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开启智慧人生的先导,让我们通过禅定的修习渐入佛道,如暗夜中的明灯济度无量众生之苦。释迦牟尼佛是大孝之子,为了救度其母亲,曾上忉利三十三天说法度生。天上一日,地上数千年,众
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6b):“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
金佛山燃灯古佛道场 道坚法师 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有的供奉三世如来,这三世如来有横竖之别。横三世佛是从空间上考虑,即供奉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此方释迦牟尼佛;竖三世佛是从时间上考虑的,即供奉过去燃灯古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燃灯古佛
出家人修寺院,目的是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搞好自身修持的同时,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寺院管理是中国古老的管理模式,有一套传统严格的经济管理方法,账目每月公示。寺院里公私分明,职能清晰。寺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信徒的捐赠。
负债的人可以出家吗 负债的人是不可以出家的,这在经文里有明确的规定。据《五分律》卷十七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个负债累累的人,为了逃避债务,就跑到一个偏远的乡村,剃去须发,披上染色衣,跟着一个法师出家了。当时的佛教徒为了传教,就以乞食的方式行化四方。
答云中君先生请问: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 道坚法师开示 请教道坚法师: 我是一名在校学生,很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佛教理论(有点皮毛基础,但是很乱)尤其是唯识宗的理论.但是实在不知道怎样系统的学习.请师傅慈悲解惑! 云中君 道坚法师的开示: 提纲挈领,先学概述 云
有许多的人因期望得到幸福的生活而走上学佛的道路,尤其是初学阶段,好像感应尤为明显,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狂喜,因为学佛的路是漫长的。
重庆市南川佛教研究 南川古属巴之枳县,南北朝时入巴县,唐置隆化县,旋避李隆基讳改为宾化县,宋复隆化名,隶南平军。元至正间置南川县,南川之名,延续至今。据《方舆汇编·重庆府风俗考》载:“南川县,总志:风俗朴野,服养简陋,冠婚相袭,尚鬼信巫。县志:俗俭民顽,
夔东十三家之谭诣与忠州佛教 重庆华岩寺道坚 明末清初,自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开始,中国进入战乱纷争的苦难岁月。满清挟快马利刃入关,横扫中原,所到之处,以至千里饿殍,遍地白骨累累。清军有扬州之屠、嘉定之屠等灭绝种族的恶行,以残暴昭著,明军几无抵抗之力。
弥勒菩萨梵名音译梅呾丽耶菩萨等,意译慈氏菩萨。经典中,佛陀亦常称之为“阿逸多”。有时供奉在天王殿,有时供奉在专门的殿堂中。他是继释尊之后将会成佛的补处位菩萨,现住兜率天内院,为诸天子讲经说法。经过兜率天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
我执即是执著我们主观的个体,并以为是实在的。详细说来,我执是执著实我的意思。即不知道众生的个体本来是由五蕴假合所成,而以为有实有主宰作用之我(有真、常、主宰的意思)的存在。例如人们总是要以我为中心,执著于我的要求,并不知道这个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云游参访善知识 破山开悟后,在破头山养伤百日,便下山开始了云游四方、行脚求学的生涯。《释氏要览》卷下称:游行人间,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
阿育王塔是安放佛舍利塔的代名词。佛教入中国以后,这一名词就被佛教界广泛运用,特别是随着舍利崇拜的兴起,阿育王塔成为与舍利相伴的建筑,以后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阿育王塔逐渐被各种不同名称的塔所替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内容提要:汉传佛教在经过二千余年的传承历史中,结合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及文化现象,形成各种适合各地民族心理的宗派,向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令无数人感受佛陀恩德,成就圆满人格。本文拟将汉传佛教修学次第按非佛教徒、亚佛教徒、佛教居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 道坚法师 摘要:佛教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和佛教功德捐赠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自古就有互相救济、扶贫济困、普度众生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的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禅学思想 道坚 研究道信大师现存主要的史料有:道宣(695—667)《续高僧传》卷二十的《道信传》,净觉(683--?)撰于712—716间的《楞伽师资记》,杜朏约撰于716—720年之间的《传法宝记》,作者不详的《历代法宝记》,《神会语录》,还有《传法正
佛教的价值观 道坚法师 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人生,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有的人机关用尽,才拼得世间荣华富贵,博得个遗臭万年;有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天下人民谋福利,虽然一生衣禄平平,却留下英名万古,永垂世范;有的人家业兴隆,平步青云,如行云流水,成为历史
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我们先来看看《普曜经》卷四的说法,由于出家者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因此世尊以四愿来说明他们应具备的素质: (一)愿济众生困厄。 (二)愿除众生惑障。 (三)愿断众生邪见。 (四)愿度众生苦轮。 这四大愿,要求出家人的发心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