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要不要去东林寺打佛七,直到9月29日,我还在心里纠结,因为这次佛七来回加上路上的时间要将近10天,10天我能背多少单词、做多少题啊!正如从没想到会去东林寺打佛七,我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学佛。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进寺院那是迷信的人才做的事,而我怎么说也受过高等教育,怎么能做此等愚昧无知的事呢?一年多之前接触佛法,也是从哲学角度开始的,因为我实在有太多的人生问题找不到答案,很多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选择对我来说都是两难,所以天天在纠结中度日。
对于人生的缘由和真相,佛经比我看过的一切哲学书都解释得更圆满更究竟,让我不得不心服口服。就算如此,修行路上我还是一点没有精进。我觉得我根本不算是修行人或学佛人,因为我从没有定课,念佛只是没事时念几声,但大多时间都觉得自己有事。
经文读了几次就束之高阁,家里供了一尊佛像,说是供,但没有香花,只有一小供杯常常忘记换,导致好多次差点水都干涸……为什么如此呢?是因为信愿不足。我是有怀疑的,佛菩萨真存在吗?极乐世界真有吗?
虽然我从书上和现实中听说过很多不可思议和无法解释的现象,可我对来说,佛菩萨除了画像或雕像,真身我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于是就一直在纠结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说不太信吧,但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如果不相信的话,万一等到死的时候,发现真有六道、真有极乐世界,那我岂不亏大了!于是就拼命说服自己还是信吧。
所以信、愿、行三大基石,我是信中带着疑,人又懈怠,找各种借口偷懒,所以基本没啥行。即使有愿,那也是因为贪心,实在是佛经上面描绘的极乐世界太美好了,谁不想去啊!
到了东林寺,还没来得及到处逛逛,就和其他两位师兄一起以义工的身份来到了厨房。一进厨房,我真的傻眼了,一个大锅台,两口大锅,一堆待洗的厨具。天啊,我居然要当围着锅台转的人,做这种事情,我以前光想想都觉得可怕。但没办法,来都来了,系上围裙,没有手套,开始洗刷刷。
厨房的活太沉太累了,腰要一直弯着,使劲地伸长胳膊洗那些大大的蒸饭铁屉,洗好后,还要传送给下一家。这铁屉太沉,几次下来,胳膊就有了沉重的感觉。
除了铁屉,还有木桶,饭粒偏偏要躲在你看不见的木板缝隙中,好几次都没洗干净,被火眼金睛的老居士发现,她们还得返工重洗。老居士们手脚麻利,动作迅速,一气呵成,我在呆愣中惭愧,在惭愧中纠结。
大概最多洗了两个小时,好不容易都洗完了。负责厨房的师父让我们明天再来,但我最终在纠结中有了逃跑的打算,探了探另两位师兄的口风,原来她们也有此意,终于找到安慰了,于是我们一拍即合,集体逃遁,彻底从厨房销声匿迹了。
心里是惭愧的。后面的几天,每次坐在斋堂用斋,看到那些义工居士统一指挥般训练有素,简直媲美五星级酒店管理公司培训出来的,怀抱着一大摞摇晃着仿佛随时要坍塌的碗塔,快马加鞭地冲锋陷阵,我都替他们捏把汗。就觉得他们能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再想想自己的丢盔弃甲,真的非常惭愧。
后面又更多地了解了义工的辛苦,也知道了做义工对自己修行的帮助。我打算一定还要再去至少完整地做一回义工,不能再和这次一样,以致每当别的师兄听到我们这次义工经历,说出随喜赞叹时,我都替自己脸红,恨不得地上有个缝能钻进去。
之前总觉得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洪名有点枯燥,有点单调,感觉不玄也不妙,只有六个字,念啊念的,最大的变化也就变成四个字,还是要不停地念。
我一天念佛的行程如下:早上在昏沉中期盼着早餐,上午在混沌里巴望着午餐,中午睡了一觉,因为受了八关斋戒,没得晚饭想了。下午就清醒着妄想纷飞,晚上在腿酸脚酸中思念着那张硬邦邦的木板床。就我这样,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来念佛的,锻炼身体还差不多。
这种状态直到10月4日三皈五戒那天,大殿里大家刚开始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时,我的肚子突然开始剧痛,出了一身冷汗,整个人根本站不住,几位老居士教我掐虎口也缓解不了疼痛,我只能缩在跪垫上。
一位老居士对我说,你这是业障现前,我就拼命念阿弥陀佛。神奇的是,过了一会,肚子真的就不那么疼了,虽然是缩着,但我能听清楚大安法师的话,就这样受完了三皈五戒。
很奇怪,三皈五戒受完的第二天早上,我居然没那么困了,起床也没那么痛苦了,对于我这个睡神级人物,这是非常罕有的事情。当然,念佛时,我还是在潮来潮去的妄想中思绪纷飞。
节拍不同的四句佛号里,其中有一句让我有一种特别悲伤难过的感觉,非常非常地想哭。那句佛号仿佛是自久远的旷古中传来的声音,又仿佛是音声海里的深情呼唤,是你唯一的救赎和希望所在。
仿佛没了这句佛号,你就会掉下万丈深渊,然后万劫不复,这种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我描述不明白这种感觉,真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有一天早斋,排队的规则突然有了小变化,前几天都是师父先进,然后左右两边排队的人依次进入,但那天变成了师父进去后,搭缦衣的先进去,然后才是穿海青的。
那个早上只隔了两个人,我就没轮上第一堂,只好在斋堂外面等待。明知道这样的规则是正确的,但心里还是有一点恼怒,只是因为自己这样傻站着等待。
正在这时,对面的队伍里突然起了争执之声,原来是一位老居士没有戴胸牌,义工提醒她,结果老居士恼怒了,气冲冲地走了,没几分钟又气冲冲地挂着胸牌回来了,开始大声指责义工刁难她,任凭义工们怎么道歉和劝说都无效,老居士不依不饶,她的声音越来越大,在安静的早上显得异常尖锐和清晰。
老居士的怒火一时难以平息,队伍里开始有人念起了阿弥陀佛,于是大家一起念起来,声音终于盖过了老居士的声音。那一刻,我看着那位委屈、恼怒的老居士,就像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我常常升起的无名之火和瞋恨心。
我不够宽容,心中也没有多少慈悲,一直以来都是独善其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对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大凡看不惯的事,我习惯表面沉默,心里鄙视,以自己的想法妄加评论。心中的分别是如此根深蒂固,那不易察觉的优越感和傲慢早已渗入我的内心。
