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林
闾丘胤师礼寒山子之谜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的时候,有位台州刺史闾丘胤,到达台州州治临海县后,安顿好眷属,众官接风罢,便带着随从,匆匆地往天台县国清寺,寻访寒山子去了。
他为何如此匆忙?因为离开京城长安就任时,遇到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说:国朝将从太平转向战乱,国势由盛变衰,只有佛能解救人间之苦难。天台有活菩萨出世,这就是‘文殊师利’化身的寒山子,你不可错过这个机缘。并送给他一些寒山子的诗偈。所以他刚到任便一心参拜寒山子。(《宋高僧传·卷十九》)
他在马背上吟诵着寒山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见《全唐诗卷八?六》)
他念着如此美好绝伦的诗,不觉催动马蹄更急,直奔国清寺去。
住持和尚听说台州刺史光临国清寺,立刻率领全寺僧众直到山门迎接。行礼参拜后,闾丘胤询问寒山子的下落,但众人都说不清楚。说他是个无爷无娘、无名无姓的人。只知他:好居“寒岩”,喜吟诗偈而已。直到现在,所有史书都没有他的身世记载。从他的所作诗偈看出:似乎是隋代遗民,唐代的高僧,出生在咸阳富家书香门第中。后来家道中落,想借助科举又无缘入“招贤阁”。便越秦岭,下江汉,到天台山胜地。暮年出家于国清寺,独修于离寺七十多里外的“寒岩”幽窟,以吟诗五百首以自明。
闾丘胤不相信,就到每座殿堂,每个禅房去寻访,结果踪影全无,失望地走回方丈室时,正好经过寺中灶房,只听里面有人吟诗,不觉停步细听,诗曰: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
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
褐衣随冬春,粝食供朝暮。
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寒山诗集·五古》
闾丘胤听罢,诗意高洁,知有高僧在内,说不定寒山子就在其中,便在灶房门外恭问道:里面的师傅,谁是寒山子师父?
只见两个目光炯炯有神的僧人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其中有个眉毛修长,脸庞笑得象盛开荷花样的和尚。先站起来向闾丘胤合掌行礼道:使君远道而来,失迎失迎!
闾丘胤再三询问他们俩的法号,那个笑容可掬的和尚缓缓地回答:“贫僧叫拾得”。闾丘胤转向另一僧问,站在拾得身后的老僧,一对浓眉下长着柳叶眼,声如雷鸣地说:“丰干为何如此饶舌,惹得使君劳神。”(《宋高僧传·卷十九》)
说罢,离开灶房,头也不回地跑下山去。闾丘胤急得在后面高喊:“师父留步,师父留步!”
寒山子听见闾丘胤叫他,更加跑得飞快了。转眼不见踪影。
寒山子隐居岩缝之谜
闾丘胤见寒山子远去,急得无可奈何。身边的随从见状,跳上马背,飞驰尾追。但是山路坎坷,那能追得上他,只有在后面叫喊而已。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已到寒岩,只见寒山径直由岩缝进去了。骑众催马猛追,临近岩缝时突然一声巨响,白光闪耀周围,岩缝闭合如壁。但奔马已到壁前,掀起前蹄直撞过去,随从收缰不住,纷纷落下鞍来,跌在草地上都呆了。
闾丘胤随后也赶到,随从诉说刚才经过情景,当清点马匹时,五马已不见,可岩壁上留有五马形迹,大家到岩壁前定睛细看,只见最先的第一匹马三蹄已入岩肚,只有一只后蹄留形壁上;第二匹马头和颈已入岩肚,其余部分留形壁上;第三匹马只进去了一个头,第四匹马翘首直冲状,第五匹马回首欲止状,但都来不及了,撞上了岩壁,留下了活龙活现的图形。这就是寒岩壁上“五马隐”的古迹。闾丘胤看毕,叹息不已,自知与高僧无缘,俗人不可强求了。离开时口占一联道:“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
忽然,在寂静的岩石内,发出嗡嗡的人语声,闾丘胤怕自己的耳朵听得不真切,问幕僚皆言如此。细听似有诗吟道: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空何益。
闾丘胤听罢赶紧录下其文,并向岩壁行了大礼,心中怏怏而别。回到国清寺,又广搜寒山诗,寺僧道翘收录特多,闾使君奖之。他把诗篇编成专集,以示纪念。从此,寒山大名才为世间所知,其诗偈也广为流传。
封桥偶遇寒山之谜
闾丘胤未能见到寒山指教,心中总日夜牵挂,对寒山的行为“弗可恒度推之”(《宋高僧传·卷十九》),尤感敬慕,他并不灰心,反而对寒山乃文殊菩萨化身的说法坚信不疑。菩萨么!心诚乃能拜谒。
几年之后,闾丘胤因有公务经过苏州,官船引到苏州城外封桥镇时,船家需要停舶,购买生活用品,补充食物。
这封桥镇是大运河来往的门户,这里水域开阔,是千百艘船只停舶的好港湾,远山绵延,近处平原一片,村落星罗棋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封桥镇集市繁荣,有水上城垣可守,是入苏州城的关口。
因为停船,闾丘胤便上镇街走一走。一路上人群熙攘,鱼米虾货满街。突然,他看到路边有个卖草鞋的老人,衣衫褴褛,头发蓬松,但面相好熟。再细看,不觉五体投地,叫一声:“师父在上,弟子闾丘胤顶礼了!您老远在这儿?”那老人说一声:“使君看错了,谁是你的师父?”话未说完,拔腿就跑,草鞋也不要了,当闾丘胤叩头起来,不见了师父,慌忙举足直追,遥望前方那师父已过封桥,消失在通往狮子山的道中。
闾丘胤这次不再错过这个机缘,三步并作二步,尾追不舍。气急喘喘地赶到滨河的有座庙宇,名叫妙利普明塔院,遍寻又不见师父,向寺僧打听有关情况,但大家回答却是不甚了了。寺僧说:那位卖草鞋的老人住东庙里廓下,至于他的来历,无人知道。由于庙小无力供膳,他便自织草鞋卖钱度日修行,我们也从来不过问他。闾丘胤告诉寺僧,此是文殊菩萨化身,不可轻慢;又与苏州刺史叙情,争取官府典助,苏州刺史也久闻寒山高名,加上四众信徒的结缘,将原来已经破落的塔院修整一新,光彩夺目。此庙始建于梁朝天监年(公元502~519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大家出于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出于闾丘胤对寒山大师的敬仰,出于苏州官府的支持,慕迎寒山拾得两大师主持寺务,从此香火鼎盛,延续千余年。
