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的研究

  (注1)从思想的演进而言,印度所传的如来藏系经论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公元三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出现主流的经论:《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鬘经》,《宝性论》等。其共同特点是指出众生皆有如来藏,但为客尘烦恼所覆而不自知。如来藏被视为染净所依止,厌生死求涅盘的动力。此时期的如来藏与阿赖耶思想还没有明显交流。但中期的如来藏思想说渐渐与瑜伽思想有所交流。如《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都反应出这种趋势,尤其是真谛以第九识阿摩罗识为自性清净心。《摄大乘论》中无始时来界之「界」,本来指的是染性的阿赖耶识,真谛将它解释成「以解为性」,试图会通如来藏学。后期的如来藏思想的特色,是与赖耶思想完全会通。例如《楞伽经》的如来藏藏识是「善不善因」,就是结合了如来藏和阿赖耶。而《大乘起信论》更是瑜伽和真常二学派对人性本质探讨的大融合。生灭的阿赖耶和清净的如来藏已是和合非一非异的密切关系了。

  (注2)虽然真常系思想在印度不像中观与瑜伽学派有源远流长的师资传承,但它确曾在印度以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存在过一段时间。法藏就曾把它称为「如来藏缘起宗」(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印顺把此三系分别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和「真常唯心」。

  (注3)依中国所传,《宝性论》是坚慧所造。然依梵,藏本,则「本论偈」是弥勒菩萨造,而「释论」部份为无着菩萨造。

  (注4)牟宗三先生于其许多著作中阐述,甚至称扬,如来藏思想,尤其是《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模式。但牟先生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所说的「在印度晚期虽出现真常经,然却没有造出论来。也因为没有论典,所以不为一般重视理论性推理的人所注意」(页二八八),并非事实。其实,《宝性论》正是印度真常系最重要的一部论。再者,真常系思想也并非没有受到「重视理论推理的人所注意」。例如世亲就曾着《佛性论》。西藏空宗论师dar-marin-chen亦曾造《宝性论》注疏,成为后代诠释如来藏思想的权威。

  (注5)《宝性论》梵文本,是由rahulasankrtyayana法师于西藏发现。e.h.johnston将它校正后,于1950出版。在此之前,对《宝性论》的研究,均限于中译本和藏译本。例如宇井伯寿于1960出版了《宝性论研究》(hoshoronkenkyu)。e.obermiller则根据藏译本出版了thesublimescienceofthegreatvehicletosalvation,beingamanualofbuddhistmonism,theworkofaryamaitreyawithacommentarybyaryasanga。最早以梵本研究的则是高崎直道的astudyontheratnagotravibhaga,beingatreatiseonthetathagatagarbhatheoryofmahayanabuddhism。

  (注6)johnston认为用《宝性论》为名,乃着重在论的思想内容,用《大乘最上密义藏》乃重视论的思想地位。有些西藏宗派主张如来藏思想是属于第三时教的了义教。

  (注7)藏文有二译本:(a)theg-pa-chen-porgyud-bla-mahibstan-bcos(mahayana-uttaratantra-sastra)。(b)theg-pa-chen-porgyud-bla-mahi-bstan-bcosrnam-par-b'sad-pa(mahayana-uttaratantra-sastra-vyakhya)。前者只有论本偈,后者则包括释论。据传二者都是blo-ldan-ses-rab(matiprajna)于十一世纪时译出。

  (注8)在saka残卷中,曾提及弥勒是造论者。参阅h.w.baileg&e.h.johnston,“afragmentoftheuttaratantrainsanskrit”,bulletins.o.s.,vol.viii,part1,1935。

  (注9)参阅obermiller,thesublimescienceofthegreatvehicletosalvation,p.92。

  (注10)obermiller的解释是:五论的风格相似。甚至在《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中可发现同样的偈颂,至于五论中教义上差异,乃是因为无着思想演进的结果。obermiller的书中不曾参考中译所传坚慧造的说法,故仅能就藏传提出假设性的解释。然而,其理由并不能作有力的论证。参阅obermiller,thesublimescience,pp.92-96。

