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洲
[南昌]农业考古,1997年第4期
87-91页
一、茶不发现于僧,但僧茶不分家
如果说《神农本草经》这段话是最早可信的依据,那么“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尝百草”的神农,便是茶叶最早发现的始祖了。而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则是以后的事。春秋孔子只“闻四方有圣者”(1),而未见其僧徒。虽然朱士行在《经录》里提到“秦王政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资佛经来。”但是这18名沙门却被秦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即逐国外”。并未在中国站住脚,更未有对中国茶叶发生嗜好的情事。那么佛教传人中国在何时?“应在武帝通西域后,至明帝时天竺人来华,朝廷遵之,遂视为异闻,而传播于后世。实则中国佛教史.当以安世高(安息人。后汉桓帝建和年间来华—笔者)、支娄逛徽(月支人。后汉灵帝时来华—笔者)来时为始也。(2)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饮茶习惯很快为佛教徒所接受,并且大受欢迎。这是因为和尚日夜坐禅,饮茶可以却睡;和尚以慈悲为怀,戒杀生,饮茶便成为唯一法宝。如是许多著名的茶僧也随之出现。如唐代的灵一、皎然,宋代的怡然。
佛教徒不仅用茶自饮、待客,供奉佛祖,而且举行茶会。如西藏喀温巴穆大喇嘛庙,四方云游僧和巡礼和尚常常到这里聚会,同时举行盛大的茶会。巡行和尚笃诚信佛,用茶款待全体喇嘛。全庙有4000名喇嘛,每人饮2杯,便需8千杯,当时费银50两。
二三月间,西藏喇嘛举行三星期盛大的祈祷会、在此期间还有大型的茶会。数千名喇嘛披着庄严的法衣排列成行,静坐在殿内的蒲团上。年轻的喇嘛,端出热气腾腾的茶釜,施主拜伏在地,将茶汤分给众僧。与此同时,施主大唱《赞美歌》。富裕的巡礼和尚,将点心或牛酩等物加进茶中。(3)苏纽某国王曾连续八日举行大飨宴。这种大飨宴也喝点心牛酪的茶汤。会后,信士们游山穷人携带茶锅、茶碗,在山腰上烧水喝茶,享乐一天。(4)
中国佛教传到日本等国,也是与传播茶叶同步。外国的留学僧回国时,往往带去传播的是佛道与茶籽、茶叶。日本史书载“茶与佛不分”。最早在奈良时代,圣武天平元年(公元729年,即唐玄宗开元17年)。日本天皇召集100名僧人讲《大般若经)4天,第二天赐茶给僧人。植武天皇建历24年(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传教大师最澄来中国留学,带回茶籽试种于江州坂本;并带回厅装茶叶一箱送空海弘法大师二空海奉与嵯峨天皇。
著日本第一本茶经—(吃茶养生记)的荣西禅师,两次来中国,带回的茶籽在博多的圣福寺等佛院。
兴安岭以东的朝鲜,因佛教未占优势所以饮茶不盛行。
由此可见,茶虽不为僧人发现,然而茶与僧自古就结成不解之缘,而且是同步的,有僧必有茶。
二、自古佛寺多名茶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多居名山建寺。如是,方丈要百僧开辟山地,种植茶树,随着饮茶日益增多,僧人对茶叶的采制便加强研究,不断改进。于是历代都出现寺院出名茶的特殊现象。其中许多贡茶也产自寺院。如陆羽生长在僧寺,与吴兴释皎然为友,后陆羽居浙江吴兴若溪,著《茶经)三卷、《茶纪》一卷和《顾褚山记》二卷(后二书已佚)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无挣居士与五台山演镇、终南山明亮同试天池茶时。就研究茶叶品质与茶园的关系,以促进茶叶质量的提高。因此名茶产自山寺的多。如著名的顾诸山的贡茶紫笋,首先是产自吉祥寺。曾为清朝乾隆弘历所钟爱而每年进贡18斤的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如湖北远安县的鹿苑茶,色黄如鱼子泡,白毫显露,条索如环子脚.清香醇和,回味甘凉,便是产于鹿苑寺。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以贡茶大龙团换取垂云茶的糠芽、雀舌,便是浙江杭州宝严院垂云寺香积厨的妙供。这垂云茶竟惹起东坡的诗兴大发,赞美“棣芽分雀舌”,是“妙供来香积”
日月流逝,盛衰衍变。佛寺古代出产名茶而今不见有的: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雁岩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西山白云寺、建安北苑凤凰山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褚吉样寺、四川应灵县金山寺、绍兴云门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丰县普利寺(洞山寺);等等。
佛寺到今还在生产的名茶有:黄山松合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徽州松萝庵的松萝,武夷天心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招贤寺的云雾;等等。
日本栽培名茶的始祖也是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就是明惠上人。他住在山城国葛野郡拇厚高山寺,将朋友赠的茶籽五粒精心栽培,每年移植,逐步育成茶园。并授蒸焙制法。后移植宇治,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遂培制出一种名茶。日本人尊明惠上人为茶的始祖。当时,茶叶为佛教徒的固有物,寺外几乎无饮茶者,经明惠上人的传播寺外的人们才普及饮茶、种茶。
