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四行论

禅宗典藏 | 作者:网络 [投稿]

一卷。禅宗初祖菩提达磨的语录。为研究中国初期禅宗的重要资料。此论在近代才被发现,故仍无定本。目前所能知道的版本,有

(1)朝鲜本《菩提达磨四行论》二种,即明·天顺八年(1464)及李氏朝鲜隆熙二年(1908)所刊行的二种版本,后者收在《禅门撮要》中。

(2)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宿九九号。

(3)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写本,S.2715号及3375号。

(4)法国国民图书馆藏敦煌写本,P.3018号及4634慌。

其中,北京图书馆藏的敦煌写本与伦敦博物馆藏的敦煌写本S.2715号,已由铃木大拙对照朝鲜本加以校订,收录在《禅思想史研究》中。S.3375号及P.3018、4634号等三本,都只是中间部份的断片,为近年所发现。

上述敦煌写本,均缺少卷首部份,所以无法确知本来的题名。收录在《楞伽师资记》及《景德传灯录》中的本书,其卷首部分虽题有“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但却从未被认定为达磨所说。直到近年,由于敦煌写本的出现,才受到新的评价。再加上水野弘元《菩提达磨的二入四行说与金刚三昧经》的论文发表后,其资料价值才得到肯定,被认为是道宣《续高僧传》中达磨及慧可传的直接资料。于是,前面所说的敦煌写本等,包括杂录部等,统称为《二入四行论》,成为今日所知之菩提达磨的唯一语录。

◎附:《菩提达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参考资料]杨曾文《禅宗文献研究在日本》;柳田圣山《达磨の语录》;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关口真大《达磨の研究》。[佛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