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二○○五年十月八日
地 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记 录:如超法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 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汀、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巴西、台湾人间大学等十馀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肉食普遍被认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贫困的地区,往往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肉。但是时代走到今日,社会发展迅速,天天如同过年,于是有越来越多人在饮食上,不再以饱足为目的,更多时候是以自然、健康、营养为取向,所以也造就了素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饮食新潮流。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应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邀请,自二○○五年十月五日起为期五天,主持「当代社会问题探讨」座谈会。顺应素食风的兴起,大师于十月八日,特别以「佛教对『素食问题』的看法」作为主题探讨。座谈会一开始,大师开宗明义说:「『素食』在中国是荤食的对称;在日本,称为『精进料理』;在西方国家,叫做『健康食物』,从不同国家对『素食』名称的诠释,即可看得出素食对现代人来说,是有利身心的饮食观念。」
一般人经常会将佛教与素食画上等号。对于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疑问,大师开示:「学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确实比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软心、耐力。」并表示:「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吃素的重点并不在于吃菜或吃肉,拥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很多人对素食及素食者充满好奇,也很想尝试吃素,但是不知如何入门,大师特别针对一般人对素食的疑问作了详尽的解答。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吃素?为何素食者不能吃动物,却可以吃植物?素食者可以食用五辛、鸡蛋、牛奶吗?何谓清淨素食?素食有什么好处?对素鸡、素鸭的看法?佛教对杀生如何取其轻重?何谓杀业?吃素应该注意那些观念与习惯?
最后,大师并将几十年来素食烹饪的经验与大众分享,让听众惊讶大师不但能说法,对如何作素菜更有深入研究和独到的作法。以下是当天的座谈实况纪录。
答:许多人把素食视为信仰佛教的指标。其实,佛教最早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规定僧人不许食肉。《大般涅槃经》里,佛陀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于是后人为了实践慈悲精神,而倡导吃素。一直到了南朝,梁武帝出于悲心,制定〈断酒肉文〉,提倡僧伽全面食素,并鼓励在家信众学习,自此,佛教与素食的关係才更加密切。
素食之所以能流传是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仁爱、提倡孝道,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此外,父母过世服丧期间,子女布衣蔬食,禁断酒肉;甚至遇上重大祭典时,人们也要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祇的敬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戒杀放生」的观念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也使得素食风气更加兴盛。
佛陀时代,出家弟子过的是托鉢乞食的生活,不拣别托鉢的对象,也没有饮食上的禁忌。现在的南亚、中南半岛一带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仍恪守原始佛教托鉢乞食的制度,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岂能选择吃荤或吃素?西藏地区由于地处严寒,蔬菜无法生长,喇嘛们平日也都以牛羊做为主食,更不可能选择素食,否则生命无法维持,又如何修行学道呢?现在的日本,佛教虽然很普遍,但是寺庙并不崇尚素食;禅门里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群里,吃的也是肉边菜。所以,学佛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吃素,真正的学佛,「吃」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心意清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慈悲、仁爱,心里却充满著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违背良心啊!
记得三十多年前,素食并不普遍,在近十个钟头的南北交通往返途中,用餐成了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在台湾彰化建了福山寺,方便往来的信徒吃饭。如今素食已逐渐成为趋势,就全世界来说,不仅中国佛教徒吃素,有许多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吃素。尤其近年来西方社会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不一定都与宗教信仰有关,大部分是基于卫生、健康习惯的理由而选择吃素。在印度,所有铁路餐厅都有提供素食;在美国,披萨、汉堡原本以肉馅为主材料,现在也有素食材料;台湾更是到处都可以见到素食餐馆。为了回馈十方大众的成就,佛光山在全球各道场设立「滴水坊」(取「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之意),并与美术馆、书局结合,除了提供素食餐点,更充实信众的心灵世界,也获得广大回响。举凡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素食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吃荤、吃素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有的人以荤食为主,有的人以素食为主,有的人荤、素不计,但是基于「不断大悲种」的理念,佛教劝人不要杀生,即是为实践佛陀的慈悲精神。明朝陶周望有首诗说:「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生命很可贵,「山珍海味」是多少生命的牺牲,如果让牠们安全地生存下去,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我们何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让动物受苦呢?更何况吃饭,也不一定要珍馐美味,所谓「一杯清和茶,胜喝琼玉浆;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即使是青菜萝卜也能饱腹啊!