名茶、贡茶多出于高山佛寺,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地理环境来考察,佛寺多建在高山,气候湿润,云雾缭绕,土质肥沃,适合茶叶的繁殖,为生产名茶提供了生态环境。
2、从僧人主体和信仰的需要来说,则有这些方面:
(1)戒律坐禅的偏要。佛教戒杀生、戒淫。而饮茶能抑制情感的冲动。坐禅不睡,不吃晚餐,更需要饮茶。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兴禅教,学禅时不睡,也不吃晚餐,只许饮茶。禅僧们各自备茶叶,到处煎饮。(5)
(2)认为饮茶能健康长寿。如西晋末教煌僧徒丹道开,每日服形如小石子的成药丸子伴茶饮一二升,不畏寒署。他所在的山上寺院郁垦荒植茶,以备时常饮用。(6)
东晋名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序文中写道:“跳足清淡,夜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可择甘脂,使唤童仆,要水要茶。”也正由于他常饮茶水而健康长寿。
唐代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有一位僧人,年达130岁,他一向不吃药,只嗜好饮茶。他到哪里只要茶喝,喝过一百碗还不厌恶。(7)
(3)结缘的工具。日本弘安年间,睿尊山城宇治桥东的桥寺再兴起的时期,在寺中设茶室,施茶给往来人等饮用,以结佛缘。
(4)茶助诗兴。凡名僧多善吟诗,常与文人来往。饮茶既可待客,又可有助诗兴,故历代不少著名文士与名僧往来,吟诗品茶,成为文坛盛事。历代著名文士题寺院茶诗的不少:如李白答族僧中孚赠玉泉寺仙人掌茶诗、杜牧题禅院茶诗、郑谷题兴善寺茶诗、皇甫冉送陆羽采茶栖霞寺茶诗、苏轼在广东惠阳题白鹤峰嘉佑寺茶诗,等等。写茶诗最多的莫过于陆游。他平生写诗一万首,做茶官10年,写出的茶诗达300多首。苏轼、白居易写的茶诗也有数十首之多。而名僧与名士饮茶而吟诗的也不乏其人。如唐朝名僧灵一驻锡余杭宣丰寺时,常与亢居士饮茶吟诗。一天,他与亢居士到山上,取泉水煎茶,边饮茶边欣赏山水。茶助诗兴,写下有名的(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日: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唐朝诗僧皎然,乃南朝宋谢灵运第10世孙。他与茶神陆羽结成忘年交,茶诗写得不少。有一年,他们在一处僧院共度“泛菊会”佳节,本来应该饮菊花酒。这种菊花酒是用瓮盛酒,以绢袋装晒干的白菊花二两悬于酒面一指高,密封瓮口,经宿取去菊花绢袋,而酒留有菊香。可是他们追求清心节欲,不饮刺激欲望的菊花酒,而饮用黄白金钱菊茶。
茶助诗兴,皎然即兴作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道出了茶、僧、诗一体的底蕴。诗曰: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能助茶香?
三、“茶禅一体”的底蕴
唐朝大兴禅教,禅宗重坐禅,叹思不眠;又断食,断食要斋戒,通夜举行祈祷仪式,如不饮茶,不能坚持下来,于是提倡饮茶,再者为了健身长寿,因而茶水成为一种特殊的饮料。
上面讲的“茶佛不分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从生理的需要和戒律、祈祷的要求等角度进行观照的。是低层次的;如果要探讨“茶禅一体”的意蕴,必须从茶禅的哲学思想去考察。下面,试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初探“茶禅一体”的底蕴。
全体佛教,自一面观之皆为禅宗。就教义来说,始自小乘之上谛十二因缘观,终迄天台之一心三观,华严之法界观,莫不信禅。只有对禅的内容,解释互有差异。禅之形式,修行的方法,也为佛教所通用。所以有人持“佛即禅”说是有道理的。本文所讲的“茶禅一体”的禅,也包含有不属禅宗的佛教徒。
茶与禅看来是两码事,可是僧人解渴、参禅、祈祷、茶会要茶,于是种茶、焙制茶叶,这样使僧与茶发生了关系。茶道与坐禅的心境是一样的:茶道,讲究井然有序地喝茶,追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禅的修行,常以“法令无亲,三思为戒”,也是追求清寂。茶道和禅心,个中之情趣虽不一样,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僧者常说饮茶有三德;一、坐禅时,通夜不眠;二、饱腹时,可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物,可抑制性欲。因而日本高僧、名茶始祖明惠上人提倡茶十德。这十德包括了茶道与禅心。即: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三、恶魔降伏;四、睡眠白除;五、五脏调和;六、无病无灾;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九、烦恼消灭;十、临终不乱。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在遗训里特别标榜“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这一宗旨。
唐代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住持从稳禅师。时人称他为赵州禅。他不仅仅认为吃茶健康长寿,〔他活到120多岁)更追求喝茶与禅心的契合。曾经流传“赵州禅吃茶去”的传说,可以说明从稳禅师把茶赋予禅意。
一天,某和尚去拜访赵州禅,赵州禅问道:“以前你来过这里没有?”和尚回答:“来过这里。”赵州禅说:“吃茶去(请喝茶)!”又有一个和尚来,赵州禅间道:“以前你来过这里没有?”那个和尚回答:“我没有来过!”赵州禅说:“吃茶去!”
