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所庵首座韵(二)
随处成嘉遁。神珠耿夜光。茅庐殊迫窄。法界总含藏。上国蒲轮召。深炉芋火香。癫痫循迷妄。那可秘灵方。
觉皇如按指。海印自生光。火不镜中出。珠非衣里藏。瓷瓯浮雪乳。石室蔼天香。妙达真空理。规圆矩自方。
阅古轩
历探先圣意。毫发本无差。未尽眼中翳。那除空里花。凉风生几席。白月照窗纱。掩卷成枯坐。真观岂有涯。
答天童平石和尚见寄韵(五)
不肯高居兜率天。逢人要觅一文钱。更言弥勒真弥勒。摋土抛沙百众前。
泐水禅如药汞银。黄龙闻着即生嗔。当时不是慈明老。铁网难收一角麟。
三尺竹篦长在握。肯将佛法当人情。巍然照雪轩中坐。衲子教它眼自明。
旃檀楼阁翠岚中。水镜襟怀鹤发翁。石鼎香销定初起。金乌拍翅海门东。
头头物物总天真。谁谓今人愧古人。庆喜何曾徇根识。瞿昙徒自绾花巾。
赠的维那
化米归来仍化炭。堂司一职辄相烦。要明的的西来意。只在寻常日用间。
赠西上人
子到问吾西祖意。老来有口只宜闲。赵州曾指庭前柏。千古丛林作话端。
赠静知客
动静寒温合自知。江淮闽浙浪奔驰。大阳寺里显知客。乳窦峰头百世师。
怀古十首寄大宗西堂
鹑衣百结不掩骭。粪火堆中有芋魁。寒涕垂颐曾不管。紫泥书自九天来。
语非难也识真难。临济腰包上径山。汝自问它何欠少。一堂云侣半抽单。
头上青灰三五斗。赵州谁谓太疏慵。等闲剔起眉毛看。老虎斑斑是大虫。
饥餐渴饮不多争。不向如来行处行。怪底当年颠普化。饭床踢倒大粗生。
白云昔日见杨岐。问及茶陵受业师。不是当家真种草。如何一笑会怀疑。
慈明参罢老汾阳。短发肩挑骨董箱。神鼎老昏相见语。丛林多是错商量。
芭蕉庵中泉大道。禅子来参无异谈。直示汾州奇特事。解怀抖擞破裙衫。
古德示人间露布。看时容易会时难。不因两转合头语。船子那能得夹山。
谈辩对人无抵捂。自家无事动干戈。从前一等偷心死。选佛场中得甲科。
三督黄牙窍到天。衲僧蹉过万千千。字经三写乌焉马。迭妙重玄竞说禅。
次了庵和尚杂言韵(八)
吾祖深慈岂易量。要成大树作阴凉。看它五叶花开后。万紫千红敢斗芳。
胡僧得得飞金锡。曾为汾阳罢夜参。未许南堂乐闲寂。要弘法道播东南。
一尘不立万缘空。夜半阳乌海底红。出窟金毛不求伴。度河香象更谁同。
有生有死心源混。无圣无凡性地平。客至休嫌太疏懒。白云流水自将迎。
赤手须探火里冰。自家活计勿它营。德山白棒横挥处。即是昏衢智慧灯。
触目遇缘无剩法。何须要透未生前。三冬喜有生柴火。且自垂帘护暖烟。
捏沙终是不成团。断臂安心话已圆。真正举扬宗教事。草深何止法堂前。
眼见耳闻无别旨。手握乌藤行复倚。菩萨声闻曾未知。各证圆通二十五。
信庵
只个无疑便入门。其中别是一乾坤。拳头对客何劳竖。日日茅檐挂白云。
台州天宁音。都管塑观音。知客寮起楼净僧发施草鞋
观音示现比丘身。楼阁门开接要津。剃了头光饱吃饭。草鞋重着见何人。
寄紫岩绝学和尚
莫厌荒凉古道场。吾宗只贵话头行。赵州曾住观音院。麦醋沙盐土塌床。
示禅客
问来汝须哑却口。答去我须秃却舌。堂前露柱笑掀眉。达磨西来无妙诀。
析雪窦迷悟相反偈
霏霏梅雨洒危层。一句分明绝爱憎。末法师僧少方便。多将知解当宗乘。
五月山房冷似冰。不教容易启柴扄。口边白醭生来久。且喜浑无问法僧。
莫谓乾坤乖大信。古今毫发不曾差。赵州犹自婆心切。凡见僧来唤吃茶。
未明心地是炎蒸。纵已明来也只宁。栽了冬瓜种茄子。一条百衲补难成。
答灵隐竹泉和尚
