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五
——佛教对忠州人文景观的缔造
道坚法师
古人有云:“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近来佛教界每每比较反对“僧占多”的说法,认为应该改为“僧建多”。佛教讲究解行并进,即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佛教的实践论有出世和入世的不同。佛教出世思想以解脱道为基础,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苦的根源,烦恼本自内心,出世修行,得解脱道,是最终极的人生关怀。佛教的入世思想是以菩萨道为基础,广行六度万行,利已利人,终成佛道。作为虔诚佛教徒,多先修解脱道,埋光埋名,韬光养晦,或隐于大川乡野,或居于尘嚣闹市,一心专修,离苦得乐。许多出家人远离尘劳,避居山林,作杜多行。修行时间久了,被人发现,就有人供养、建寺、度僧、弘法,远离尘世的茫原就变成了名山。本来天下没有什么所谓的名山,因为有高僧隐士独居修行,去拜的人多了,僧就成了高僧,山就成了名山。
忠州佛教曾经非常兴盛,这些老前辈也潜心修行,造就了一座名山和人文美景。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山川》载有诸多名山,皆与佛教高僧的修行有关。州南隔江二里有屏风山,也称翠屏山,是忠州第一景观“紫极晚烟”所在。《志》载云:
紫极观,即翠屏山唐之玉虚观,今之毘卢寺也。寺在山半,春秋佳日,每当薄暮时有轻烟一缕横亘其间,上达桐柏,下接羊鸣绕东如带,历久不散,杜工部禹庙诗云气生虚壁,其谓此歟。
当年的玉虚观不再,毗卢寺高高耸峙。另在翠屏山上有禹庙,又名夏祠山,为忠州祭祀夏禹王之地。唐·白行简、白居易有诗赞之,历代咏题不绝,成为忠州最有影响的人文景观。
在州东五十里有牛头山,又名牛首山。其山形若牛眠,高可二十里,其上沃壤平畴,松涛竹韻,时盈于耳,每一登临,爽目快心。山上有云崖寺。云崖寺曾有著名的聚云法系大师铁壁慧机禅师,及其弟子云崖灯映禅师、云崖灯古禅师等作住持,连当时著名的王一喝居士等,与之唱和山林,有语录传于世间,传为千古佳话。
天台山在州东七十五里,冈峰叠耸,水石苍秀,乔松林立,谡谡涛声,别有幽趣。一名万松山,有天台寺。清代著名的忠州佛教慈善家志宽大师任天台寺住持。铁眉三巴掌和尚、万松慧芝禅师、云崖灯古禅师、玉眉亮禅师等,都曾住持万松山天台寺,使天台寺一跃成为忠州聚云吹万法系之重要弘法道场,许多大师都曾以万松为号。
现在著名的忠州石宝寨玉印山,也称玉山,上有崇圣寺等,也是佛教著名的道场。玉山灯谱禅师、天峰灯南禅师等,曾在山上建佛寺。
玉印山,在州东九十里大江之北。巉石凌空,四遭如削,形如垒垒之印,无路可上,乾隆初年,士人创建岑楼,凿石若谷,贯铁索于壁,攀援而躋。历年久远。嘉庆二十四年贡生邓洪愿等更新旧制,楼冠山巔,游人轤转螺旋,不事依附之劳,直达最高顶上。上有兰若,殿前一穴,春夏之交,时出云气,可瞩目于咫尺间。殿后翠竹千竿,清泉寒冽,斗室内祀东岳神,神座后即《通志》所载米石在焉。石后平坦如坻,俯瞰江流,风景最为明媚。(《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山川》)
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往玉山拜访高僧,一览长江烟云,遂有感通,如明·杜一经有《登玉印山五绝》等。清·王尔鉴《石宝寨七古》云:“山灵助顺不助逆,灵石肯为叛者役。神兵鬼斧剧诛歼,一洗污秽淺天碧。只今石宝犹屹然,月白风清挺江干,磨既不磷涅不淄,尼珠光照万年斯。”清世战乱频仍,烽火刚息,才子熊文稷作《登石宝寨七古》云:“嗟乎,国家承平靖烽烟,我来登临大欢喜”。遂宁编修张问陶也作《登石宝寨七古》,有“云里微闻梵贝声,山僧矫健真飞鶻”之句。
《四川总志·石谱》载,玉印山上有米石,云:“忠州石宝山,一石突高圆三四丈余,根狭小,傍有一孔如盂,通明其顶。相传昔有米出其中,日可食一人,僧日利焉。后以冗秽,米遂绝。巴县亦有金田寺,宋时米自山孔中流出以供寺僧,今无矣。”重庆许多地方都有出米的美丽传说,最后都以僧人贪利而无米告终。在经过我考察,出米之地多为山寨,遇到战乱时期,人民有难时,寺僧将百姓引入山寨,有米粮贮存其中,数月而不绝。寺中有井有粮,民姓多可自守。但山寨往往地处山巔,容人有限,能入寨者以为佛之有应,未能入寨者言僧之无情。这种比较矛盾的心理,就有了出米石的传说。为了证实我的这种推论,我翻阅了大量地方志的忠义人名中,佛教僧侣竟然记载详实,为民捐躯者甚夥矣。
忠州地区佛教治理之处,曾于山上建寺,遂为名山者,州志所载,名目众多,今罗列如下:
似凤山,在州东九十里,山不甚高,衍脉清秀,登高瞩目,峰峦叠耸,罗列如卫,有昙花庵。
宝珠山,在玉印山大江南岸,山势不甚陡削,沃壤平畴,林荫青蔚,有观音寺。
高峰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奇峰异谷,翠黛烟笼,与牛头诸山互相映带。有高峰寺,
四方山,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山势参天,云排半岭,冈峻壁陡,磴石盘空,纵目绝顶,四遭人望。又名四望。云气舒捲,时如白练。一名白云,上有白云寺。