寺院的院主听了.对赵州禅这样的回答颇不以为然,便问赵州禅:“你对两个情况不同的人都答以相同的一句‘吃茶去’,究竟是什么道理?”赵州禅叫了一声:“院主!”院主答道:“是!”赵州禅紧接着说道:“吃茶去!”
赵州禅为什么对条件不同的三个人,都用同样的“吃茶去”来回答。这个“吃茶去”就是茶道与禅心的默契。
“吃茶去”在表面上的意思是“请喝茶”,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对于禅者来说,却是从稳禅师发现的禅意。
赵州禅的回答,关键在于“这里”。他所指的“这里”,不是有坐标轴的地方,而是指位置不定的“这里”。和尚来过“这里”或未来过,彼此认识或不认识,都不是重要的事,只要彼此在“这里”能真心地一起“吃茶”,就是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了。这与日本愚堂国师( 1616年段)所说的揭语“佛法原来无多字,吃茶吃饭又着衣”是相同的。
中国“茶禅一体”的文化思潮、哲学观念,随着佛教的外传而传人日本等国。
如中国的大灯国师、高僧圆悟克勤、元代高僧古林清茂,在宋元时代曾将中国“茶禅一体”的哲学观念传到了日本。古林清茂东渡日本到68岁圆寂为止,历访了京都镰仓等地,传播了临济宗的禅道和王羲之等人的书道以及抹茶之法。
赵州禅“吃茶法”这个主题,也传到日本,受到日本的重视。
创“茶禅一体”的草庵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是京都紫野大法寺一休和尚的门徒。他喝茶的起因是因参禅经常打磕睡而不安,于是向医生求救,医生劝他喝茶,于是他便喝起茶来。后来他觉得喝茶要有一定的规矩,于是逐渐立下吃茶的规矩.而创立了茶道。但是他的茶道的宗旨仍是继承荣西“喝茶养生”的观点。他之所以完成含有禅心的茶道,是由于他师父一休的启迪接受中国赵州禅“吃茶去”的主题。
当珠光创立茶道时,一休禅师问他:“要以怎样的心境来喝茶?”珠光回答:“可以模仿把茶传到日本的荣西禅师所说的‘为健康而喝茶’。”
这时,一休想以赵州禅“吃茶去”的主题去启发他,间道:“某和尚问中国赵州禅佛法的大意时,赵州禅答道吃茶去’,你对这种回答有什么见解?”
珠光默然。
一休叫侍立在一旁的另一个和尚端杯茶来,珠光刚把茶杯端在手上时,一休大叫一声,一掌将珠光手中的茶杯劈倒。珠光一动也不动,只对一休行了个礼,就站起来辞行。刚走到门口,一休突然叫道:“珠光!”
珠光回过头来答了一声:“是!”
一休说:“现在我们不谈喝茶的心得,只喝茶怎么样?”
