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男居士一
范古农
范古农,号寄东,浙江嘉兴月河里人。父文质先生,以耕读世其家。古农幼颖悟。年十五,以冠军入泮。十八,肆业于上海南洋公学,辄冠其侪。尝负笈于杭州求是书院。同学有蒋百器者,其父智由,办日报于天律,恒以东西哲学诲百器,且盛赞佛理之独胜。古农由是始知佛教。初阅‘圆觉经直解’,虽未能尽解其义,而心殊好之。时习‘几何原本’,其书按语有云:‘学此书者,但当依照所定之理,解决问题,切不可怀疑,亦不可杜撰。’因悟读佛经,亦当如是。信受佛语,不可妄解,不可怀疑。弱冠娶妻戚瑾良。旋创毓秀女学,开嘉兴女子学校之先河。年二十七,赴日本,留学东京。从桂伯华、章太炎诸先生游,获闻楞伽、唯识。于书肆得《大乘起信论直解》及《义记》读之,信仰益坚。二十九岁归国,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课余辄披览佛书。翌年,往平湖报本寺,听华山法师讲弥陀经疏钞。民国肇元,于故里设佛学研究会,自任讲师。青年学子,向化殊众。每属寒暑假,则弘法于沪、杭、松、绍。法音远播,各方景从,江浙佛团林立矣。一九一七年,受归戒于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法名幻修。一九二九年一月,受上海佛学书局聘任总编辑,兼主佛学半月刊之‘佛学问答’栏。凡有质疑,如鼓应桴,剖析精允,问者靡不悦服。自是法缘遍海内外。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海缁素组织佛教日报社,推古农主笔政,历时三载。旋以抗日战事,日报辍刊。赴天目山,住禅源寺七阅月。栖身林壑,专志净业。嗣返上海,于省心莲社讲大乘起信论,设佛学讲习会,开演净土三经及往生论。继化法相,宣讲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古农解宗法相,行归净土。三十四年,返嘉兴,时年已六十五,垂垂老矣。然犹不辞劳倦,数数赴平湖、松江、苏州各地说法。悯故里失学儿童,特舍宅为范氏小学,以培育之。三十七年,上海诸道侣,怀念古农,如子失乳,翘慕至殷,乃迎之来沪,止省心莲社。尔时古农已须发皆白,顾精神殊矍铄,弘法之志,老而弥切。复创‘法相学社’,阐演法相唯识诸论。世界佛教居士林改组,被推为六届林长。一九五一年春,讲《显扬圣教论》毕,翌日三月二十二日,示微疾。四月十二日(农历三月初七日),逝于医院。临终神志清明,念佛不辍,一笑化去。阅十日荼毗,安灵骨于灵岩山。距生于清光绪七年十月十日,寿七十一。古农博通三藏,致力弘法达四十年。奖掖后进,如恐不及。悲心深切,并世所希。著有释尊传、大乘空义集要、八识规矩颂贯珠解、法相学课本、成唯识论科判、往生论注撷、生日纪念、佛学答问、幻庵文集等行于世。
江味农
江味农,名忠业,法名妙煦。于其所著书中,或署幻住,或署胜观。江苏江宁淩阁村人。祖父乐峰,仕于鄂,遂家焉。农幼时,即随其祖持诵金刚经,终身未尝少辍。父鍂吾,宦游数十年,历赣至蜀,农皆随侍赞襄。光绪壬寅,农举于乡,养志承欢,不乐仕进。辛亥秋,至上海。父丧,于哀毁中,乘机劝其母郭,长斋念佛。时北五省旱灾惨重,农受简照南之托,携款北上,参加佛教筹赈会,放款十万,全活甚众。庚申回沪,其母示疾,农为诵大悲咒,并令家人虔诵佛号加持之。其母临终,起坐向西合掌,念佛而逝。农以此信念愈坚。与简照南、玉阶昆仲创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于上海,搜集南北刻经处及各名山刻印经籍,流通全国,弘布佛法。辛酉夏,上海南园诸居士发起讲经会,农献议,请谛闲法师讲大乘止观。农每日笔记,于幽深微妙之处,曲折譬喻,以说明之,名曰‘述记’。乙丑夏,白普仁尊者南来,主持金光明法会,公推农襄助宣扬,于是由沪而杭而湘而鄂而宁,辗转数千里,躬亲会务,条理井然。己巳秋,应闽中善信请,赴福州宣说佛法,三月始归。庚午秋,在沪开讲‘大乘止观述记’,逾年方毕。省心莲社成立,被推为社长。以此常在社中开讲大乘经典,并领导社员念佛礼忏。甲戌夏,开讲金刚经,法会圆满,成讲义三厚册。戊寅(一九三八年)首夏,示疾,胃纳不舒。有友问疾,农云:‘一过黄梅,病当霍然。’其弟子等在隔室佛堂,为之念佛,终日佛号不断。农亦安卧默念,神志极清。至旧历五月中旬,疾微增,卧床不起,而神志愈清。十八日之夕,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乃邀集诸道友,唯蔡济平因事至十二时方至,农犹诏之曰:‘修持以‘普贤行愿品’为最要。’遂合掌不复语,于道友及家属佛号声中,端坐而逝。寿六十有七。
许止净
许止净,名业笏,江西彭泽人。清光绪甲辰翰林。住馆八年,光复后即隐居。一九一七年,归心学佛,专志净土。于一九二二年,赴普陀朝礼大士,并谒印光大师求皈依,法名止净。始持长斋。发心编写‘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记’、‘佛学救劫编’三书,次第完成流通,凡具正知见之缁素,皆叹其佛理高深,文学精粹。一九三六年,再求印公为授菩萨戒。止净虽博通经教,而全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逢僧必拜,见佛必礼。止净体弱多病。一九三八年五月,避难庐山牯岭黄龙寺,因疾奄卧。至闰七月,病势略瘥。九月初一日,招同居寺中之姚半僧至前,以后事相托。继则莞尔曰:‘今早梦见佛来,遍身璎珞,相好光明。向我道:我来看汝。我即礼拜。少顷梦醒。毋乃世尊慈悲,特来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现接引,令我带业往生,则大幸矣!’语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见!’自是不复出声,唯专心默念佛号。至初三早晨七时,安祥西归。通身冷透,头顶犹温。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面色光泽,逾于平时。正所谓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遗体留寺念佛七日,依法火化,骨灰留存黄龙寺。寿六十有三。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