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

因果启示 | 作者:杨淑芬 [投稿]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生活的这种规范,从小父母就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我们也晓得,施与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为什么?当你在施舍当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结交了很多善缘。如果将来你有困难,这些朋友肯定也会帮助你,也会回馈于你。所以此地也讲到,当我们心胸能开阔的时候,我们给与的更多,我们所获得的相对也会更多。我们再看下一段: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一段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尤其大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感受到,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将加人’,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于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

  ‘己不欲’,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将加人,先问己”,平常我们都忽略了。为什么忽略了?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就讲,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人都会忽略,我讲完就算了,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再看下一段: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里就讲到我们人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的祥和。为什么?他感激所有的人对他好,他也感激世间种种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的。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头,不要活在愤愤不平、经常抱怨,不能活在这样痛苦的世界里头。

  所以,这里提到‘恩欲报’。简单的讲,就是谁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有感恩图报之心,一定要报答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们想一想,现代的社会,几乎是忘恩负义的社会,几乎可以说是这样的。当然好人还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确是太少了。我们想一想,这一生当中,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体,谁给予我们的?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从小这样辛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就没有今天。再想一想,我们能有这么良好的生活条件,每天快快乐乐到学校去读书,谁给予我们的?就是师长。你能明理,谁教导我们的?也是老师。这些学校谁盖的?就是国家。我们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谁的功劳?就是很多人集体起来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在佛法里头讲人有四种恩德,我们必须报答,而且这个恩德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大。第一个,就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师长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个是国家之恩,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另外一个就是众生恩,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他们努力才有的结果。

  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从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来报答,怎么报答?你能尽心尽力奉养你的父母。你能尽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华把你的才艺贡献给国家社会,也是报国家之恩,报众生之恩,报老师之恩。为什么?老师辛苦的传授我们的智慧,传授我们的知识,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

  ‘怨欲忘’,这里就讲到当你有不平衡,当你受到委屈,当你心中有仇怨,这个时候应该要赶快把它忘记。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看到蓝蓝的天空,没有丝毫的云彩,我们会觉得非常的空旷,内心也会觉得非常的开朗开阔。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终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何不把这种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们应该要早早的把它除掉。这些怨恨就好像浓厚的乌云一样,我们看到天空没有蓝蓝色彩,天空乌云满布,我们看了也是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懂得调适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时候,不要把怨恨愈积愈多,就好像存在银行一样,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头愈结愈大,这是很不好的,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应该早早的把它忘记。我们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内心里头的障碍,内心里头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样,每天要把这些脏的东西统统把它丢光,我们的身心才会安适,才会舒服。

  ‘报怨短,报恩长’。所以这里就提到,我们仰慕父母,孝顺父母,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源远流长的。不能说我现在想到孝,我才来孝;我没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报恩。所以“报怨短”,要记得有不舒服的时候,要赶紧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们的,我们终生不要忘记,这样才对。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这么快乐的环境,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末学曾经看过有一个先天就双目没有眼珠的人,当时我在用餐,点餐的时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当时看他在吃面的景况,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饭。为什么?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人。我看到他吃这一碗面,虽然有稍微凉一点,但是他两只手这样摸,沿着这个桌子慢慢的、慢慢的摸,然后筷子拿起来慢慢的端起来,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这种情形,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为什么?我感到人间有这么悲惨的人,有这么可怜的人。我们想一想,今天我们这么幸福,这么快乐,我们更应该感恩图报。对于我们好的人,我们不可以忘记,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能有报怨,不能有怀恨。你看这样的人,他都有勇气,他都活得这么好。我们常人,我们一般正常之人,更应该不要愧对父母,不要愧对国家,不要愧对师长,应该要好好努力才是。看完了二十九条,我们再看第三十条: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里就讲到当你是一个主管,当你领导很多人的时候,做为主管,做为领导人,你应该如何来善待你的部属?我们晓得要以德才能服众。从最简单的做一个主管、领导人物,应该如何?这里就讲‘身贵端’。你的身体,从你的行为举止,你就要端正。这个“婢仆”,古时候都有丫嬛,我们说婢女;仆人有长工。这些长工、丫环我们就统称为婢仆。可是现在我们不用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称为部属,或者家里头的佣人。

  如何对待他们?“身贵端”,首先做为一个领导人,做为主人的你,你的身体,你的言语,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会向你学习,你不端正,底下的人当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家也好,这个主人、带头的,首先都要记得自己威仪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轻浮、很轻率,你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底下的人也没有办法树立好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态度。所以在此地,怎样做一个主管?怎样做一个领导人?这里教我们,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虽贵端,慈而宽’。这里就讲到,虽然你很端正,很严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体恤下属之人。所以在《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对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礼貌,你要以礼来尊敬他。你能体恤他,你能关怀他,你能以礼相待,他就肯定会效忠于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因为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切,肯定他就会很卖力的为你工作,他就会忠于他的职守来为你效劳。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严厉,一点都不慈悲,犯一点小过,你就要很严格的处罚,这样底下的员工不服,将来都有可能给你捅很大的纰漏跟差错,这就得不偿失。

  所以古人这样教诫我们,苛刻之人是最无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老板如果没有福报,这个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宽”,这个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宽恕之心来对待下人。我们想想看,他今天会做这样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有不足的时候;有不足的时候,我们衡量他们智慧能力都略差一点,我们能同情他在这一方面有一点差,反应或者慢一点,做为主管的我们能洞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不可以很严格很严厉,犯了一点小错,就很严格的处罚,这个都是很不对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做为主管的,你要做一个轻松的主管,要做一个有福的主管,要记得对底下要以礼,要经常关心他们,体恤他们,肯定你的福报会源源不断。接下来讲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宽恕,不是用这样仁慈来对待你的属下;你用势力来服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