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书籍选读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极乐之光 佛学基础 佛法概要 佛教基本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 佛教丛书·教理 皈依修学手册 消除烦恼的方法 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

律宗初探

第三节 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三皈五戒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对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积累善根,趋向佛道。然后更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础。

  (一)三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我们如能发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灭罪障、增福慧。更有一体三宝和住持三宝的道理,这都是信佛教徒应该皈依的。

  (二)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实正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基础。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以菩萨六度万行、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产生出来的。“优婆塞”翻为“近事男”。“优婆夷”翻为“近事女”。意思是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善男子、善女人。能亲近承事三宝就会广修众善,植种福田,行时时之方便,积种种之阴功。

  在印度男众佛教徒,称为“邬婆斯迦”。五戒按律称为“学处”,是信佛教徒所应学之处,又称为“学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由此便升大智慧殿。五戒又称为“路”。就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运转而成。又称为学本。就是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为“五大施”,就是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这就是三皈五戒的名德行相的道理。

  (三)杀盗淫妄的微细分别

  对于五戒杀、盗、淫、妄、酒要进一步来分析一下。一是杀戒。杀生有二种不同区分。一是故意要杀害众生。二是无意之中发生误杀众生,不论是故杀或误杀,同样都是叫做杀生。对持戒教徒说来,都犯了杀戒。在国家尊严的法律,杀人放火同样是犯罪行为,定要治罪,受到刑罚。二是盗戒。不与而取之叫做盗,佛教信徒对于他人钱财东西,金银宝贝不论多少大小,都不可偷盗。他人不给你,绝对不要暗暗偷取盗窃。可是盗戒,有八种差别,相当复杂。(1)、公然劫取;(2)、秘密窃取;(3)、诈术骗取;(4)、势力强取;(5)、诉讼巧取;(6)、恫吓胁取;(7)、受寄不还;(8)、应税不纳。上面八种就是属于偷盗的范围。三是淫戒,在家居士受持的称为邪淫戒。男女接触,相亲相爱,拥抱交媾,津血混杂,称为淫,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叫做邪淫。以在家教友,男婚女嫁,传宗接代,天伦所许。合法夫妻天伦以外,夫爱他妻,妻爱他夫,贪恋淫欲,称为邪淫。但是邪淫方面,亦有三种复杂情况。按季性一居士在《四十二章新疏》提到:“邪淫有二大种,一为非偶间之邪淫。有三:(1)、他夫他妻。(2)、未婚嫁之童男童女。(3)、娼妓等。二为配偶间之邪淫。有四:(1)、非时而淫,如寒暑白昼,以及经期、孕期、疾病中等。(2)、非处而淫,如室以外之所有诸地。(3)、非道而淫,如生殖器之外其他内体局部。(4)、非量而淫,如不问老幼强弱,为过量之房事。”上面所说称为邪淫,这是在家信徒所受持的不邪淫戒。四是妄语戒。就是虚妄不实的说话,叫做妄语,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种不同的性质。(1)、妄语就是任意随便虚妄不老实的讲话,如看见说没有看见,是说成非,非反而说为是。颠倒黑白,混乱是非。另外一种妄语,就是在修道人所修所证的道果上胡说八道。未得罗汉果位,妄说我已得了罗汉道果。未证得无学圣人道果,瞎说我已得证了圣人果位。谣言惑众,欺骗众生,妄图供养,成大妄语深重罪恶,现在世界上竟然就有些人,自说我有神通,我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许多不实虚妄狂语等就是一例。(2)、绮语,绮就是绸缎绮罗,花纹织得非常花妙,十分好看。这个人说起来好象十分动听,内心又是另一回事,实是“口头甜如蜜,心里利如刀”。花言巧语,暗箭伤人。(3)、恶口,就是以粗恶之言,污蔑谩骂伤人父母,咒诅害人等。(4)、两舌,就是搬弄是非,挑拨造谣,向张说李什么,对李说张什么,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使彼此不和,破坏团结。真是罪大恶极,害人不浅。上面所讲叫做妄语戒。这是口的四恶,为佛弟子一定要把妄语戒严格受持,不可毁犯。