摩醯正眼耀乾坤。物日禅翁六世孙。倒握竹篦全杀活。当阳击碎铁昆仑。
建三塔
潭北湘南草正青。敲砖打瓦见功成。一非三也三非一。那个髑髅无眼睛。
华顶光菩萨制纸龛于炉上。御寒坐禅
溪藤裁制御寒威。六面虚明定起时。枣柏当年惟造论。火炉头话几曾知。
山居
深深炉内煨黄独。烂烂锅中煮蕨薇。旷劫不殊今日事。今年不似去年饥。
绿萝溪畔启荆扉。自浣褴衫布衲衣。干鹊鸣来又鸣去。多年江海故人归。
寻玄觅妙正纷然。谁解回光究本源。大地众生销妄见。百千诸佛本无言。
法社凋衰心欲寒。诸缘空寂更何言。山窗睡起日卓午。一树桫椤花正繁。
平面似床松下石。偃枝成盖石边松。无心道者眉如雪。煮得茶香分外浓。
云销阴崖寒意早。枯枝收拾两三堆。不教菜叶随流去。恐误高人访道来。
定起萝龛偶独行。不知人世岁华更。闲抛藤子清池里。无限鱼儿水面争。
三个柴头煨正暖。三竿寒日尚高眠。明知有口可挂壁。万象森罗替说禅。
总是娘生一个身。任它富贵任它贫。石床坐落三更月。风揭松涛满耳根。
山高才寒便积雪。三冬少有无雪时。庭前齐腰忆二祖。床上缩项思杨岐。
题祖会图
圣贤瑞世示冥权。妙笔如何𦘕得全。赖有陈年断贯索。将它鼻孔一时穿。
独庵
单单结构个茅庐。玉殿珠楼总不如。非特与人难共住。更无人可作邻居。
勉中侄侍者参方
千圣顶𩕳一着子。决择莫辞途路长。雪峤三回到投子。慈明易服见汾阳。
赠僧书楞严法华圆觉华严四经
直取华巾成六结。曲垂根器演三乘。其如深入光明藏。破一微尘出大经。
赠岘维那为法花会化缘捺海塘
兴化棒头知落处。东西南北任纵横。灵山一会俨然在。沧海桑田几变更。
悼愚仲和尚
诸方宿德死殆尽。死到慧因愚仲翁。法道衰寒端可卜。典刑谁复继高风。
顿悟心宗空万法。尤专密行化人天。轮珠手里一百八。绽作火中金色莲。
无疑
何须东卜与西卜。自信从来不覆藏。见得一番亲切了。着衣吃饭只如常。
悼寿昌别源法兄(四)
平生惯用黑豆法。松源五世的骨孙。信脚蹈翻生死海。当阳指出铁昆仑。
有口不吞三世佛。十方刹土任遨游。死来随例成颠倒。舍利劳人满掬收。
心存圣解道还殊。药有神功病莫除。劫火从教烧海底。涅槃生死本如如。
川陆动逾千里远。弟兄十载不承颜。遗音昨到紫箨寺。骨石已葬丹霞山。
国清索天封竹作水笕
双㵎当阳轻借问。天封直下便相酬。同将百尺竿头意。万仞悬崖接上流。
答清凉实庵法兄六首(时在太白前板)
黄金世界清凉国。演说无边舌广长。太白峰前分半座。端如灵树待韶阳。
箨顶幽居百念灰。窗前明月几番来。昨朝僧向台山去。接得罗浮一信回。
吾知捉象与捉兔。一等须教用力全。日用现行明历历。从来无得亦无传。
根器未湛禁恶辣。明窗之下且安排。一声看狗狼忙走。门外紫湖空立牌。
大小云门奇特事。曾无一法可当情。问渠诸佛出身处。便道东山水上行。
不羡超宗并逸格。何劳广学与多知。空来佛国三千界。使得人间十二时。
悼紫岩绝学和尚
晚年归老千峰顶。警发来蒙念未休。闻道秋来迁化了。何人重举过窗牛。
染藏主天童持净
苕帚放来拈铁刬。净边功业秽边修。厕筹拨出光明藏。笑倒天童老隰州。
有甚卓卓与的的。老禅不觉舌头长。扫空教典五千卷。粪壤堆头自举扬。
示朗侍者
野鸭分明飞过去。马师蓦鼻拽教回。徒将铁杵敲冰骨。花在不萌枝上开。
行者福严归葬父母
父母非亲孰最亲。报恩须是负恩人。活埋黄土深三尺。碓觜花开劫外春。
悼前清凉松隐和尚(二)
八十五年能事毕。跏趺合掌示真归。阇维重使人惊讶。缭乱天华雪片飞。
直下西丘四世孙。倒骑铁马上昆仑。清凉山里万菩萨。无相光中添一尊。