学佛之后若能吃素当然最好,倘若因为家庭、工作环境等等因素不能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或六斋日吃素,或是选择肉边菜、三淨肉。无论是荤食或是素食,最重要的是要带著一种感恩心、惭愧心来吃。想想,牛一生辛苦地为人类耕田、拉车,甚至死了之后,牠的皮、肉还被拿来利用,牠如此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人类,难道我们连一点惭愧、感恩的心都没有吗?为了自己的贪欲而拆散别人的骨肉已经很残忍,有的人还说我要吃猴脑、活鱼二十吃、三十吃,不断在吃的方法上面研究,似乎有些过分。
有很多人顾忌皈依之后是不是就要吃素,其实,皈依三宝是信仰的问题,素食是生活的习惯、生活的观念,是道德上的问题。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让发心信佛、学佛的人都能够拥有「素心」;心地清淨、善良、简朴才是最重要。
答: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然而在生物学的定义:「凡是会繁殖、死亡、生长的就是生命。」于是有人问:「猪、马、牛、羊会繁殖、生长、死亡,青菜、萝卜也一样会繁殖、生长、死亡,为什么你们不吃动物,只吃植物呢?这样就是慈悲吗?」这个问题也是我年轻时曾经产生的疑问:「吃素!吃素!青菜、萝卜也有生命,它也要活命,我怎么可以吃它呢?不吃猪马牛羊,却吃青菜、萝卜,实在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吃素还是不究竟啊!」又有人说,蔬菜之所以能吃,是因为它不会流血,而动物会流血,所以不能吃牠。试问虾、鱼、螃蟹不会流血就可以吃吗?
其实,植物的生长、繁殖、死亡是物理现象,不是心理现象。佛教徒对「生命」的定义,不在于表相上是动物、是植物的区别,而在于有无心识反应。例如鸡、鸭,你要杀牠,牠会有心识反应,会恐惧害怕;你吃青菜、萝卜,它只有物理的反应,没有心识反应。就以一般人都会有的同情心来说,摘取一片植物的叶子和杀死一隻动物的心情,毕竟还是不同。
此外,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一旦死亡就没有再生的能力,而植物只要再播撒种子,就可以延续生命,甚至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平时如果不去採收、修剪枝叶,明年就无法长得好。所以,佛教里认为吃植物比较没有所谓慈悲与否的问题,但是吃动物就有所顾忌了。
佛教徒在吃饭时要作五种观想,称为「五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所谓「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无论食素与否,人们每天能有饭菜吃,是经过农夫种植、工人碾製、商人贩售,乃至阳光、空气、水份等因缘所成就。因此,吃饭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一颗感恩心来受食。
答:素食者吃蔬菜不成问题,那么吃鸡蛋可以吗?其实,想吃的人,总是会为自己找理由;说不可以吃的人,认为鸡蛋可能有生命,为了不断众生命,所以不吃。有的人喜欢吃鸡蛋,就说:「现在的蛋都是饲料鸡所生,没有生命,所以可以吃。」甚至有些出家人好吃鸡蛋,也自嘲地说:「内无骨头外无毛,有无生命谁知道,老僧带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似乎这么一想,也就比较能吃得心安理得。
佛教的戒律里,有一条叫做「讥嫌戒」,就是要避免遭人讥讽、嫌疑。偶尔会有人好意地对我们说:「现在的菜很贵,吃鸡蛋很便宜,吃啦!不要紧啦!现在都是饲料鸡生的蛋,没有生命的。」话虽没错,但是一个出家人如果坐飞机、坐火车的时候吃鸡蛋,逢人就要解释:「这鸡蛋没有受过精,是没有生命的。」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修行人为了免于世间的讥嫌,自己应该要有原则。
