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浅谈的五个规律

  一心为因,十法界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即吾人日常行为;行为名之曰业,是根据梵文“羯磨”翻译的。发端(造作)于一心,表现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业。

  身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杀、曰盗、曰淫。

  口的行为造作有四种业: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欺骗、虚假的语言;绮语即低级趣味、黄色歌曲等;恶口即粗暴骂詈;两舌即挑唆是非、离间人际关系。

  意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贪欲、嗔恚、愚痴。贪,主要为贪色、财、名等;嗔恚,于人或事,轻则不悦,乃至忿恨;愚痴,指不明善恶,不信因果,不信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不信佛、法、僧三宝;并非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

  应注意,所谓善恶的区分,就在于这身三业、口四业和意三业,犯之曰十恶业,守之曰十善业。吾人心念复杂多端,造作行为千差万别,几乎无一相同,如同天下人貌相无一全同者,即使是双胞胎,亦不全同。

  将人们造作行为统括分之,善业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恶业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为因,报感“天道——天法界”为果;中品十善为因,报感“人道——人法界”为果;下品十善为因,报感“阿修罗道——阿修罗法界”为果。

  梵语阿修罗,亦音译为阿素罗,此云无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无酒,此道众生,具有一定福报而嗔恨心重,好斗争,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众生者。

  以上为三善道。恶业方面,违犯程度较轻者,为下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畜生道——畜生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程度严重者,为中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饿鬼道——饿鬼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极其严重者,为上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地狱道——地狱法界”为果。是为三恶道。

规律三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1741—1810)说: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声闻、缘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佛为无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狱);不念鬼、畜,即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等觉去佛一等,为仅次于佛的大菩萨)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吾人)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处的依,即净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相应,即念佛法界也;

  能与菩提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苦、集、灭、道),即念声闻法界也;

  或与四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八定(四禅定与四空定总曰八定;四禅如上说,四空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

  若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愚痴)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红螺山资福寺(位于北京怀柔区)彻悟梦东禅师揭示“心性随缘”的人生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检点自己每日所起念头,自己念头的活动要操之在己。

  要为心之师,勿师于心。这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缔造;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操纵。趋吉避凶,行善积福,消除夙业,改造命运,都不在话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佛教徒一向对问卜占卦之类的事情,虽不予否认,却是不屑一顾的。

  佛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1861—1940)垂示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选择,便是一切时中,将自己的念头(精神活动)与“佛法界”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如是,成就净业,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规律,水到渠成,是不言而喻的。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律典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呜呼!可不慎乎!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别人见或不见,无论任何时处,只要你个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绝对地由你个人自己负责的。这是浅谈佛法的忠告。

规律四

  佛教认为“人法界”的人道众生,无论贵贱贫富,皆不免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世上一般人或许觉得人生也有快乐,佛教认为,人生的快乐,乃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那不是究竟的快乐,而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是靠不住的。

  原因是,人人皆以“自己”为“我”,与他人、与环境对立。其实,一般人所执的“我”,佛教认为乃是一种错觉,是“自欺”的。佛教认为“我”应具有“自在”和“主宰”二义。

  能够自由自在、能够主宰事物(修持至破除“我执”与“法执”,境智圆融),方可符合“我”义。可是,世人于此二者(自在、主宰)皆不能做到,而执著自己为“我”,所以,佛教认为是错误的。何以言之?对于人生的种种痛苦,不由自主,不能抵御,这就是明显的证明。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虽多,可以概括为八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佛典中述说甚详,今简要说如下:

  1、生苦:诞生时,经十月处胎,婴儿在母腹内,名曰胎狱。临产,甚至有剖腹者,母与婴俱甚痛苦。

  2、老苦:随逐时光流逝,由少至壮,以渐暮年,齿发脱落,面容憔悴,筋骨衰弱,视听减退;纵秦皇汉武,欲求长生,终不可得。

  3、病苦:种种轻重疾病,烦扰人生;每至医院病房,触目惊心。近世又出现“艾滋病”“埃博拉”,尤为严重,令人谈虎色变。

  4、死苦:神识谢体,四大(地水火风)分张,如生龟剥壳,螃蟹落汤;临死苦痛,不可尽言。

  5、爱别离苦:撇所遗财物,抛所近亲人,这是临死的爱别离;生平中,往往因为不得已而离别,也是常有的事情。

  6、怨憎会苦:终日怨恨、憎恶对方,却又偏偏必须相聚在一起,不得离开;夫妇、亲子、朋友、职场以及社会关系,皆有此种情形。

  7、求不得苦:要想得到的事物,往往不能实现。生平中,往往不能遂心如意;如考试落榜、求职落空等。古有云:“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8、五阴炽盛苦:这是众苦的根源,也是众苦的结果。五阴的阴,为荫覆义,使吾人真性不能显现。阴,亦作蕴,会聚义,此五者各会为一聚,曰五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