珠光平静地答道:“柳绿花红。”
一休听了,就原谅了他。
为什么珠光答了一句“柳绿花红”,一休就原谅了他?原来这四个字出自中国宋朝大诗人、信佛的东坡居士的诗句:“柳绿花红真面目”。这“柳绿花红”是说所有的柳、花都是“露堂堂”地呈现在外,不是蓄意显示自己,只听自然界的安排。人对日常琐事。能以感谢的心情来感觉它的存在,必须经过一番修炼的功夫,才能达到那种境界。如今门徒珠光说出来,正充分体会了“不妄语戒”的禅意,所以一休原谅了他。
从此,珠光果然改变了喝茶的心境,而完成了含有禅心的茶道—将巧世纪日本建银阁寺、创立以抹茶作功夫茶的“茶禅一体”足利义政的书院式的茶道,而创“谨敬清寂”的草庵茶道。
珠光提出茶道之心是“谨敬清寂”,法名宗易的千利休将“谨”字改为“和”字,使茶道的禅意更推向一个深的层次。
他认为“和”不仅仅是和蔼可亲,而是把各人的个性予以调和,把不同的特性加以活用,变成不属任何人第三种风格。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融合。佛教社团的原语是僧伽,就是“和合”的意思。僧人称和尚,也是取和合为高尚之品性的意义。有敬才有和。
和合之后则心能一致。一致的心境,就是“寂”的境界。所以千利休创立的草庵和美茶非常讲究“和敬清寂”的意境与禅心。凡参加茶会的人,在清水钵前,用水漱口净手,再踏进一条称之为“闹市中的山居”的清静、洁身之路。这条路有森森的树木,有婆要的树影,有竹编的影壁。经过重重的遮拦,才由外庭进入内庭。这时一切烦恼消失了,心境十分净化。然后进人茶室。
在茶室,先欣赏壁完中的字画再领略火相的美妙。主人取出炭头,放好茶釜、烧炭。将蒙在燃炭上的白灰拂掉,让红彤彤的火炭集中,再将黑炭围在周围,这样嫩起旺盛的炭火构成美妙的火相。
如果说踏进茶室体现“和敬清”的禅意,那么观火相则体现一个“寂”字。已燃起猛烈火焰的木炭,用灰蒙盖,仍留有余温。这种状态就叫做“寂”。这种余火,尚可暖和溺水的人,使之苏醒;可烘暖心已冷却的人,使之慈悲。把人们的烦恼和智慧的“和敬清寂”相融和,这是茶道之心,也是禅心。
“茶禅一体”表现在茶、禅的诸多方面。
经行,这是“茶禅一体”的另一种表现。僧人坐禅磕睡来了,或者饭后感觉疲劳,便在一定的地方走走,或者在室内绕着圈子踱踱步,以调剂身心,这叫做经行。“若一杯(壶)茶让众人轮流喝”,这也是具有“说不尽的禅意”的“经行”。(8)
日本千利休在摒港举行的“丰收之秋”的茶会,就体现了“经行”的主题。
他邀请的客人有领主、农夫、渔人等人。按照规定的时间,第一个来的是渔夫,接着是农夫,再来的是两位豪门公子。四人先欣赏壁完里的插花、挂轴字画。回到座位半小时后,堺港领主才气喘吁吁地登堂,屈坐末位。主人先向主客渔夫致寒喧词,并欢迎全体客人点茶。于是主人捧和美茶先给渔夫、农夫,到领主殿下时只余茶底了。殿下从怀中取纸抹茶碗,摆在膝前,深施一礼,再将碗奉还主人。
在这里没有富贫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有的是“平常心是道”的“心心相通”。茶道的真谛,禅的根本,并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境界。
“茶禅一体”的意境并不只是在饮茶的僧禅上体现出来;凡夫俗子的饮茶、采茶,也能表现茶道与佛心的契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日本出动特殊潜水艇攻击雪梨湾,当时情势紧急,生死枚关,可是日本潜水艇中有一个人偷偷地煎茶给大家喝,同时还拿出他母亲给他的酸梅分给大家吃。此时此情,使人想起佛教的“别思量”。由于他有了“别思量”的佛心,把全部的精神、思想都贯注于喝茶中,所以,纵使他处在危急关头,也觉得坦然。这时,狭窄的艇也成了宽敞的“茶室”了。
采茶人专心一意地采摘,好象悠闲自在,实际上他〔她)们是很辛苦的。此时他〔她)们的心情是“摘茶更莫别思量”,与佛教所说的“处处分明是道场”是相同的。因而从某种愈义来说,也是“茶禅一体”。
佛教徒从却睡、健身、长寿嗜茶,到祈祷的供奉,举行茶会、创立茶道,是“茶禅一体”从萌生,到逐步完善,不断升华的轨迹。“茶禅一体”这种文化思想与哲学观念与同种茶、吃茶一样是在中国诞生的,并与佛、茶的东传而同步传到日本等国,对诸国的茶道起了促进、深化的作用。这是中国引以自豪的。可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严峻的现实,曾是发现茶树的中国,如今面对国际饮料如咖啡、可可、可口可乐的挑战,销售疲软。曾经创建而外传如赵州禅“吃茶去”的“茶禅一体”的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的中国,如今对这种哲学思想的研究少有人间津.而茶道也未继承、完善而发展.升华,却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消失。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和有志之士的反思、重视与振作。
注释:
(1)《列子》。
(2)蒋维乔:《中国佛教史》,民国版,第9页。
(3)查理·鲍乐:《西藏人民》。
(4)《西藏旧传》。
(5)封演:《封氏闻见记》。
(6)《晋书·单道开传》。
(7)《旧唐书·宣宗纪》。
(8)日本竹田默雷禅师语。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