另外,有人会问:「青菜、萝卜都可以吃了,为何葱、蒜、韭菜也是植物,却不能吃呢?」佛教《首楞严义疏注经》里说:「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中医也说:「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佛教讲究清心寡欲,虽然葱、蒜、韭菜也是植物,但是吃了会助长心志的混浊、情绪的亢奋,对修行会有阻碍。再者,寺庙丛林是一个清淨的道场,大众齐聚共修,老葱、韭菜、青蒜在锅里一炒,浊气遍满十方,闻了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为了避免用味道侵犯别人、为了避讥嫌,因此佛教徒对于鸡蛋、青蒜、老葱、韭菜乾脆就不吃了。
至于牛奶、乳酪可以吃吗?乳酪、牛奶没有五辛的味道,也没有杀害生命的行为;因为不是杀生,所以牛奶、乳酪是准许吃的。
刚才也提过,有些地方,如西藏、日本、泰国的佛教徒,因为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等关係,谈不上所谓吃素的问题,只有中国佛教徒受儒家影响,或受根本佛教慈悲观念影响,觉得应该要食素。其实,「吃」不是很重要,「修心」才是最重要,心能清淨,吃什么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再说,荤食者具有慈悲心肠的很多,素食者也有心地不好的,所以不能以素食、荤食来断定慈悲与否。
答:人生在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而想要活命,最要紧的就是「吃」。一般人对于「吃」,谈不上吃荤、吃素,总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也有一些人,基于信仰、环保、护生意识或健康理由等,不吃荤而吃素。
从古至今,东、西方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不但选择吃素,更极力推崇素食。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中国至圣先师孔子、孙中山先生、印度圣哲甘地、英国诗人雪莱、哲学家边沁、科学家牛顿、剧作家萧伯纳、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美国诗人梭罗、义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文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医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等,都曾经留下推崇素食的名言。
素食者也有不同的类别,有吃全素、奶蛋素或方便素等等。其实,吃素主要在吃「心」,重要的是心里能清淨。不过也有人嚮往素食生活,想要藉由吃素增长慈悲心。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虽然不是立刻可以完全吃素,但是可以循序渐进。慈悲心也是有等级的,刚开始或许对认识的人慈悲,慢慢再扩展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从减少吃荤食开始,逐渐增加慈悲心,自然能培福增德。
有人讲究吃素的时间,例如有的人习惯吃「早斋」。早上吃素,中午、晚上吃荤,这也不究竟;一般人早上本来就吃得比较清淡,吃个豆浆、烧饼、油条或是麵包、牛奶,一餐就解决了,很少有大鱼大肉的吃法。不过儘管只有在早上吃素,也是一种慈悲善心的表现。乃至有的人选在「六斋日」吃素,「六斋日」是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能有几天素食,心境上似乎更能与道德贴近。这种想法也很难得,虽然不能吃全斋,能六斋也不错了。
如果碍于现实条件而无法吃素,佛教有所谓吃「三淨肉」及「肉边菜」的记载。《五分律》中所提:「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淨肉。」虽然不能吃素,吃三淨肉也会吃得比较安心。
也有的素食者,由于饮食环境不方便,所以只能吃「肉边菜」。好比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避难于猎人群中时,每到吃饭时间,就把菜寄煮在肉锅里。有人问起,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虽然不方便吃素,但是能想到要素食,这颗心还是非常宝贵的!
