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觉者的意思,念佛就是让心保持觉醒。散乱时,念佛收摄身心;生气时,念佛调柔自我;得意时,念佛消融自我;生病时,念佛安定身心……从念心外的佛到念自性光明,佛号就像一把钥匙,既能开解生命每个阶段的疑惑,也能贯通究竟甚深的法义。念佛是佛陀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是一切法门的根本。
试问,如果不念佛,又如何学佛成佛呢?以上还仅是就念佛法门的通途意义来说,若单就净土法门来谈念佛,则念佛就好像是卫星导航一样,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会一路引导我们用功的方向。
若我们平常就以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为依归,当心念相续不断,念念都在佛号上,无论身心达到怎样的境地,都只管一心念佛,必能满愿,往生净土。
这是说念佛法门乃是不论何时何地,不拣根机,人人都能契入的法门。一句佛号本身贯通了高低深浅的法门:
初学佛者可以在阿弥陀佛的慈忍、宽容中安顿身心;净土行者可依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归向净土;禅修者也能透过念佛禅观返归自性,即便是原本不修念佛法门,遇到生命困顿、挫折,或修行停滞不前时,都能随时依着一句佛号来提振自己,继续用功。因此,念佛法门能够普遍利益上中下根的众生,是真正的“三根普被”。
佛教的修行法门是门门互通的,念佛可以涵盖念一切佛菩萨的圣号,并不单指阿弥陀佛。而佛国净土也是多至不可计数,并非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西方,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够往生。
只不过,因为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只要至心称念名号,乃至临命终时十念亦可往生,不拣根机,相关经典中也明确教导人如何修行净土法门,方法简单,因此广为流传。
很多人不清楚“阿弥陀佛”的“阿”字应该念“a”还是“e”,担心念错了无法往生。其实佛教的一切修持都以心为主,音声是其次的,所以念“a”还是念“e”并不会影响修行的成就。
现在以念“a”音的居多,不过《弘一大师临终法要》指出,历代的高僧大德如莲池大师、憨山大师,乃至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念“e”,这些祖师的道业有目共睹,因此习惯了“e”音的读者也不用刻意纠正,只要在道场共修时能随顺大众不起烦恼即可。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之一,就是我们要多多培福,积功累德。
《阿弥陀经》中的“善根福德因缘”,具体可以对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提到的“净业三福”来理解: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种福是佛弟子修行的基本态度,其中也就涵盖了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做起,累积善根福德因缘,也就是实践《阿弥陀经》总摄万行的菩萨道精神。
一般人总以为学佛,尤其是念佛法门的修持,是老人家的事。因为他们年纪大了,生病或临命终了,才需要念佛求生西方。事实上,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认识。
首先,念佛并不仅限于求生西方,也是在透过佛号忆念佛陀的功德,以求与佛菩萨的悲智合一,用佛心、佛眼去看待和帮助众生。
其次,单就念佛求生西方来说,也并不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再念都“来得及”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没有能够达到一心不乱或是念佛三昧,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命终八苦交煎之时还一定能够把握得住心念,提起佛号,并且念念分明。
因此,还是越早努力越好,如黄檗禅师所说:“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这场狼藉如何回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钻乱撞,苦哉!苦哉!”
念佛是为了求生净土,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而这二者并非互相违背的——明心见性者同样应该求生净土,发愿往生者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这就是禅净双修。
以禅师身份最早弘扬净土法门的,首推曾经住持过灵隐寺的永明延寿禅师。他不仅主张禅净融合,而且特别强调修持禅宗的行者千万不要轻视净土法门——因为禅宗修行之人并非人人都可以现生开悟,若更兼顾念佛法门的修持,便可在往生西方花开见佛后,亲闻弥陀说法而彻悟自心。
正因为他对于禅净二宗的突出贡献,身为禅门法眼宗三祖的他,也被推尊为净土宗六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善知识。
古来祖师总结念佛的方法,不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这四种。而四种之中最易入手却也是圆顿了义至极的,当属持名念佛。持是受而守之,也就是屏除杂念,声声句句口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念念相续。
具体到持名念佛的方法,也不限于一种,可以手持念珠或计数器计数念佛,也可以高声称念佛名,还可以在静坐时默念佛号。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并提出了“十念记数念佛”:当念佛时,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到第十句“南无阿弥陀佛”,每念一句,必须清楚分明,到第十句念完,再从第一句开始记数。
如此从一到十,周而复始,循环不断,不用掐珠,唯凭心记,很能摄心。此外,念佛还需要持之以恒,可以当做自己的定课,每天固定时间念佛,或是为自己订下目标,从数千到数万皆可,总以日日坚持不断为要。更进一步,最好行住坐卧都在持念佛号,如此则念念相应念念佛,自己实际上也就如同身处极乐世界之中一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有人问:“师父,您活的累不累?”接着,他说:“活着太累太苦了,那么多麻烦事!”我说:“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嘛!如果你转个心念,把经历过的苦难,都当成通向觉悟的历练,就会变成一种感恩。况且,‘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其实你在台上,台下什么人都有。有人羡慕你,也有人想跟你抢位置,想挑战你、妒忌你、贬低你。见到不同的人,你还能一心不动吗?这也要有很多年的修养啊!要不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所动,人家一个眼色你就动了,表示你在心性的修行上,功夫还不够。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现在的新新人类,一头栽进时代潮流中。以为只有求新、求变,才是好的。任何过时的传统,都必须加以扬弃。如果有任何人,还把持著旧观念,都会被同侪嘲笑。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同样,作为传统的佛法。在面临新科技时代的挑战下,也遭到相同的命运。
消灾免难消去顺逆境带来的灾,顺境容易以自我为主,而我所生怨心而造种种因境,顺我执自我为本的种种业。逆境不知忏悔,而因现前受自造业的种种反扑而烦恼,更以苦舍苦,更造苦因,而苦上加苦,未来苦轮转不息。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一切都是心法。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去拜佛。我要拜释迦牟尼佛,去全国最有名的寺院、找最庄严的佛像、皈依最好的法师,我要在这样的地方学习佛法,在这样的地方成就,是不是这样啊?
人这一生,能活个八九十岁。而小的生物,像微生物那更短,一天几十遍,一天几十代就过去了。所以众生寿命有长短,心长天也长,心短天也短,心善世界也善。所以有人抢这抢那,抢来抢去,两眼一闭,抢来的东西是谁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
一切行门,以明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念佛无非念自心,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的心,念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真心念出来,心能念佛,即是大贵。念佛需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投入其中,以至诚心念佛,积德灭罪,往生极乐,心安空寂。
佛法传到中国,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并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