  杀、盗、淫、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五是酒戒。酒就是平常人们所饮的各种名酒,但是酒是米糟制酿成功的,称为遮恶,修道的人因为吃了酒或饮太多,发生酒醉,头晕脑胀,心神糊涂,就会做出种种不合理事情,讲出许多胡言乱语,发生种种罪恶行动,甚至如上面所讲,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因吃酒而发生事故、车祸等等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乃至丧生失命。修心持戒的佛弟子要下定决心,坚持不饮酒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请三思之,这就是五戒的戒条和他的细则。

  (四)最初的皈戒弟子

  我佛始证无上菩提佛道后游方化导到了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名为耶输伽父、善根成熟,佛陀为他传授三皈五戒清净妙法,是为优婆塞戒的第一信徒。另有一说迦尸罗城,有一位俱犁长者,来到佛所,佛为传授三皈五戒为第一个优婆塞弟子。又一次有一位俱迦梨长者,请佛和六位弟子午斋供养,耶舍的母亲亦参加吃饭,因缘成就能见到佛,佛为传授三皈五戒为第一个优婆夷弟子。更有一说,如来成道以后,经过七天,在罗闍耶恒河树下当时过路的有二商人。一名提谓、二名婆利迦,他俩发心供佛面蜜,佛就给他们传授皈戒。这二人正是最早的优婆塞弟子。

  我们佛教信徒为什么对于杀生、偷盗、邪淫(出家为淫戒)妄语、饮酒、这五种戒都不要去做,都要严格受持。清净勿犯。主要原因这五条罪恶,修行人如果不加制止,不加断除,任意去做,愈陷愈深,那么一定依因感果,堕落三途受无量苦,一生又一生,一劫又一劫的难有超生离苦之路。古人云:“当思地狱苦,早发菩提心”。受持清净戒法,精进勿犯。

  我们对于五戒,如果完全受持,则人相具足,满足十善,则天道福果,恒常随从。若是违反那就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处,万苦交加,痛苦之极。如果我们由于种种缘因,现在只能受持一戒或二戒,当然可以保持人身不失,要知道众生的寿夭高卑,都是由受戒多少而定。若受一戒为一分戒,称为一分优婆塞。或受持二戒,为少分戒,受持三戒为半分戒。受持四戒为多分戒。受持五戒为满分优婆塞或优婆夷。

  佛陀制戒第一条就是不可杀生害命,它的意义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想一想,佛教经忏之中,有一本称为《慈悲三昧水忏》,它为什么叫做三昧水忏呢?三昧是佛教的一个主要修行功夫,举例说:在因地念佛用功时刻,提起自性本具智慧,来回光返照,一心念佛,今天念、明天念乃至时时刻刻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叫做念佛三昧。水忏的水,指三昧水,忏就是忏悔。例如启请大德法师结坛,依忏仪如法修持,一心礼忏。悔过多生多世以来的业障、罪障、报障、仗佛力慈悲摄受,佛日慈光普照,以达到消除三障,释结解冤的目的。