  (注11)持有此看法者包括: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81,页151-52。高崎直道,astudyontheratnagotravibhaga,p.9和p.62。高崎直道认为论本偈有可能是弥勒造,但释论则无疑的是坚慧。参阅s.k.hookham,thebuddhawithin:tathagatagarbhadoctrineaccordingtotheshentonginterpretationoftheratnagotravibhaga,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1,pp.165-66。

  (注12)《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大正藏》卷44,页63下。

  (注13)参阅高崎直道,study,p.9。

  (注14)《大正藏》卷55,页540中。

  (注15)高崎直道,study,pp.7-9。

  (注16)《历代三宝记》,《大正藏》卷49,页86中~下。

  (注17)《大唐内典录》,《大正藏》卷55,页269中。

  (注18)高崎直道,study,pp.7-9。

  (注19)僧朗、崔光等人曾参与勒那和流支的洛阳译场。崔光在《十地经论》序中说此论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在洛阳殿内二人同译,佛陀扇多传语,帝亲笔受。崔光的序仅提到三人合译,并没有言及不和的事。倒是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如是说:「地论有南北二道者,陈梁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以(勒那、菩提)二论师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大正藏》卷33,页942下)。也就是说由于对阿赖耶、如来藏、真如等义理看法不同,而使依世亲的《十地经论》所成立的地论宗,分成勒那摩提为首的「南道」、和以菩提流支为首的「北道」。「南道」开展出以唯心系的华严宗,「北道」则发展出唯识系的法相宗。因为菩提流支思想倾向传统的瑜伽学说,而《宝性论》唯心的真常思想,非菩提流支所主张,这也可能是他没有翻译《宝性论》的原因之一。

  (注20)参阅中村瑞隆,《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山喜房,昭36(1951),p.1-3。

  (注21)中村瑞隆曾作了一个梵藏汉英(obermiller的英译)四译偈颂对照。参阅其《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pp.16-30。

  (注22)《宝性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822中。

  (注23)《宝性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821中。

  (注24)藏本指引自sthiradhyasaya-parivarta。参阅高崎直道,study,p.143的(注15)。

  (注25)《宝性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822中。

  (注26)汉译没有注明此段经文出处。《不增不减经》没有藏译本。

  (注27)《宝性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821上。此段引自《胜鬘夫人经》,《大正藏》卷12,页220下。

  (注28)《不增不减经》,《大正藏》卷16,页467上。

  (注29)六十四种佛功德,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人相。《大正藏》卷31,页844下。

  (注30)这段经文梵本说是引自tathagatagunajnana-cintyavisayavatara-nirdesa。《度诸佛境界智藏经》有类似的说法:「如果不作意思惟以无功用,亦不分别以成其事。」《大正藏》卷10,页915中。

  (注31)《陀罗尼自在王经》,《大正藏》卷13,页26中~27中。

  (注32)属于如来藏思想的印度论典,除了《宝性论》之外,还有《大乘法界无差别论》(mahayanadharmadhatvavisesasastra),《佛性论》(buddha-gotrasastra),《大乘起信论》等,但《起信论》是否为「疑伪」则尚未有定论。

  (注33)宇井伯寿说《宝性论》共引用了二十一部经和二部论典,参阅其《宝性论研究》,1960,页272-353。

  (注34)高崎直道,study,p.32。

  (注35)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81,页160-162。

  (注36)同上,页110-111。

  (注37)譬如:《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小品般若经》、《大法鼓经》等。

  (注38)《如来藏经》,《大正藏》卷16,页457上~中。

  (注39)同上,页457中~下。

  (注40)同上,页458中。

  (注41)同上,页459上。

  (注42)同上,页457下。

  (注43)同上,页458下。

  (注44)《宝性论》,《大正藏》卷31,页828中。

  (注45)《如来藏经》,《大正藏》卷16,页461下。

  (注46)《不增不减经》,《大正藏》卷16,页467上。

  (注47)同上。

  (注48)同上,页467中。

  (注49)同上,页467下。

  (注50)《胜鬘经》被引用的二十七次经文:「一乘章」八回,「法身章」三回,「空义隐覆真实章」三回,「颠倒真实章」三回,「自性清净章」十回,(参阅市川良哉,「宝性论?引用经典」,《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19-1,1970年10月,页214。)

