得多,如天台宗就以谈止观而成为自己的特色,而宗门里谈寂照则谈得比较多;止观的意义非常广泛,但在用功过程中,都各有对治。
在修行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就是昏沉、散乱,或者说掉举。坐久了想睡觉,这就是昏沉;刚上坐不久,容易打妄想,想七想八的,这就是掉举。昏沉和掉举上来了,该如何对治呢?那就是修习止和观,止用来对治掉举,观用来对治昏沉,宗门下则讲寂照。妄想纷飞的时候,你要让心念寂然不动,从而让它止息下来;昏沉欲睡的时候,你要努力提起觉照的功夫,让身心灵动起来。在整个修行过程中,一般这两者是要兼顾的,交互使用,乃至同时使用,这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要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容易,非功夫纯熟不可,所以刚开始用功时,一般往往是单用,或单用寂,或单用照,等到功夫到了一定的火候,寂照便可同时。换句话来说,妄想多了,可先偏重于止,昏沉来了,可先偏重于观,等到身心都轻安明净的时候,那时用功夫就比较容易相应。
禅堂用功夫,讲究亦行亦坐,动静相济,除了上述为了锻炼我们在动静中都不失寂照、不失止观这一目的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我们“久坐成劳”。因为坐久了,气血往往不能自由地活动,容易积滞,对身体不利;坐了一段时间,起来走走跑跑,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活动气血,另一方面又可以振奋精神,不致于落入枯寂、昏沉,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打坐的效果;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通过几天的用功,一定会有所体验。看来古来的祖师设立这些禅堂规矩,都不是多余的,都是为了方便接引我们这些后学,真是一片婆心啊!
禅堂里这种且坐且行的规矩,不单是中国有,实际上,早在佛陀时代,它已是一种很普遍的修行方法。佛经上讲,比丘修行的主要方法就是经行、禅思和读诵,所谓“饭食经行,林中宴坐”即是这个意思。到了禅堂里,这种经行、宴坐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坐香制便把禅堂用功进行了量化,一天上几次殿,坐几次香,一枝香行多长时间,坐多长时间等等,都有了规定。量化对修行来说,是一种保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习气重,容易懈怠,若没有量的要求,单凭自觉,往往在时间上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所以祖师们慈悲,考虑到我们学人的根性及身心承受能力,制订了一些很中道的方法,我们后人只要按这些要求去做,日久天长,功夫自自然然会有成熟的一天,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在禅堂里打坐,就应当按禅堂里的规矩去做,行香时就行香,上坐时就上坐,不要认为行香没有意思就不去行,然后等到快打散香了才进去;大家都要好好地去体会这些规矩中的法意,行也好,坐也好,等量齐观,要知道寺院里没有一件事是多余的,样样都很重要。行香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走得踏踏实实的,要和大地扣得非常地紧;曾经有位越南和尚,到柏林寺来呆了一个晚上,他是一位大禅师,专门提倡一种“行禅”,在行禅时,他走得特别慢,配合自己的呼吸和心态,体会当下那种步步生莲的安祥和喜悦,应该说这是他的一种创造,非常有意思。
我们也可以好好地体会一下这种修行的方便,这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动静闲忙中功夫打成一片。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一个修行的整体凭自己的好恶割裂开来,只要其中的一半,而不要另一半,这样对功夫的长养没有好处。希望大家要树立一个整体的观念、重视在行香过程中练习止观、寂照,这样你才会明白禅堂里没有一件事情是多余的。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