张继愁思之谜
关于张继的身世,后人也很少知道,只知道他写了一首好诗《枫桥夜泊》,影响千古,使原来叫封桥地名的,也改为枫桥了。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千古流传的诗,使寒山寺更为蜚声中外的胜地了。
然而细察张继愁思什么?这可能又是一个谜了。看他诗境中的空旷寥寂,萧瑟深秋,听到几声钟声,辗转失眠,完全浸沉在愁思中,无限神伤。后人读诗后理解纷纷:有人说他是客愁,有人说枫桥对面的远山叫“愁眠山”。有人说是诗兴愁。其实从历史背景看,张继之愁未必如此。
张继身世后人不详,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恰是唐朝大动荡的安史之乱的前夕(公元755~763年),而此诗很可能作于他赴洪州就任盐铁判官时路经苏州所作。我们还可以读一下他另一首同时作的诗《阊门即事》,即可明白《枫桥夜泊》诗的愁情了。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安史之乱波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周边诸省也都勤王,老百姓拉去当兵,大片田地长满青草,他的愁思就是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他家在襄樊,离战场也很近,远宦于江南,怎能不思念?
寒山钟声之谜
说到张继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又引出人们的许多谜。除掉半夜是否有寺钟敲打声之争外,寒山寺的碑廊里晚清康有为写了一首诗:
钟声已渡海之东,冷尽寒山古寺风。
忽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
这首诗说,张继诗中所说钟声已冷寂寒山了,古钟已流向东海日本,丰干再饶舌也听不到夜半钟声了。使后人读张继诗不觉引起遗憾。那么,寒山钟声何时才冷寂了呢?这又是一个谜。
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苏州本地有位诗人高启(1336~1374年)那时他还不绝地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其诗云:
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有钟声。
高启官至明代户部左侍郎,又是本地人,熟悉人文胜地,那时古钟尚在确实不可稍疑,那么何时古钟才失?这确实至今尚是个不解之谜。
千年寒山寺历经沧桑,兴废频繁。据说到了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这时寺钟已换,重仿古钟型制铸了一口铁钟,兴建钟楼悬挂其中。铜钟换成铁钟,半夜再无古寺风了。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已达非常高超水平,薄壁青铜钟,声传数里之遥,洪亮清脆。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熔点还比纯铜低,容易造型,我国青铜古代大量应用于餐具、乐器、兵器、装饰等物。
公元一九零六年,日本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造一对仿古青铜奶头姐妹钟,钟上铸有铭文述其情由。这对姐妹钟,一口挂在日本“馆山寺”,一口挂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内右侧。
那么康有为为何诗说“钟声已渡海之东”呢?居寒山寺附近居民祖宗代代相告;古钟在一天夜里被一艘日籍船偷运而去。这也可信!自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如佛教宝库——敦煌石窟的写经书,1911年日人涌入甘肃盗走六百余卷。
寒山再现之谜
寒山至今是否离开了我们?没有,没有离开我们。《宋高僧传·卷十一》记载说:约在一百年后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大沩山灵?禅师(公元777~854年)在前往天台山的途中遇寒山子点化说:“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果然有一天,灵?因为到“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而成了教化一方的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又南宋住山的普济禅师所著《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说: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公元778-897年)早年朝礼天台山时,也曾与寒山子路次相遇,他依然是那样狂放,竟然指着山坡上的牛迹对从谂禅师说:“此是五百罗汉游山!”
有人从天台县国清寺西七十多里的寒岩归来,传说在夜深人静时,寒岩内仍有诵经吟诗之声。
他作诗说:“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五古·一百三十》,的确,他没有圆寂,他还要作诗,五百首仅仅是他诗作的开始。不但他自作,还希望后来禅者替他续作。他说:
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
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
弃本却逐末,只守一场呆。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