  (注51)中国古德最重要的注疏有:慧远的《胜鬘经义记》、窥基的《胜鬘经述记》、吉藏的《胜鬘经宝窟》,日本有圣德太子的《胜鬘经义疏》,现代的有印顺的《胜鬘经讲记》。

  (注52)alexwaymanandhidekowayman,tr.,thelion'sroarofqueensrimala:abuddhistscriptureonthetathagatagarbhatheor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4.diannapaul,thebuddhistfeminineidealqueensrimalaandthetathagatagarbhatheory,missocula:scholarpress,1980。

  (注53)参阅印顺的《胜鬘经讲记》,diannapaul,thebuddhistfeminineidealqueensrimala。

  (注54)《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19中。

  (注55)同上,页219下。

  (注56)同上,页220下。

  (注57)同上,页221中。

  (注58)同上,页221下。

  (注59)同上。

  (注60)如来藏染清的依持说,可说是如来藏缘起论的根据。

  (注61)《大般涅盘经》卷7,《大正藏》卷12,页407中。

  (注62)《大般涅盘经》卷27,《大正藏》卷12,页525上。

  (注63)同上,页523中。印顺和牟宗三对此段经文都有所解释。参阅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59。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学生书局,页197-200。

  (注64)《大般涅盘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0下。

  (注65)瑜伽学派经少论多,而如来藏学说则大多以经典形式出现,此经多论少的情况,反应出如来藏学系的师资传承不显,这也就是有人认为印度大乘佛教仅有中观和瑜伽,如来藏学系不曾存在过。

  (注66)《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29下。

  (注67)《大乘庄严经论》卷3,《大正藏》卷31,页603下。此偈的文字和意义与《宝性论》所说偈一致。不过,梵文本的《宝性论》没有此偈,故两偈是中译相比较得知。此偈《庄严经论》的梵文如下:sunyatayamvisuddhayamnairatmyanmargalabhatah/buddhahsuddhatmalabhitvadgataatmamahatmatam//

  (注68)《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32中。梵文原文如下:sarvatranugatamyadvannirvikalpatmakamnabhah/citta-prakrti-vaimalya-dhatuhsarvatragustatha//

  (注69)《大乘庄严经论》卷3,《大正藏》卷31,页603上。

  (注70)《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03上。

  (注71)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60-162。

  (注72)高崎直道,study,pp.41-54。

  (注73)gadjinm.nagao,“‵whatremain′insunyata:ayogacarainterpretationofemptiness,”inminorkiyota,ed.,mahayanabuddhistmeditation,pp.66-82。

  (注74)《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大正藏》卷31,页892上。

  (注75)同上,页892中。

  (注76)《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28上。

  (注77)藏文本是德格版(tohoku)的no.319。

  (注78)a.hirakawa,“theriseofmahayanabuddhismanditsrelationshiptotheworshipofstupa,memoriaoftheresearchdepartmentofthetogobunko,22,1963,pp.57-106。

  (注79)《无上依经》卷上,《大正藏》卷16,页469中。

  (注80)中村瑞隆,《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页51。

  (注81)转依法有四种相:1.生缘起,2.灭尽缘,3.正熟思量所知法果,4.最清净法体。(《无上依经》,《大正藏》卷16,页471下),、皆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参阅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55)。

  (注82)九喻是:1.帝释影像喻佛身的示现,2.天鼓喻佛口说法,3.云雨喻佛心的遍至,4.梵天喻化身之变现,5.日喻佛智遍照,6.如意珠喻意密,7.响喻口密,8.虚空喻身密,9.地喻佛地。

  (注83)持此看法的学者包括:1.高崎直道,study,pp.49-53。2.中村瑞隆《宝性论研究》,页50-53。3.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55。

