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语丝

禅的语丝

白云老禅师著作

行者,于耳目之所及,切忌但存挑剔,不妨依作镜照;返观自我的起心动念,别人如何?自己又如何?

挑剔,对象不是别人,对别人,应该多与体谅;挑剔自己的过失,具有检讨与改进的作用,也就是所谓修。

修行的诠释: 修是修养,行是行为;修养自已的「身、语、意」行为,就叫做修养。

如何明心见性呢?唯有修心养性!

佛法不是用来作武器,专门刺伤他人。

佛陀所说的道理与方法,是用来调整自己的缺失;务期使不好的调整成好的,使好的更为增上。

分别心发动之时,不能一味地计较和执着,必须进一步去认识和了解;从探讨及时有所发现,则可以净化无始的业力,修养成可以明见心性的智慧之力。

「因误会而结合,

因了解而分开。」

时下的男女关系是比较任性的。

但是,可曾想过,误会的是彼此的优点?抑或是缺点?

尤其,结合在一起的,那一份「爱」的诱因,当心念中发起要分开之时,爱的诱因到那里去了?

如果,好好的想一想,结合时是彼此决定于爱的诱因;结合后,只为一份强烈的自我意识,忘了还有「彼此」;凭借自我的任性与冲动,活生生地否定了爱的诱因。

请问:但有自我,跟谁结合?

再说:彼此真能了解,不是更好相处么?!

一张脸,一头发丝,以及那些掩盖丑态的服饰;可曾想过,代表生命的时空,汝为之消耗了多少?又回收了多少?

不是么?生活中最珍贵的精神与物质,曾经以「爱拼才会赢」的干劲,从辛苦中挣得;然后,投注于一张脸,一头发丝,以及那些掩盖丑态的服饰。

想想,何不净舍于殊胜饶益功德之上!

(切记:饶益自己以外的许多人,方称殊胜功德。)

万里晴空,蓝天显得冷漠;大地上,万物少不了一些期盼。

茫茫人海,充斥喜怒哀乐;心念中,人们少不了一些期盼。

天赋你我许多,却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善用智慧的人,往往比别人拥有的要多;智慧的形成,来自点点滴滴的知识与经验;想一想,至今你搜集了多少的点点滴滴?

十一

荣与枯,盛与衰,全在自我的主宰。

修养般若波罗蜜的人,往往抓住的尽是荣与盛;耽于放逸懈怠的人,则逃不脱枯与衰的悲惨命运!

十二

游山玩水的人,对山水的态度,不是赞叹,便是毁伤,很少有人愿意付出一份诚挚维护的感情

人,游走人与事之间,往往面对人与事,不是挑剔,便是评诂,很少愿意以学习的心态,好好地珍惜;尤其是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恭,似乎应该从来与「我」无关。

但是,可曾以之作为镜照,返观「他我」即是「自我」

之时;想想看:

阁下的起心动念中,发现的又是一些什么呢?

十三

禅行者之所以能够洒脱自在,主要的行为表现,在于面对「是、非」之时,彻见是非的利与害,却止于明辨,而不是参与。

十四

修行的人,若欲不伤害他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首先学着不将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任性地加之于他人身上;其次是修养自己的「受、想」,远诸色尘缘境,莫使发生情识作用,务期从自我所起的「受、想」,转变为道我的「非受、想」;而后,在时空中恒久的精进,以至入于觉道的「非非受、想」方称是个真实的修行人!

十五

学佛之道,在追求「了生」,务期「死的解脱」;或者说,于「生」的明了,则「死」即解脱;未来之世,便不再受「众生」的苦,自然也就不受「诸死」的苦了。

十六

学佛,即在学智慧,而且是突破(出离)世俗的,能够化解问题(烦恼)的;有了智慧,纔能出离色尘缘境,化解问题,远诸烦恼,也就是具足觉悟的能力。

十七

智、阇那,举凡一切的知识与经验。

慧、般若,运作知识与经验于现前,使其成为力量,化解问题;结果所得,是肯定的饶益功德!

十八

看蓝海,见碧波,共长天,却成一色。

听旋律,耹音符,藉管弦,整合一曲。

人,依凭耳目之所到,总在见闻中讨生活,跳不出声色的圈子,迷惑于自我意识的日子;有几人?放眼广闻,深思熟虑,那些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族性,不同的人文史实,何以生起许多的分别?

难道,何者是人?何者不是人?

禅行者的修养,当知:

理相,只是生、住、异、灭,精神的。

事相,但显成、住、坏、空,物质的。

倘若,认清了:

感性的,自毁伤他,无非是不舍自我。

理性的、自评诂他,任也是不离自我。

因此,是非之内,固执于主观意识;是非之外,虽设客观,又何曾突破了是非的圈子,真能做到不参与是非!

十九

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而又不参与是非的人,即使面对许多的是非,亦不至成为是非范畴之内的人,应该是一位「学佛」的人!

二○

但以自我意识分别人与事,好像是自己懂得很多,其实已经陷入了奴才的行列,被人与事迷惑了;一个学佛的行者,于人与事之前,如果能够从分别中察觉,以至诚心地返照,必然地可以增长智慧,行于菩提道上。

二一

严而不苛是教法,爱而不溺是家法,谏而不损是良友;慰而不朦真情意,坚而不顽讲原则,称得上人间处处有净土!

二二

礼佛、在追求菩提。

礼法、在修学般若。

礼僧、在尊重知识。

二三

问题发生之后,以一句「我怎么知道」来保护自己的人,其实是表现愚痴之后的借口;就好像常说「做人真难」的人,忽略了自己的修养之不足。

二四

百依百顺,并不代表温柔或体贴。

安贫乐道,并不表示幸福或快乐。

饶益功德,全在修养中的内涵,是否肯定实际上的价值!

佛法的成效,讲求不伤害别人;可是,自己同样不可以受到伤害;亦如懈怠与精进,但能突破自以为是的情识分别;又如悲愤与进取,悉得远离计较与执着,所谓人法皆自在,方入清净之道。

二五

伴着孤独数烦忧,无异望着良田数稼穑;从来不肯付出汗劳耕作,亦不事辛勤灌溉;到头来,免不了仍旧孤独,依然烦忧!

二六

勇于接纳自己以外的人,往往是拥有最多的人;相反,但知推销自己的人,终究是个止于代销而不会生产的业务员。

二七

不要一味的计较别人说些什么?必须确定自己正在做些什么!否则,只是要求别人做佛菩萨,而自己长久地处于凡俗众生之位。

二八

政治行为是:

有的能说不能做。

有的能做不能说。

有的要做也要说。

宗教行为是:

不能说的要善巧说。

不能做的要权宜做。

但能契应于饶益功德;

可以方便的说与做。

二九

名身、句身、文身,是经论典籍的组合方式,不能一味地在相上转来转去;必须深入探讨谛义之所在,或者说,必须发现「法」的效益性,纔能展现出佛陀所留遗教的无上功德!

三○

身口的造作,源自意识的动力,确定造作值率;意识的主控,在于心念之所起;心念的内涵,缘于八识田中,已经存放的种子成分。

是故,行者之行,在维护身口意,在调适吾人之心念,在培育正行的菩提种子!

三一

方、是随方不昧。

便、是便利巧用。

方便不是随便,是权宜于饶益功德之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