輗侍者归省松冈和尚
刹海三千彰妙用。尘劳八万洞灵知。鸟窠吹起布毛处。普化打翻筋斗时。
送希圣彦长老住温州仙岩
此去仙姑岩畔寺。乌藤横按接禅流。安公破读楞严句。直得须弥笑点头。
宗纲
少室峰前抛铁网。振振尽是玉麒麟。一从五派分来后。赤手提持有几人。
次松岩恕中和尚山居杂言(四)
菩萨圆修与佛邻。退身三界拯孤贫。茫茫角力趋程者。顶罩烧钟一万斤。
云头按下守空知。坐对饭箩甘受饥。桂桌兰舟夸好手。未闻夺得锦标归。
一句了然超百亿。更疑何事待丁宁。怪来昔日矮师叔。蒲伏洞山床下听。
江海归来齿发疏。一庵移入深云住。猕猴成队摘酸梨。见人走上悬崖树。
香山汤禅师濯足亭
上牢添器费工程。巧处偏于拙处呈。濯足溪流显灵异。当时那辩浊中清。
石桥五百罗汉
五百声闻受记来。神通手面走风雷。石桥蹈断不蹈断。且向深云静打隈。
瑞岩惺惺石
怪石破陀让藓苔。老禅危坐不倾摧。长年报道惺惺着。那个出它机境来。
龙湫讵那尊者
讵那抱膝古崖阿。万斛观倾设利罗。我欲为渠施痛掌。奈渠不肯转头何。
题列祖传法正宗标目
金舂玉应楔出楔。焰续芳联心印心。真净界中无位次。阎浮世上有知音。
答传首座(二)
汾阳有语莫妄想。长庆连云也太差。踢倒饭床颠普化。筑来脚指老玄沙。
竭世枢机固可𠷣。穷诸玄辩亦徒为。碓坊卢老不识字。六代传衣还是伊。
招国清东席木庵和尚
皮肤脱尽唯真实。一片虚怀水镜开。正好清狂伴寒拾。隰州古佛望归来。
闻䳌有感。寄国清东席了空和尚
倒指从头数故人。音书处处隔风尘。杜䳌啼上三更月。一个空山老病身。
招前明庆莹中法弟
音容动别半千里。黄落已惊三十秋。细大法门无可说。钦山有语启岩头。
析旧作成四章。示淡维那
化米归来仍化炭。杀人剑也活人刀。谁知恩大难酬处。海未为深山未高。
堂司一职辄相烦。彻骨冰寒者一番。束破桶盆双眼碧。黑花猫子面门斑。
要明的的西来意。塞却咽喉须出气。无言童子念摩诃。释迦不受然灯记。
只在寻常日用间。须知觌面隔千山。句中有眼终难会。琴上无弦正好弹。
送僧持钵
觉皇三界独称尊。法化宣流在子孙。喜睹云堂容海众。高擎铁钵向檀门。
聩翁
娘生两耳聋来好。老去无闻万念如。每见傍人开笑口。仰天闲捻白髭须。
谢事太白。偶阅东石和尚语。其间有贺能仁仲南东堂退居偈。析成四章。示诸左右
占得溪房最上层。省来赤脚蹈冰棱。纵饶着我千金价。不卖平生百不能。
山中抛却一堂僧。总可它年继祖灯。万象森罗炽然说。何须劳我举乌藤。
小园移在阑干下。屋角天风鸣铁马。今无良遂来咨参。麻谷锄头对谁把。
自摘青藜杂饭蒸。饱餐毛孔有余馨。笑它昔日毗耶老。演出如来最上乘。
赠日者
寿夭荣枯底用推。定于哇地一声时。先生妙纵谈天舌。本命元辰合自知。
制衣沉氏求
引线行针无别法。量长较短在临时。工夫纯熟自省力。手段精奇人共知。
修鞋鲍氏求
破柴床下埋尘久。妙手重修在此时。初祖亲携返西竺。大阳转付续宗枝。
季昙
二千年后法末世。优钵罗华遍界春。饮光独得正法眼。谩尽灵山百万人。
闲居杂言同韵六首
瘦藤孤倚碧池头。照影空惊两𩯭秋。祖道流通满寰海。负舂卢老出新州。
有口何劳举话头。万松声撼四时秋。夜明廉外排班立。怪底当年老隰州。
敲出麒麟拄杖头。机如激电气横秋。唆佗临济参黄檗。彻底婆心是睦州。
翻身只在一毫头。凛若神山碧海秋。打失眼睛孚上座。角声吹彻古杨州。
牧牛善解掣绳头。祖父田园会有秋。不见沩山传寂子。宗乘大阐在袁州。
一室空山白尽头。祇园无处不凋秋。束腰岂易追药峤。行脚尤难学赵州。
悼玄一隐君