  (注84)《佛性论》传说为世亲菩萨造颇有争议。许多学者认为真谛才是真正作者。

  (注85)佛性论》卷2,《大正藏》卷31,页794上。

  (注86)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209。

  (注87)《佛性论》卷2,《大正藏》卷31,页795下~796上。

  (注8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正藏》卷16,页512中。

  (注89)同上,页510下。

  (注90)《胜鬘夫人经》,《大正藏》卷12,页824下。

  (注91)《佛性论》虽也是如来藏思想系统化的要典,但是其如来藏说已与瑜伽学说会通。

  (注92)《宝性论》卷1,《大正藏》卷31,页813下。

  (注93)同上,页828上。

  (注94)sarvasattvesutathagata-dharmakaya-parispharanarthena。

  (注95)tathagata-tathata-vyatirekarthena。

  (注96)tathagata-gotra-sambhavarthena。

  (注97)《宝性论》卷1,《大正藏》卷31,页828中。

  (注98)《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38下。

  (注99)同上。

  (注10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大正藏》卷16,页489中。

  (注10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大正藏》卷9,页623下~624上。

  (注102)hookham,thebuddhawithin,pp.13-18,pp.317-323。

  (注103)真如、涅盘、法身等都是它的异名。

  (注104)西藏佛教中几乎所有早期中观学派都认为「二转法轮」的自性空是最究竟了义说,故他们亦可称为自空派,只有十四世纪后的一些宗师如rangjungdorje,dolpopa,longchenpa等,才主张三转法轮才是了义说。根据传统说法,「一转法轮」佛陀针对声闻众教示四圣谛,无常、无我等教义。「二转法轮」针对大乘信者教一切法空的道理,「三转法轮」教示真如有不可分、无限的佛德。

  (注105)《宝性论》卷2,《大正藏》卷31,页827中。

  (注106)同上,页838下。

  (注107)《如来藏经》,《大正藏》卷16,页457中~下。

  (注108)同上。或见《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39中。《宝性论》引用的梵文如下:esakula-putradharmanamdharmatautpadadvatathagatanamanutpadadvasadaivaitesattvastathagatagarbhah。(johnston,theratnagotra-vibhaga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p.73)。

  (注109)高崎直道,study,p.197。

  (注110)d.seyfordruegg,”themeaningofthetermgotraandthetextualhistoryoftheratnagotravibhaga",bulletinof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1976,pp.341-344。

  (注11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大正藏》卷9,页444下。

  (注112)《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39中。

  (注113)同上,页838中。

  (注114)此句的如来「性」用的是dhatu。atastat-praptryehetustathagata-dhaturitihetv-artho‵tradhatv-arthah在《宝性论》中,garbha,gotra,dhatu为同义均有「因」义。

  (注115)《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39上。

  (注116)此偈引自《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经已佚失,无法得知其梵文原文。不过,此偈曾被世亲的《释摄大乘论》,和坚慧的《唯识三十颂释》所引用。其「无始世来性」的「性」原文是dhatu(界)。此处「性」和「界」通用以示「因」义。

  (注117)同注(111)。

  (注118)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页89-97。

  (注119)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69。原文如下:1.pabhassaramidam,bhikkhave,cittam,tancakhoagantukehiupakkilittamtamassutavaputhujjanoyathabhutamnappajanatitasmaassutavatoputhujjanassacittabhavananatthitivadamitipabhassaramidam,bhikkhave,cittam,tancakhoagantukehiupakkilesehi。2.vippamuttamtamsutavaariyasavakoyathabhutampajanati.tasmasutavatoariyasavakassacittabhavanaatthitivadamiti。(引自《anguttaranikaya》,vi,1-2。)汉译阿含经典中未见有类似经文。然在《舍利弗阿毗达磨论》卷廿七,有类似的文句:「心性清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大正藏》卷28,页697中)。

  (注120)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i,法藏馆,1988,页221。

  (注121)水野弘元将阿含的心性清净,譬喻为心明净如白纸,意谓其含有被动的特性。参阅其「心性本净?意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0期,1972年3月,页8-16。

