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庐山慧远传

净宗法脉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淘汰沙门 庐山独免

  东晋佛教虽盛,仍不免良莠参杂,一般人对佛门逐渐失去往日的崇敬。元兴元年(西元四○二),太尉桓玄掌握大权,针对上述现象,首先筛选僧尼,计画管制僧团。然而,桓玄却特别交代,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足见慧远德风远播,备受朝野敬重。

  远自晋成帝时,即曾为沙门是否应礼敬王者而有过激烈的辩论,及至桓玄,又欲重新提出整顿,因此上表以沙门应礼敬王者,然为表尊重,仍先致书慧远。慧远回以《答桓太尉书》,申明僧众对国家社会无形的贡献:「夫称沙门者何耶?谓能发矇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其后,桓玄于江东自立为王,慧远又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将出家人乃方外之属,不宜礼敬王者的观点,深入列点分析。此后,出家人与朝廷之间的关係得到明确的界定,僧众在寺院中的清修也获得保障,慧远著实居功厥伟。

延请高僧 翻译经典

  儘管慧远迹不入俗,不屈于官场的威赫,然而对于西域高僧大德的来到,却礼遇有加。太元十六年(西元三九一),罽宾僧伽提婆来到浔阳,慧远请他重译《阿毘昙心论》与《三法度论》;义熙年间,觉贤自北方来,慧远也延请他译《达摩多罗禅经》;元兴三年,弗若多罗到了长安,仅译出《十诵律》全文的三分之二,便倏忽辞世。后来昙摩流支律师来到姚秦,慧远赶紧命弟子昙邕修书礼请,将另外三分之一译出,使得《十诵律》得以在江南流传。除此以外,慧远亦感于律典及禅法的不足,遣弟子法净、法领于太元十七年远赴印度求取经典。

  东晋隆安五年(西元四○一),慧远闻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心中喜不自胜,特致书表达仰慕之意。当时佛教界以老庄思想附说佛学,尤其般若空学的格义风气大盛,往往违背佛理而不觉,各家所诠释的佛法更是千差万别,慧远心中早已对此耿耿难抒,因此,专擅大乘的鸠摩罗什一入关,慧远便迫不及待向他请教般若奥义。

  两位大师虽然一直未曾谋面,但经由书信往来,却促进南、北佛教的交流。慧远对新传入的大乘教义提出许多问题,鸠摩罗什则详尽回覆,二人往来的书信集录成《大乘大义章》。罗什译出《大智度论》时,秦主姚兴特别送请慧远作序,慧远因见《大智度论》文字繁複,初学者不易阅读,于是抄录要论二十卷。而慧远的般若学研究,以文字记录成《法性论》,在当时般若经典缺乏的时期,是一部探讨空性的钜著,鸠摩罗什阅后,讚歎其论契合义理。

  由于慧远鼓励僧众向鸠摩罗什学习,以致打开参学的风气。《高僧传》云:「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远之力也。」

金石戒行 一代完人

  晚年时,慧远对于儒、释、道三教次第又有不同体会,以为老庄顿悟名教只是应变的虚谈,沉冥的志趣应以佛理为先。慧远以佛理为「宗」的思想体系,至此圆融。

  慧远从来不因深居庐山而弃尘世于不顾,也未因弘法及译经事业而荒废修行,终生以念佛为务,持律严谨。义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八月初,慧远患疾,病况渐趋沉痾,徒众为他准备药用的豉酒,慧远以持戒为重,坚持不用。徒众又准备米汁、蜜水等,慧远都拒绝饮用。大众著急,跪在床前苦劝,慧远虚弱地要求徒众翻查律典,以确定是否可以饮用,然查阅未毕,慧远已溘然辞世,世寿八十三岁。慧远视戒律重于生命的精神,照耀后世的僧团。

  慧远遗诫云:「死后露骸松林下,视同土木。」门徒将其灵塔筑于西山,由当代文豪谢灵运撰写碑文。唐宣宗时敕諡「辨觉大师」,南唐昇元年间諡「正觉大师」,宋太宗再諡「圆悟大师」,南宋孝宗加諡为「等遍正觉圆悟大师」。

  慧远一生极力推动译经事业,并派遣徒众至印度西域各国寻求佛经,六十卷的《华严经》便是在于阗求得,此为当时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华严经》,由于此经的译出,而开展中国思想的意境,并成立了「华严宗」一派。

  摘自:星云大师《佛教丛书·弟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