第四节 三昧水忏的威力

  下面是水忏故事的由来,请各位好好听一听、想一想,即是悟达国师身患“恶疮”亦即“人面疮”的故事,也是一篇饶有趣味的历史教材。在唐朝懿宗皇帝时期他拜了一位国师,叫做悟达又名知尘。这位悟达大师他在早年当小和尚时,在京都庙宇里和一个老比丘同居一处,老比丘名叫迦诺迦尊者,后来尊者患了一种迦摩罗疾的恶病、非常肮脏,大家看到这种恶病都害怕,没有人敢来照应或接近。可是独有同参小和尚悟达,记得佛陀说过百福田中,侍病第一的教导,因而启发大悲心,朝夕不离左右,亲侍汤药,精进不懈,毫无倦色。迦诺迦病愈之后深为悟师殷勤侍候,慈心照拂的恩情所感动,在两人分别的时候,尊者依依不舍对悟达大师嘱咐说:“汝今后弘化利生之日,如果遇有困难痛苦之事,需要我帮助时,可以到四川(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悟师说:“九陇山高广深邃,恐找寻不易”。尊者说“我住之处门前有二棵古松,是个明显标志”。言毕二师各自东西,分道扬镳而去。悟师就行脚到安国寺卓锡安居,即时大弘法化,普度众生。由于师之德高望重,所以声名昭著,因此感动了懿宗皇帝亲临法席,面命耳提,深蒙法雨,沾润心田。为表示隆重圣恩,就赐赠沉香精雕法座而拜为国师。当时悟达国师一升宝座。光荣至极,无过于此。再受陛下及满朝文武大臣礼拜,遂心生大欢喜。由于国师一动喜心,七情顿现,便入尘劳,与俗夫无异,因此为多生以来宿世冤业债主,得以报复之机。国师膝盖上马上生出一个“人面”怪疮来,上面竟长了眉毛、眼睛和口齿,清楚可见。奇怪的是每天要喂它饮食,且每餐都开口吞啖,和一般人没有两样。有时人面疮把牙齿咬紧,格格作声,悟师就疼痛难忍,苦不堪言。到处寻访名医求治,可是群医束手无策可施。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就是华陀扁鹊再世,只恐难医此冤业讨债、因果感召的奇疾恶病吧!唯有佛德无边,三昧威神,才是克病之方。悟师在此踌躇不安,心烦意乱的危急关头,忽然记起了昔日老同参迦诺迦临别分袂时的嘱咐,便立刻准备行装飞速赶到九陇寻找救星。这时正值天色傍晚,四顾茫茫,足下山路崎岖、头上霞云朵朵,远望烟雾蔼蔼之中,果有两松挺立青翠魁伟。悟师见此胜境如入蓬莱,不觉怡然自得,诺师之言不虚,则病痊有日矣。一进双松,遥见山间崇楼高阁,金碧辉煌,诚然另一天地。不一会,即见二位青衣童子侧立门首,后面有一位年老高僧,定晴一看,原来就是心中想拜访的老同参迦诺迦尊者。他正合掌相迎,暂留进宿。悟师当告以遭逢病苦之事,尊者一看,便说“此疮名谓人面疮,我有药可治,多请放心。山边岩下有一泉水,明天把水洗濯患处,病可痊愈”。次日清晨,即命二童引路,引至泉水所在,便开始用泉水洗疮。顿时听到大叫一声,原来是人面疮在发出急叫并能作人的声音说:“请老法师慈悲不要洗了。承蒙大德威神之力,为我们解冤释结,十分感谢。但是尊者您是一位大德高僧,见远识广,博古通今,当曾读过西汉史书袁盎晁错一传。”师说:“不错,读过的”。人面疮说:“大师一定知道袁盎杀害晁错之事。我今向尊者禀告:悟达就是昔日的袁盎,我就是从前的晁错。我被他谋害所以蒙受深冤,当时惨遭刑罚,被腰斩于东市,真是冤深如海,怨结万年。所恨累世以来尚未雪我腰斩之冤,报我杀身之仇。他宿植灵根,十世都做高僧,戒律精严,净光和佛光显耀,使我无法近身,无缝可寻,等到这一世中,他竟受宠忘忧,享受过奢,名利心起,有损至德,失却庄严,我才得到报冤方便,令他疮生人面痛苦难堪,才觉甘心。现在多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为我解除冤结,消灭深仇于无形,从今以后我不再来危害于他。”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番前因后果,报应昭彰,骇人听闻的说白,不觉大惊之余,魂不附体。赶快手掬泉水,继续洗濯,虽然痛彻骨髓,一时昏厥,待到苏醒,奇怪的是这个晁错冤疮已经平复,不留踪影了。国师这时回头四顾,一片寂寂,迦诺迦也已影踪全无,是知圣贤混迹,应世度生,实非我们凡夫的知见所能了知。