在记忆里,我四岁就开始吃素,但是在七十几年的素食生活中,免不了还是会吃到含有荤食成份的东西。例如有一次,应宜兰高中温麟校长邀请,到他家里作客,校长亲自下厨,煮了一大盘的水饺款待我们,吃下一口之后,发现饺子的馅是韭菜、鸡蛋做成,虽然心里知道还是隐忍不说,以免失礼,甚至最后还把一盘饺子统统都吃完了。
又有一次,一行人代表中国佛教会到日本访问,日本佛教会招待大家用餐,当服务生端出麵时,腥羶四溢,才知道日本人喜欢用鱼虾熬汤。为了避免大家难堪,我们只有囫囵吞下麵条了事。
过去战争的时候,有一个霸道的军人来到寺庙里,恐吓住持大和尚,说道:「你们都很慈悲,都是素食者,我这里有一碗肉,你如果能把这碗肉吃下去,我就不杀你们;如果你不吃,我就把你们杀了。」住持大和尚一听,毫不犹豫地拿起那碗肉吃下去了。他为了救人,不是为了贪心而吃肉,这算开荤吗?在我看来那是慈悲心的体现,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
〈七佛通偈〉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奉行戒律应当圆融通达,否则为教条所束缚,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
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生理结构介于素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但是更接近于素食动物。肉食动物消化道较短,因为肉类食物腐败极快,不宜在身体里停留太久,免得对身体造成伤害,而素食动物肠道较长,曲折环绕,为的是慢慢消化蔬菜、水果。所以,人类的生理结构确实比较适合素食。有的人认为吃素营养不够,会体力不足,无益于健康。各位看我的样子,自幼吃素还不是长得又高又壮。再看历代的高僧大德,他们在佛门里几十年的岁月都是吃素,虽然七、八十岁了,依旧鹤髮童颜、身体矫健。
素食的好处很多。一般说来,肉食者长相较浑浊,素食者面貌较清秀。佛教说「相由心生」,根据科学证明,人类吃多了动物性蛋白质,会变得具有侵略性、有暴力倾向,而素食者,态度则较温和、宽容。因此,平日所吃的食物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此外,近年来肠病毒、狂牛病、sars、口蹄疫、禽流感等传染病爆发,造成全世界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担心会不会吃到染病的肉食,而吃素则能避免吃到有传染病之虞的牲畜。
世界上的动物可以分为二种,素食动物如大象、骆驼、马、牛,牠们虽然吃草,但是都很有耐力,好比马日行千里,牛拉车耕田,鸽子一飞千里。肉食动物如豺、狼、虎、豹、狮等,虽然凶猛,但是缺乏耐力,所谓「老虎三扑,后继乏力」。
世界三项持久冠军的美国运动员sixtolinares是一位素食者,曾创下游泳、自行车、长跑世界记录,他曾说:「当我高中开始吃素时,父母曾因为我不吃肉,感到非常烦恼。十四年后的今天,他们总算接受吃素对我是好的。」
过去美国训练太空人,也藉用佛教的两个修行方法,第一是练习素食,以培养耐力;第二是学习禅定,培养定力。因为太空舱空间小,倘若没有耐力与定力,太空人在里面的时间那么长,寂寞的日子实在是不容易度过。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吃全素,在他生前曾有一群医生一再建议他要吃肉,否则会饿死,但是他却健康地活到九十几岁。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界也极力提倡减少肉食,因为肉类食品脂肪和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和阻塞,对人体不利;而素食则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被视为血液的淨化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联军设下路障,导致丹麦物资进口受到波及。封锁期间,丹麦政府担心粮食短缺,于是进行全国食物配给计画。由于肉类缺乏进口,丹麦人只能靠穀物、蔬果和乳製品维生,结果丹麦人的健康情况反而得到很大改善,死亡率大幅降低。到了战后,恢复肉食,死亡率很快地又恢复到战前的数字。这样的结果,至少可以证明人类不需要肉食也能活得健康。