埋玉平原草树荒。隐君玄一未尝亡。清凉传与补陀传。千古名山有耿光。
图书四壁贯晴虹。方外犹明少室宗。那料藏舟移夜壑。丹霞无处访庞翁。
圆中
转辘辘地。如盘走珠。向外寻觅。天地悬殊。
一言
只个归源旨。分明不二谈。机先见真谛。何用口喃喃。
生上人礼补陀
大士岩间出见。劳生日用相逢。杨柳枝枝甘露。旃檀叶叶香风。
凝碧亭
群峰锁烟霭。方池漾涟漪。遥空结静色。一片清琉璃。
溪讴十首赠无著山主
小小一溪水。雄雄四面山。道人栖止处。茅屋两三间。
壁角破沙锅。洗来犹可用。拨雪挑荠牙。夜深营茗供。
溪居乐性情。谁云大孤绝。脱脚濯清流。开窗待明月。
四畔多山家。朴古忘彼我。共乐钟磬声。随时送山果。
洗衣一片石。阔可四五尺。崖根着脚牢。溪湍任舂激。
盐从山市赊。麦寄邻家磨。斫得生柴归。日头檐外过。
茗碗对炉香。同参引话长。西风上衡岳。夜雨宿潇湘。
溪云弄晚晴。飞起碧蜻蜓。西园看梨枣。何处唱歌声。
寒日已卓午。柴扉犹未开。饥乌如有约。成队下生台。
夜来寒气浓。天明雪没屋。化粮人未归。充饥有黄独。
为晓上座火
提起火。汝是超生越死晓事底人。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掷下火。
仁藏主火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一大藏教。诠注不及。仁则荣。不仁则辱。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
勤都管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生死到来。总用不着。动弦别曲。叶落知秋。摺折圣箭子。拨火觅浮沤。
寂都管火
逼慈明晚参。对白云发笑。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掷下火。火蛇钻汝髑髅。退后退后。
能都寺火
能所俱亡。生死路绝。杨岐金刚圈栗棘蓬。拈向一边。金将石试。玉将火试。
仁都寺火
杨岐辅慈明。石窗辅宏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顾众云。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
昌都寺火
透得金刚圈。吞得栗棘蓬。大昌吾道。死款活供。掷下火。南山烧炭北山红。
规都管火
打破生死关。摺折圣箭子。未为好手。要见真规复复。真须火里莲开。
琦典座火
如麟如凤。如琦如瑰。敌不得死生何益。明日吃甚菜。二年同一春。掷下火。红炉焰里好翻身。
尧首座火
不誉尧而非桀。不喜佛而增魔。不舍妄而求真。不贪生而畏死。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拨波求得火。烧却五须弥。
宗首座火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仰山梦升天宫第二座。说摩诃衍法。有甚交涉。掷下火。唤作火。则烧杀你。不唤作火。则冻杀你。
禅上座火
道无古今。禅非坐卧。死款活供。能有几个。太原孚上座。在杨州闻角声。髑髅前打失眼睛。也是认橘皮作火。
了堂和尚语录卷第三
卍续藏 第 71 册 No. 1417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