  为了纪念这一奇异的遭逢,悟师就在双松圣迹起造一庵,名为招提寺,到了宋代至道三年间,这个寺承皇上恩赐,名为至德禅寺。当时高僧信师得知其事,作了纪述,使后世学者知此史实。悟达国师身历其境,感概万分,忏悔宿世罪障,更加勇猛精进,特记其事,作为忏法,朝夕礼诵,由此传播天下,俾使世人咸知前贤先圣事迹之端详,而各各忏悔自身之业障,解除宿世之冤结。这就是《三昧水忏》的发起因缘,但愿佛陀弟子们,善男信女们,能够通过历史教训,严净受持“不杀生”的第一条戒,请教友们三思上述历史故事,虽近似神话,但亦足窥见佛教对不杀生戒的非常重视,凡我教友应该身体力行。

  (一)楞严经的业果相续

  《楞严经》第四卷三种相续中业果相续文中指出:“佛告富楼那尊者说:‘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又说:‘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又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二)楞严经的以戒助定

  《楞严经》第六卷以戒助定文中提到“佛告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复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我得四果及辟支佛十地等,诸位菩萨。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说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沦苦海,不成三昧。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上面所引经文,只是抽象的节录一部分。

  根据上面所引的《楞严经》这二段经文看来,很清楚的要我们觉悟这杀、盗、淫、妄四条性戒,以及酒的遮戒,对修道教徒说来,是非受持不可的。所以佛制五戒,乃是律学的基本戒条,也正是四波罗夷的大罪。

  我们把杀生、淫欲这二个戒条,先来研究研究!把上面所讲的以人杀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相杀相生、相生相杀、汝负我命,汝还我债,我负汝命、我还汝债。以是彼此结下深仇,业果不亡。就是经过百千万劫漫长时间,常在生死轮回之中,相续不断。杀生如此,因果报应是丝毫不差的。就是淫欲,也是如此。汝爱我身,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男女之间,相怜相爱,永结同心,爱不能离,难分难舍,古人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一来,就是经过百千万劫俩人当然是常在缠缚生死苦海,无法脱离。所以文昌帝君曾经说过:“业海茫茫,首恶无如色欲,尘寰悠悠,易犯唯有邪淫。拨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毁名。始为一念之差,致令毕生莫赎”。可是人们在这个淫欲与邪淫问题上,谁能“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自可使你心身清净,自在安乐,无挂无碍,逍遥去也。

  在五戒之中,前四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不妄语,是和其他宗教的五戒一致的。这是保持社会秩序的根本规范,任何社会,均应由此根本规范而成立。不过,在先后顺序上稍有差异。《摩奴法典》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和不贪嗔。《包达夜那法典》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和不贪五种。《钱多传耶奥义书》有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和实语五种,作为修行人之五大义务。耆那教乃说有不杀生、不盗、不妄语、不淫和离欲五戒。瑜伽派也说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和不贪五戒。在佛教其他的戒律中,也以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最重要之戒。例如前述比丘四波罗夷,是淫盗杀妄之戒,在大乘戒的十重禁戒里,前四戒乃是杀盗淫妄。唯有出家戒时,乃将不邪淫改为不淫。

