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有感于闻法的人多,证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无法久传于世。因此,在瓦官寺弘法时,即开始教授禅观法门。三十八岁的时候,驻锡天台山,进一步修持法华圆顿一乘的中道观,并著述修持止观的书籍,有《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摩诃止观》等四种,详细介绍修持禅定、止观、三昧的次第和方法。今大略介绍如左:
五悔:修禅定的人,在禅观之前,先要于昼夜六时行持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五种法门,使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坐禅时才能免于魔障的干扰。天台宗对于“五悔法门”非常重视,尤其智者大师著作《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请观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等,将坐禅的实相观法,与礼佛、忏悔、诵经结合在一起,使修行易得三昧。
二十五方便:是天台宗修持止观法门的“前方便”,藉以开发善根,易得正定。二十五方便通于一切禅慧方便。然而,随各种观法的不同,“方便”亦随之而不同。“二十五方便”在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如《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等,都有记载,据说智者大师撰写《小止观》的因缘是由于其胞兄身罹病苦,为了兄长的延寿,以及未来佛子禅修的必要而著作,内容说明修持止观禅定之前,要先有二十五种的准备。
以下列出二十五种的方便法门:
具备五缘:衣食具足、持戒清净、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这是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
外诃五欲:消除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摒除外尘的干扰。
内弃五盖:弃除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虑等五盖,使内心不起障碍。
调和五事:调和身心,使之不饥不饱,不节不恣,不宽不急,不涩不滑,不沉不浮。
勤行五法:精进不懈,进行五法,即:乐欲(乐观积极)、精进、正念、巧慧、一心。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预备工作,也是方便入门的法要。
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种止观。止,是停止、止息,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观,是观想、贯穿,即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为静态消极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地再用功,属“智慧门”。此二者如车的两轮、鸟的双翼,是求道者修禅发慧的要门。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一年,能拨出几天的时间,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上轨道。在生活中,不怕面对复杂、辛苦的事情,由于我们有了止观的功夫,就能转变心境,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或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修持止观法门,有无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有次第的引导行者,由浅而深,渐次进入禅定观心的阶次。
归纳起来可分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学禅定;再向上进入无漏道,脱离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门,以行菩萨道,同时不忘更修观法,破除空、假两边的执着,而证入实相无为道。
这是根据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所弘扬的《六妙门》而修习。“不定止观”不分别阶位,有时修顿、修渐,有时更前、更后,有时修真、修俗,或互浅互深,或兼事兼理,乃适应众生根器而开出的法门,但是仍然以数息观为最主要的方法。
是《摩诃止观》所揭示的修持法门,最初以“实相”为止观的对象,随着解行用力,而到达始终不二、三谛圆融的境地。不同于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的修法,是智者大师晚年在荆州玉泉寺所宣讲的实践法门,也是大师思想、体验最为成熟的著作。
其修持的次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此中所谓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也就是天台另一种修持方法的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是最高极致的“圆顿止观”。在此书中所谈到的“修大行”,指的就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天台实践论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门。
什么叫“三昧”呢?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以下简单说明:
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而修持,以九十天为一期,独自一人,或与大众共同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佛名圣号,心意集中一处,观照真如法性。但是所观照的对象,因人而异。慧远大师是以阿弥陀佛圣像为所缘境,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实践常坐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常行三昧:又叫般舟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所修的三昧,独自一人,以九十日为一期。九十天当中,不可以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行走绕佛,累了只能站立片刻,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口中诵念阿弥陀佛圣号,心意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好。若精进不懈,三昧成就时,能在定中见到十方诸佛显现于前,所以又称“佛立三昧”。
方等三昧:依《方等陀罗尼经》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在道场内诵持陀罗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一旋一匝,疾徐适中。旋咒已,端坐思维,观实相之理,观毕复起旋咒,如此反覆实行。
法华三昧:依《法华经》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礼拜、忏悔、绕佛、诵经、坐禅等。
非行非坐三昧:可依随自意三昧、觉意三昧修持,不限时间长短,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人数以十人或更多的人共同修持。这是比较适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门。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修持“圆顿止观”,于预备条件的二十五方便修成之后,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其观法譬如车乘,能运载众生从生死苦域,趋向涅槃的安乐境界。
观不思议境:观察吾人阴妄的一念,具三千诸法,其相状超越思议分别。其境有十种,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十境,为十乘观法所观之境,又名“止观十境”,或“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为作观对象。
烦恼境:针对贪、瞋、痴所起重惑,对境作观。
病患境:因四大不调或其他原因而招感病痛时,观病的病相、病因及对治的方法等。业相境:简称业境。观以上三相,皆由往昔善恶业的招感、现行,坦然以对,无怖无瞋,无喜无忧。如此明朗作观,其相自然消除。
魔事境:因为能观“业相”,并且努力消恶,或招感天魔等外魔的怖畏,用种种方法前来扰乱。此时须以“死”的觉悟作观。
禅定境:“作观”除魔之际,真智尚未显发,若起四禅、十六特胜等各种胜境,此时若耽着胜境,即成止观障碍,故须觉照以观诸禅。诸见境:随观法的渐进,生出“相似真理”的见解,或因闻法而产生“相似妙悟”的智解,此皆偏邪,亦成止观障碍,须以“观诸见”为对治。
增上慢境:观前境而知错误之际,或误以为入“涅槃”,遂起慢心而成止观大障碍,此时须以“观增上慢”为对治。
二乘境:“见”与“慢”静止,又易满足于小乘心志,偏执于“空寂”之境,遂堕于二乘,须以“观二乘”对治。菩萨境:耽乐二乘的偏执心静止后,易产生“藏、通、别”前三教的菩萨境,此亦止观障碍,须以“观三教”为对治。
发真正菩提心:修行者谛观不思议境尚未成功,易起懈怠心,故须发慈悯心,立四弘誓愿,简括之,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善巧安立止观:善巧方便运用止观法门,将心安住于法理之中。
破法遍:以智慧破除对一切诸法的执着心,而获得解脱。
识通塞:意思是说,能清楚认识通往真理的方向,并且了知妨碍修道的原因。如果在“破法遍”中,无法契入“无生”之理,则必须仔细检讨修行的“通”、“塞”,并且努力排除障碍。
道品调适:又作修道品。修行者虽然已经明了法门的通塞得失,但是仍然无法进步时,则必需一一调适,选择三十七道品中适合自己资质能力者,专致力行。
对治助开:在实践行持中,如果生起“障道”外缘,无法开启圆理时,必须藉助“道”的行持,以去除“事惑、烦恼”,例如以修行六度波罗蜜作为资粮,而增加正观的开显。
知次位:修行者容易患的毛病是“未得,认为已得;未证,认为已证”,在境界上生起傲慢心,因而失去功德。所以,清楚明了自己所证的次位,是非常重要的。
能安忍: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任何顺、逆境界都必须安然不动,才能成就道业。
无法爱:又作离法爱。对于努力精进修持而证得的十信“相似位”,其最后残留的法爱、执着心,都要舍离,才能进入中观实相。
以上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此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甚至一字一拜,恭敬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的《妙法莲华经》;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却只持诵经名,如同称念佛号一样,不断的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日莲宗。
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的义理能建立严密组织,有系统加以阐发的,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继而诸祖相承,绍隆宗风,所以天台无论在修行或治学上,都能独树一帜,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