几年前,媒体报导美国一名年仅十三岁的神童葛雷格利?史密斯,将从大学毕业,并计画在十八岁前完成四个博士学位。和别的神童不同的是,他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他认为食素能保持头脑清晰,身体也能获得健康。由于致力儿童福利工作,也使得小小年纪的他,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佛教虽然没有要求学佛者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的好处还是很多,例如增加耐力、调适情绪、助于修行。佛光山有很多年轻的沙弥,经常和附近的成功大学、师范学院、陆军官校学生进行篮球友谊赛。篮球场上,只见对方的球员,上场一下子就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向教练要求换人。反倒是我们的沙弥,奔驰全场,要换他下来,他说:「干嘛换?我还有力气啊!」另外,佛光山一千多位出家众,为了弘法利生,从早到晚努力不懈,除了六个小时的睡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不叫苦也不喊累,究竟原因何在?原本我对这些问题没办法了解,后来发觉到与素食应该有很大关係;素食能增加耐力。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习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在十五月圆日比平常容易激动;到了初一,人们的情绪又比平常低落。所以,藉由吃素可以调适身心,以达平静。
另外,吃素有助于打坐,能长养慈悲心,吃素的人清心寡欲,性格比较柔软、和平,寿命比较长,甚至素食能维护生态环境,减少世间的互相斗争、残杀;世间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战争?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啊!
吃素也有缺点,就是容易饿,不过,容易饿表示容易消化,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帮助的。尤其吃素已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儘管每个人吃素的出发点不同,只要观念正确、烹调得当,对身心都有益处。
吃素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是勉强而来的。过去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先生合编了一本《护生画集》,在台湾也曾经再版流通,许多人看了以后,基于「护生」的理由,心中生起吃素的想法。因此,不要勉强别人一定要吃素,否则对方不但不敢信仰佛教,对素食也会产生反感;有了信仰之后,透过修行,慢慢地了解到素食的利益,自然就会想要吃素了。
答:吃素的好处很多,但是前一阵子市面上曾经出现不肖商人在素料里掺入荤食,这种「黑心素食」,不但会危害人体,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吃的人没有罪过,製造的人有罪过。
现在豆皮製作的素鸡、素鸭、素鹅、素鱼,不但形状与荤食没有两样,味道更是逼近。对吃素的人来说,即使做得像鸡、像鸭,也不会就把它视为鸡、鸭,只晓得自己吃的是素菜,不会去分别。但是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既然要吃素,就应该清淨地吃,为什么还要将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是不是吃素的人还是有想吃肉的念头,藉此聊以解馋呢?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我想,製作的人应该不是为了吃素的人而做,是为了鼓励社会大众吃素,是为了引导大家学习吃素而做。尤其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每逢祭祀,讲究祭品丰盛,以素鸡、素鸭代替荤食,不但减少杀业,也满足民众祭品必求丰盛的心态。
现代人技术实在高明,有一次我应信徒的邀请,在一家素菜馆吃饭,那素鸡实在做得太过逼真,连我看了也不免起心动念,当下就觉得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确实有改良的必要。多少年来,我也在思考如何让素鸡、素鸭、素鹅有个更适当的名字,不但要让大家一看就懂,还要让人觉得素菜很好吃。
我一生性格随和,不大执著表相,因此不太愿意改变大家的饮食习惯。例如几十年来,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煮菜的人都会为我准备一盘素乌鱼子,虽然味道不好闻,我从来不吃,但每当我吃饱饭,掉头一走,素乌鱼子马上就被旁边的人吃完了,也因此留下不好的名声─师父很喜欢吃素乌鱼子。但是,我一生都没声明过我不喜欢吃素乌鱼子,为什么?别人喜欢吃,就让他们吃。
佛教说:「心淨则佛土淨。」本著清淨的胸襟,随缘度日,人间何处不是淨土?所以,素食者应该用什么心情与人相处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素食者出外很不方便,但是多年来,我四处云游,吃素不但没有为我带来困扰,反而能让大家皆大欢喜。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