  (注122)《大毗婆沙论》卷22,《大正藏》卷27,页110上。

  (注12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72,《大正藏》卷29,页733上~中。

  (注124)《成实论》卷3,《大正藏》卷32,页258中。

  (注125)《宝性论》虽说为怯弱心众生说真常如来藏,但也是为「执着虚妄法」,「谤真如佛性」者说的,可见《宝性论》并不承认如来藏只是「各各为人生善悉檀」而已。参阅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72-74。

  (注12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藏》卷8,页537中。

  (注127)同上。

  (注128)同上。

  (注129)《大智度论》卷63,《大正藏》卷25,页508下。

  (注130)同上。页203-204上。

  (注131)同上。页508下。

  (注132)《大集经》共有十七品。其中论及自性清净心者,有下列各品:《宝女品》、《海慧菩萨品》、《虚空藏菩萨品》、《宝髻菩萨品》、《无尽意菩萨品》。参阅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形成》,春秋社,1974。

  (注133)《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34中。《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大正藏》卷13,页68上。

  (注134)《佛说海慧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大正藏》卷13,页483中。

  (注135)《大集经·璎珞品》,《大正藏》卷13,页51上。

  (注136)《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大正藏》卷13,页90中。

  (注137)《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8,《大正藏》卷13,页643中。

  (注138)同上,页643下。

  (注139)《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大正藏》卷13,页124下。

  (注140)同上,页90中。

  (注141)《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39上。

  (注142)同上,页841中。

  (注143)《无上依经》卷上,《大正藏》卷16,页472上。

  (注144)《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40上。

  (注145)《宝性论》卷2,《大正藏》卷31,页824-825上。

  (注146)《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22上。

  (注147)《大乘起信论》就以「忽然念起」以说明无明的起源,但似乎亦未能解释清楚。参阅释恒清,「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论」,《哲学论评》,第12期,1989年,页244-248。

  (注148)《十法经》收入《大宝积经》第九经。现有二个汉译本。1.《大宝积经》卷28,《大乘十法会》第九。元魏佛陀扇多译。2.《佛说大乘十法经》,梁僧伽婆罗译。二者均收于《大正藏》卷11。

  (注149)《大乘十法会》,《大正藏》卷11,页151上。

  (注150)《大般涅盘经》卷32,《大正藏》卷12,页556下。

  (注151)《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21中。

  (注152)同上,页222下。

  (注153)同上。

  (注154)同上。

  (注155)《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46下。

  (注156)同上,页847上。

  (注157)《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664中。

  (注158)《显扬圣教论》卷一,《大正藏》卷31,页481中。

  (注159)《成唯识论》卷六,《大正藏》卷31,页29中。

  (注160)《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藏》卷31,页200下。

  (注161)高崎真道认为「信实有」应与「所摄藏」、「法身」相照应,而「信有功德」的对应是「能摄藏」的佛性。笔者认为应正好相反。参阅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i,「如来藏说????信?构造」,法藏馆,1988年,页257-258。

  (注162)《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28上。

  (注163)同上,页829中。

  (注164)同上,页829中~下。

  (注165)同上,页829中~830上。

  (注166)同上,页839中。

  (注167)同上,页847中。

  (注168)两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分别是自空派gyaltsab的dartik,和他空派dalpopa的richosngesdonrgyamtsho。

  (注169)《央掘魔罗经》卷2,《大正藏》卷2,页527中。

  (注170)《宝性论》卷4,《大正藏》卷31,页840上。

  (注171)同上。

  (注172)同上。

  (注173)《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22中。

  (注174)《宝性论》卷3,《大正藏》卷31,页833上。

  (注175)同上,页832下。

  (注176)同上,页841下。

  (注177)《摄大乘论》,《大正藏》卷31,页129中,玄奘译曰:「转依谓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注178)《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卷31,页51上。

  (注179)同上。

  (注180)同上。

  (注181)转依的梵原语有asrayaparivrtti或asrayaparavrtti,含义有所不同。考据各经论,瑜伽学系大多用asrayaparavrtti,而真常学系则用asrayaparivrtti。详见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ii,法藏馆,1989年,页169-189,和astudyontheratnagotravibhaga,pp.41-45。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