倚天山,在州北六十里,一名高城山。山峰耸矗,亭亭云表,群峦競拥若儿孙。登其巔,有长剑倚天之势。上有普照寺。
明代熊月崖倚天山诗“一说无疑一有疑,登临独觉与天齐。从前蹊壑今休障,俯仰尘寰一概低”。
中峰山,在州北九十里兴龙场对峰,群峰环抱,襟带溪流,一峰挺峙,高出云峰,上连一山形如凤翥,俗名凤凰山。
白云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俗名新开路。……山半有洞,额“石塔留记”四字。洞内石壁刻宋延光二年已酉道人何清显新开路碑记,词不雅训。洞下有明天顺五年修路碑,文不成章均不录。
拔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势平衍,左右悬崖如磴,即今拔山寺。
石筍山,在州西三十里,山势耸削,横亘半天。苍松劲柏……上有白云废寺,山地系书院公庄……
观子山,在州西七十五里,前阴大江,山脊峻,系龙翔寺祖顶。
大火炉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危峰层立,四围陡峭,高可十里,跻顶远望,可穷数百里之目。上有凌云阁。
观坪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内有石佛岭……和尚湾……上有玉皇庙。
玛瑙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势团圁,形如玛瑙,四面崭绝无路可上,教匪滋扰,土人依之为砦,一名玛瑙砦。下有贤婆岭大鼓荡虎跳溪。(《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山川》)
群山迤逦,峰峦迭宕,于云雾缭绕之山溪间,寺钟铮铮,经声琅琅,入于其间,晃若太虚妙境。人们在尘嚣中,为名为利,机关算尽,总不免一场空空。入于寺观,静心反思,或听寺僧说法,同参解脱法门,则是无上清凉,身心皆得自在。
山崖既有大寺,川源岂无佛踪?寺之在山,山则有灵。寺之在川,川则有情。忠州八溪配一江,有八龙朝圣之势,岂无佛迹点缀其中?查诸文献,各溪皆有佛教僧侣经营,滔滔洪水,转成八功德池水。
大深溪,在州西百二十里,发源石砫九岭坪伏流从悬崖周代石间喷激而下,……鍋圈观音庙入于江。
藻溪,在州西九十五里,发源于刘白镇,绕玉皇观山下入江。
香水溪,在州西五十里,发源于桑树坝,过周家庙十余里入江。
金沙溪,在州西三里巴台寺下,一名金山同沟。
神溪,在州南二里,发源于屏风山后……相传神禹治水,曾宿于此,故名神溪。上有禹庙。
凉心溪,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发源于清河寺。
黄金坝河,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发源于红崖洞……到圆通寺三十里过三坪砦。
花桥寺河,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发源于老龙洞古堰严家沟出双河口,下兴隆桥十五里至花桥寺。
观音桥河,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发源于洞池观,五里至胡家沟,又五里至观音桥。……洪庙子沙滩达涪陵深溪入江。
郭建桥溪,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发源于和尚滩下倒石桥官坝河檀村寺……(《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山川》)
这些小溪流泉,有的甚至以寺为名,如花桥寺河、观音桥河;或以佛教理念为名,如香水溪等。如是山川围绕,寺宇庄严,将忠州大好河山,装扮得如极乐世界一般,美不胜收。在这些美丽山川之外,尚有许多著名的洞天福地,虽不见载诸全国名胜,却是忠州一方名胜。如在州西北四十里戚家河昌家洞,洞下有水,“相传内有蛰龙,天旱祷雨屡昭灵异,洞外建有龙王庙”。又有“三池洞,在州东北八十里赵家山,洞内水极汪洋,天旱祷雨则应,洞外有龙王庙”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山川》)
忠州景色如春,诗人归纳有八景之说,如紫极晚霞,翠屏春晓,巴台夜月,玉镜天成,鸣玉平沙,五龙潆宝,西岩瀑布,治平晨钟。前面所及紫极烟霞为屏风山上一景,巴台夜月更为忠州增添春色。巴台,即古巴国遗址。台上有巴台寺,为唐之龙昌上寺,山势高耸,忠州得月最先,俯视长江如带玉免凌霄万川,可掬江外诸山,茂林疏竹,又复历历可辨,泰岱日观峰,方有此景象。白香山《登龙昌寺望江南》诗云:“独上高寺去,一与白云期。虚槛晚潇洒,前山碧参差。”如以月夜登临,则有过之无不及的妙趣。
八景之治平晨钟,也是忠州值得大书之美景。治平即今之治平寺,唐之龙兴寺也。寺在郡东郊,前临大江,后拥列岫。秋冬之交,滩声洪壮。康熙三十年寺僧铁壁慧机大师鼓铸洪钟,每当曙色乍分蒲牢颜吼,古人谓午夜清钟发人深省,于此差堪信之,岂仅江声足听哉。
佛教之于忠州,是民族之根之魂。忠州之于佛教,为母为依。两两相依,以一方信施之力,共成一方美景。所以,忠州的佛教美景,是忠州人民创造的。忠州佛教,不仅仅是忠州的,又是中国全体之一部份。忠州深厚的人文现象,值得我们沉思与回味。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