  (三)犯戒感报

  现在我再举述一个故事,因为起邪心,动淫念而遭到丧身失命。据说从前有一个持五戒男居土,一天走过深山农村,夜幕降临,四顾不见村落住家,行行再行行,急于要找一落脚点借宿一宵,忽见前面不远处露出一间小屋油灯闪闪,便不得已敲门借宿,谁知屋内只有一个中年妇女,便说明来意,妇女说“我丈夫是一个山妖罗刹,每夜回来,你住这里会被他吃了”。居士说:“我是一个佛教徒,受持五戒,有护戒神王,保护我身,可请放心”。妇女就安排他住于隔壁室中,受戒居士这夜就一心清净虔诚戒法,到了次日天亮平安无事,就告别前行。可是这位妇女感到奇怪,每夜罗刹鬼丈夫都要回来,为什么昨夜不见回家呢?希奇希奇!居士边走边想,认为这位妇女说有罗刹丈夫是在骗我瞎说,不会有这种怪事,同时刹那之间淫业发现,邪心难降,走了好远又转身回来,要求再借一宿,妄言绮语,不怀好意。妇女心想:这位居士是个善良持戒之人,昨夜住此,罗刹不回来了,或许有能克邪的本事,就答应了居士的请求。不幸的是居士今夜来住已是存心不良,故夜间淫心发作,将妇女百般调戏,强行邪淫。正在紧急时刻,只听得阴风一阵,山妖破门而入,见情大怒,不由妒火炽燃,就把居士活活吃了。一条性命呜呼哀哉!这时又惊又怖,含冤莫诉的妇女问罗刹丈夫“你昨夜到哪里去了,为何不回家呢?”罗刹说:“我昨夜回来,才到门口看到房舍光明灿烂,眼睛也张不开。似见神王围绕巡罗,慌忙之余,连门户也找不到。不得已只好他往,但今夜回来却安然如故,没有光明也没有神王。”我们要知道,持戒功德不可思议,若有居士每受持一分戒,就有五位护法神王随身护佑。受持五戒当然就有二十五位戒神拥护,这位居士第一夜要求住宿,是一心清净,虔持禁戒,自有二十五位神王保护其身,放大光明,罗刹鬼不敢入室。第二夜居士顿起淫秽之念,破了戒法,神王离开,失了光明,以致惨遭非命,感召恶报。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可不慎欤?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好自三思吧,对于修持戒法一定大有助益。

  (四)酒戒

  第五戒的禁酒,是佛教戒律的特色,此事已如上面所说,佛教是觉醒之宗教,它最讨厌醉迷。关于这个五戒的内容,当然有适应时代和广义上的种种解释,但此事待下面十善戒条项下,再来叙述,今先略述五戒与古来儒教所说五常,有相一致之点。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相当于仁、义、礼、信、智,这是早在后汉时代,主张儒道佛三教一致的“牟子”的《理惑论》里所说的。五戒与五常,其精神完全一致。将五常的精神,表现为具体的禁止的条项,乃变为五戒。五戒之中,前四戒的行为本身,是反道德的罪恶行为,但饮酒的行为本身,不一定是罪恶,可是,由于饮酒而能作出其他“恶”的机缘。因此,前四戒之罪叫做性罪,而饮酒叫做遮罪。

  关于饮酒的罪恶,在诸种经律里,屡有所说,《智度论》里,说着饮酒的三十五失,《正法念处经》里,说着饮酒的三十失等,就是这个例。今酒能形成犯其他罪的机缘,由于今日一般犯罪的背后,必有酒与女人二者,即可知之。此事当然有详细的犯罪统计可证。关于此事,《智度论》里,有一有趣的故事,即:有一人为欲饮酒,偷了邻人之鸡,杀死为菜肴,邻女来问,以妄语答曰不知,又趁酒醉强奸之。这样,由饮酒,便犯了偷盗、杀生、妄语和邪淫四戒之罪。如此饮酒能为犯其他罪之缘,故应戒之。

  (五)八戒

  在家信徒在规定的期日,特别要为实行严格的宗教生活而守出家人的戒的一部分,叫做“八戒”或“八斋戒”。其内容,是于前五戒,再加上①不非时食(下午不吃东西),②离歌舞观听香油涂身,③离高广大床的三戒。这时,五戒中的不邪淫,当然是不淫的意思。本来是在每半个月的八日、十四日和十五日的布萨日,要严守这个戒,所以一个月有六天的持戒日。因此将其称为“六斋日”,以今日的话来说,可说是以每星期日为克己日,而以宗教的信念,特别励行禁欲的生活。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堕落于爱欲与物欲的生活的,所以至少一个月间也要有数日来过着象出家人的那种禁欲生活,以靠近宗教的境界,所以把这叫做“近住”,因此戒叫做“近住律仪”。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