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禅修方法与内容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星云大师:传统的禅修方法与内容

(一)毘卢遮那七支坐法

  「毘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分为七个要点:

  1.盘腿:端坐盘腿,跏趺而坐。

  2.结印:安手结印,置于膝上。

  3.直脊:背脊竖直,不可靠壁。

  4.收颈:头面要正,颈靠衣领。

  5.平胸:双肩应平,轻鬆自然。

  6.抵颚: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7.敛目:敛目平视,观照自心。

(二)六妙门

  「六妙门」为天台智者大师所作,是进入涅槃的六个禅观法门,分别是:

  1.数息门:数息(从一至十)摄心,为入定的要法,所以是第一妙门。

  2.随息门:随息之出入而不计其数,如此自然容易引发禅定,所以是第二妙门。

  3.止门:心止则诸禅自发,所以是第三妙门。

  4.观门:观五蕴是虚妄的假有,以此破种种的颠倒妄见,可以开发无漏的方便智,因此为第四妙门。

  5.还门:收心还照,知道「能观」之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明朗,所以是第五妙门。

  6.淨门:心无住著,泯然清淨,则真明的无漏智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所以为第六妙门。

  此中最关键的是随息,是从动到静的过程;另一个是观息,是从静到动,从定发慧的关键。在观息裡面,观看到呼吸的进出,如同生命的轮迴,也像是生灭的交替,如此与佛法无常苦空相应,从中体验到三法印、四圣谛的真理,就能破除我执,然后才能再到还淨的更高境界。

(三)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可以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1.用不淨观对治贪欲心:不淨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髒、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2.用慈悲观对治瞋恨心:慈悲观是多瞋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

  3.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慧。

  4.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繫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5.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四)四念住

  「四念住」为修持定慧的功夫,修持达到心神静止,须进一步修习四念住的观法:

  1.身念住:观身相不淨,同时观身的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淨颠倒。

  2.受念住:观照欣求乐受中反生苦恼的原因,并观苦、空等相,以对治乐颠倒。

  3.心念住:观「能求」的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4.法念住: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以上四念住是以不淨、苦、无常、无我四观,来对治淨、乐、常、我四颠倒。

(五)九住心

  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1.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繫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2.续住:最初所繫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3.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续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4.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5.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瞋、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6.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7.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8.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9.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修定至此,已经是即将入定的阶段了。

(六)四料简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可以应机应时、与夺随宜、杀活自在教导学人的四种规则:

  1.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2.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3.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4.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哪一个阶段。

(七)破三关

  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

  1.初关:要能超凡入圣。

  2.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淨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3.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八)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因此「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都称为「定」,所以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

  四禅分别是:

  1.初禅:清淨心中,诸漏不动,也就是消除种种烦恼欲望,到达无忧无欲的境界,便是初禅。

  2.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淨,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自然得到一种「欢喜」,便是第二禅。

  3.三禅:离第二禅之欢喜,只有一种心平气和的静妙之乐,故又称离喜妙乐地。

  4.四禅:连静妙之乐都没有了,唯有与捨受相应的意识活动,便到第四禅。

  四无色定为:

  1.空无边处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与眼识相应的诸色想,与耳、鼻、舌、身等四识相应之有对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灭除障碍定之一切想而思惟空无边之定相。

  2.识无边处定: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捨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淨寂静,称为识处天定。

  3.无所有处定:捨识处,专繫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淨,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捨前有想,名非想,捨前无想,名非非想。也就是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淨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四禅八定是世间定,也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都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九)止观双修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就是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也就是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

  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十)因缘观

  「因缘观」是对治愚痴、启发智慧的观法。参禅打坐不是要贪求寂静的享乐,在寂静中要能观照才能产生智慧。观照十二因缘,一念中就具有十二因缘,好比当下现在的一念,也是由于前面一念而来,前一念和后一念,息息相关。生命中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都是一人与众人相关,一事与他事相连,都有它的因和缘,前因造后果,后果又再成为其他的因,这样不断的继续衍生。看清楚这些因缘,就能懂得世间的实相,所以观因缘能生智慧。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如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因此,人间佛教重视的是「生活禅」,我们主张:

  1.禅修的思想:在于平常、平实、平衡的意境涵养,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2.禅修的内涵:在于信心、道心、悲心的长养增进,不变随缘,慈悲喜捨。

  3.禅修的生活:在于规律、简朴、惜福的用心实践,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4.禅修的精神:在于承担、无畏、精进的落实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担。

  5.禅修的运用:在于生活、生趣、生机的权变妙用,触处皆道,机趣无限。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著禅的妙机。

  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