我从没想过,其实所有的外在现象,都是我内心的投射。我想起了前一天我在罗汉殿数罗汉而得到的那首偈子:“人生第一要糊涂,鸡毛蒜皮休锱铢。省得一份闲心在,如云在天任卷舒。”
一直以来的我,都喜欢凡事算得清楚,理个对错分明,对人要求苛刻,对事要求完美,可这完美又哪能追求到?这个世间,本来就没有好坏,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善恶之分,有的只是因果。
我突然理解了佛的慈悲,因为知道缘由,因为完整地知道,才会慈悲。而众生仍在迷中,看不到缘由,只看到不同业力感召下的结果,于是也不懂得慈悲,后果就是错上加错。学佛,真的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次佛七之行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有缘结识了很多师兄,她们或可爱,或幽默,或爽朗,或文雅,但共同的是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我相信,所有最初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自己的往事,富贵学道难,又有几个人能幸运地在快乐无忧中走上学佛之路的呢?每个人学佛的理由可以简单到四个字概括:因缘到了。也可以长到是一篇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我们都是像落水的人紧紧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般走上学佛之路的。
弘春师兄的妈妈念佛非常精进,她对我们说,她已经七十五岁了,不知道还能来打几次佛七,不像我们年轻人还有很多机会再来。听了这句话,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非常难过,即使此刻的我还年轻,但转眼会到暮年,她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地藏经》看到那句话时的泪如雨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还有《无量寿经》上所说:“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
那一刻,我感觉到身为人的悲哀和无力感,黄泉路上无老少,即使再难舍的人,都会生死一别两茫茫,即使再相见也是相逢不相识了。我们一路都在这喧闹嘈杂的红尘中摸爬滚打,挣扎过,疑问过,笑过,也狠狠地哭过,然后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浑然不知下一刻走向何处。
是的,你看不见命运手里的牌,无从得知下一张轮到自己的是好是坏。这个拥挤的人世间,来去最多不过百年,有些人还要中途掉队,而你又根本不知道掉队的人中有没有你自己。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事都不过尔尔。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死路上的难兄难弟,有着相同的孤单,也有着不同的功课。
到了要离开东林寺的时刻,我却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遗憾,念佛没有念好,没有拜过舍利塔,甚至没有请香到大雄宝殿礼拜,可人生就是这样,再美的相遇,终归别离。
生命的无常与悲哀,时时上演,满目所见,尽是离散与残酷,别人的遭遇让你唏嘘不已,那轮到你时,又当如何?看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离开,你该怎么办?你会怎么办?很多人在痛苦挣扎中总是安慰自己,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痛,痛苦会过去的,日子终归会好转的!
这真的是勇敢吗?即便这是这个社会教会我们的勇敢法则,可这只是愚勇啊,我们在轮回里打滚惯了,遭遇同样的痛苦却从不醒悟,从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于是生生世世上演着同样的生老病死和不变的悲欢离合。
如同我们在睡梦中经历着喜怒哀乐,然后在醒来的一刻或怅然若失,或心有余悸,这时才发现那些如此真实的感受原来不过都是梦一场。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大梦一场呢?只是对我们而言,时间相对比较长,还没有到醒的时刻,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其实在梦中,总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于是在怨憎恨、爱别离中辗转反侧。
那么,等从人生这场梦境醒来的那刻,我们又将如何呢?是哭天喊地中为业力的牵引奔赴下一场梦境,还是平静从容地永远离开这一场场无休止的轮回之梦,也许答案就在当下,就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现在的我开始明白,修行人没有明天,生命就只有一天,那就是用来念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缘也好,逆缘也罢,时时不要离开弥陀名号,顺境逆境都要死死守住这一句万德洪名。
净土法门的微妙与殊胜,“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的慈悲和功德,恐怕这世间所有华丽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都不能完全讲述明白,就算天下所有的树叶都变成舌头,也说不尽这种快乐。
唯有自己亲自去修持,才能深刻地体会和感悟,才可慢慢地从偏见我执、管中窥豹走到另一番广阔无垠的天地中,“朝闻道,夕死可”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感受。
学佛真的不是迷信,也不是消极无奈的避世之举,而是积极地面对人生问题,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每一个闻到净土的人,都是幸运中的大幸。愿所有修行路上的师兄,尤其是和我一样生死心不切的年轻人,今生千万别与净土擦肩而过。念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章来源:《净土》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