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些参加过禅七或闭关的禅人,才真正理解“业障鬼子”、“业障深重”这些概念背后所含藏的某种无法向人言说的无奈和沮丧。没有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前,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等到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
不少参禅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参加某次禅七或闭关之前,一般都会信心百倍,甚至信誓旦旦,希望自己在这个禅七或关中,功夫上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开悟见性当然是最理想的,即便不能开悟见性,哪怕在禅定上得到某种希有难得的轻安受用,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也不错。可是在接下来的禅七或闭关当中,会突然发现,因为太过于作意或者有所求,内心不知不觉地滑入取舍和斗争当中,原来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突然变得不好使了,渐渐地,整个人被焦虑、沮丧、怀疑、难受等不安的情绪所控制;不要说开悟见性,就连最起码的轻安、宁静都得不到,更有甚者,中途落荒而逃!
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对真修行人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这恰恰是功夫和见地即将获得一个新突破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要错过。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见地”出了问题。对于修禅的人而言,见地的偏差是悟道最大也是最难破除的障碍。见地不圆,功夫必然会落入“二边”、“斗争”当中,落入“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有为心”中。这里所说见地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宗门中所讲的“道在日用”、“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道遍一切时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若论大道,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等等——对这些圆顿的见地,解不透、信不及。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可意的清净环境中有道,不可意的、染污的人事环境中没有道;诵经念佛打坐等纯粹的佛事中有道,洗碗扫地冲厕所等日常琐事中没有道;身心调柔、没有烦恼的时候有道,身心不安、妄想纷呈、烦恼炽盛的时候没有道。在这种错误的二边知见的影响下,修行必然会变成对内外境界的分别和取舍,其结果是,生活与修行被打成两截;修行人不能安住于既有的环境,内心不断地向外驰求,功夫不能成片,甚至长时间陷入焦躁不安中。
其次是对“佛”和“解脱”的理解,落入了二边当中。比如,认为清净的境界是佛,染浊的境界是凡夫;光明的境界是佛,暗昧的境界是凡夫;法喜充满的境界是佛,痛苦烦恼的境界是凡夫;虚明的离念之空境是佛,妄想纷呈的有念境界是凡夫。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用斗争心、取舍心和好恶心来处理修行过程所面对的一切内外境界,便是必然的选择。于是,修行变成了斗争和压制,内心变成了战场。实际上,从宗门的角度来看,佛和解脱不是某种特殊的清净境界,而是一种对待一切差别境界圆融无住的态度,即能够透视诸法之虚幻性、平等无分别、无依无住、不动不摇的态度。在境界上起善恶、好坏、染净、是非之分别,都是心的妄动和迷失,而非佛之本义,亦非解脱之境界。
第三,对“解脱”的理解,忽视了“当下”和“圆顿”的精神。比如,在因与果的关系中偏重于“果”,在本(根本)与末(外在表象)的关系中偏重于“末”,在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中偏重于未来,在今生与来世的关系中偏重于来世,甚至把解脱与死后的“往生”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死后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现实人生的重视,对未来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当下念头上透脱的重视;二是把“解脱”设想成某种诸如“身心俱忘、光明皎洁、轻安无比”,乃至“隔墙观物、神游物表、端坐莲台、身光赫奕”等不可思议的境界,并把它执为驰求的对象。其结果必定是将心待悟,不能安住当下,内心处于焦躁不安当中。殊不知,此“将心待悟的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如贪嗔痴一样,亦是生死,亦是我们要透过的地方。
从宗门的角度来看,解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心地上的无住之功夫,也就是说,念念安住于自性般若,现量透过一切六尘境界的虚幻性,内心不取不舍,不动不摇,自在无碍。死后之出离三界以及所证得的自他二种受用之殊胜果相,都是修行过程中这颗无住之心的感召和表现。当下念头上的无住,不仅是解脱的因地真心、解脱之本,同时也蕴含着解脱的种种德相,这就是所谓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百丈怀海和尚曾经在《百丈广录》中,对当下心的自在无住与临终解脱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揭示:问:如何得自由分?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燃;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若怕临终之时,慞狂不得自由,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只如今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果业已现,如何怕得?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解脱就在于当下面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临终能不能出离三界轮回,完全取决于当下我们这颗心的状态。如果当下能做到“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不住无爱染、亦不生无住想,临终之时,即便三界恶业之境界现前,自心亦不会被它们控制。
以上这三个方面见地上的障碍,几乎是每个修行人都会经历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浅学初机,其主要障碍可能在第一个方面(在环境上挑三拣四,生活与修行脱节);
略有进趣者,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执着于内心清净的境界或一念不生之空境,排斥念头);
第三个方面则是最隐密最难透脱的,即便是老参上座亦有所不免(对修行结果的不自信和死后的焦虑)。这三个方面的障碍,最终都表现为因对宗门“当下解脱”之观念信受不及而导致内心焦虑不安这一点上。
解脱就是当下透过一切念头和境界(既不随念头流转,也不执着于离念的空境)。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我们唯一有机会可以与真实的生命状态打照面,就是当下。当下一个情绪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够觉照到它的存在,并且知道,这种情绪是因你的分别心流失于过去和未来、流失于对现前境界的分别取舍而生起,知道它是虚幻的,并学会以平等无分别的心去包容它,既不跟它斗,也不随它相续,或者轻轻地审问一下,“它是什么?它从何处起?它灭向何处?谁在操纵它?”就在这“且疑且审”之下,这个情绪当下便了不可得。这就是解脱。
对于久参之士而言,贪嗔痴慢疑等粗的烦恼,要看破它们、不随它们转,似乎并不难;最难的是,彻底摆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以及由此而引生出的内心深处最隐密的不定。修行人要学会让心永远安住在当下,处于一种“无事无为,无求无得,闲闲自足”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当下即是”、从“歇即菩提”、从“无心合道”、从“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角度来理解“解脱”的含义,并且信受不疑。只要我们内心深处还把“解脱”当成“未来”需要达到的某种境界或目标,那我们就无法真正彻底消解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所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古人把这种让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心,比作是“家贼”,因为它一直披着修行的外衣而落在人们的警觉之外。祖师讲,“外邪易攘,家贼难除”,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对于参禅之士而言,安心于当下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绝不是嘴皮子上说说就可以做到,它必须以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以及绵密地做解粘去缚之观行功夫为基础。
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千千万万,而得道的人却凤毛麟角,大多都是因为在这个地方错过了路头,故心地未曾稳实。一些宗门下的老参上座,皆免不了内心深处关于修行解脱方面的微细不安和焦虑,亦皆因于此透不过。
其实,这里也只是一层纸,若当下捅破,当下便心安,当下即可领会“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力处省无限力”的无心用功之妙。此处所说的透过,绝不是纯粹的认识问题,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悟”的问题。古人福报大,遇到明眼宗师,当下垂一言半语,即可归于实处(此心一旦安定下来,日用中皆可用功;说是用功,却是无功可用,只是无心无事而已。此处,若立一“无心无事便是”,又成了多事和有心了,去道大远在)。末法时代的人,福报不如古人,难于碰到具眼宗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时对境反省(尤其是在修行过程中,因有所求、有所得、将心待悟的心所引起的焦虑、急躁、沮丧、疑心现前),不断地解粘去缚,同时辅以持诵观音圣号和大悲咒等,来忏悔业障。只要见地到位了,信心坚定,脚踏实地地做去,假以时日,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磕着碰着,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来源:《禅》)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