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杂谈 养生误区 食疗养生 瑜伽 有氧运动 太极拳 其他运动

详解中医养生之太极拳

太极拳 | 作者: [投稿]

  练习太极拳,核心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所谓心,按现代语言可称作意。气是指内气、元气。意思是练太极拳应当在心意上下功夫,要用意引导形体,先在其心,后在其身。太极拳的套路、推手、散手以及器械演练,皆是心意引导所致,是心意的外在表现形式,心有所想。体有所做。抓住要在心意上下功夫这个核心,练太极拳才能做到身心兼修。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

  必以松柔为基础,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要知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全身各个关节要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唯此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网9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

  按以上要求练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梢产生麻胀的内气充盈之感,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亦是内力增加的体现。持之以恒,最终可练出圆满内劲。即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随着习拳者年龄的增长,此中养生保健之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有不动,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各部关节(颈、脊、尾、肩、肘、腕、胯、膝、踝)松开(干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项、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练拳,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要注意命门穴要有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命门者,生命之门户。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在,为太极之枢纽。故《十三势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地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产生纯真中和之内气。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同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身中正,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成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