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以及药师如来慈光加被之下,我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同时结个法缘,感觉得很荣幸。
今天是农历九月廿五日,是佛教居士林每一个月的共修法会。此地的共修是念《药师经》,称为药师法会。所以,我就以〈怎样修持药师法门〉作为讲题。
在佛教里面,平常都说我希望将来能够生到净土去,净土是个很清净的国土,那里的环境实在太理想了。在中国,讲到净土,由于提倡念阿弥陀佛非常普遍,非常盛行,所以,一提到净土法门,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西方极乐世界。其实,除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弥陀净土以外,还有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净土法门;假使生到欲界第四天──兜率天,也是个净土,在那里可以亲近弥勒菩萨。甚至还有十方世界,很多很多的佛土,总称为十方净土。所有的净土,都是佛教徒所向往的地方。
我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中国佛教所强调的东西两个净土法门,其中的东方净土法门,在座的诸位,我相信好多都去朝过山,都会看到,每个寺庙的大雄宝殿里面,大部份都供奉着三尊大佛,一般中间供奉的,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大佛,除了我们的教主而外,说明了佛教所提倡的是东西两方面的净土法门。
西方净土,所根据的经典,有所谓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弥陀净土的依据。那么,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净土呢?主要是根据我们刚才所念诵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可以说,药师净土是根据《药师经》来修持的。
我们现在工商业社会,大家都很忙碌,在座诸位能够从忙里偷闲,来共修、来闻法,所为何事?就是感觉得人生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痛苦。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希望离苦得乐。假如人生没有痛苦的话,我们一直生活在欢乐当中,没有什么缺陷,我想,信仰宗教,大家都不需要了。我们信宗教、学佛,就是要求得离苦得乐。
所谓离苦得乐,依佛教说,有三种追求快乐的法门,就是:现生乐、后世乐、究竟解脱乐。
什么叫做现生乐?我们先看看人生,自从哇哇堕地,从母胎生下来,一落地,小孩子就哭,这就是痛苦呀!这种痛苦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处在痛苦当中,劳劳碌碌地过一辈子,总希望找个办法,能够取得一点点物质的享受,能够得到一丝丝精神方面的慰藉。这种快乐,固然是不会长久的,不过它对我们痛苦的人生,却是一种安慰剂,要求得这种快乐,就是现生乐。在我们现实人生的环境里面,在人生的旅程当中,能够得到快乐,这个用什么方法求得呢?这就是我们所诵的《药师经》,它里面告诉我们可以得到现实的快乐。
就是我们这一辈子走到尽头,离开这个世界,到什么地方去呢?对于后世,好多人也希望早点作打算。所以,谈到后世乐,不单单是佛教,其它的宗教,也都很重视。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在报上的讣告,可以看到他们说为「蒙主荣召」、「安息主怀」,这就是死了以后,他们的「主」把他召回去,他们感觉到很光荣,他们安息在主的怀抱里面,生到天国可以得到永生了,这是他们所提倡的后世乐。可是,他们虽然生到天国里面去,是不能作「主」的,他们只是在主的旁边当作使者,可以说是享乐了,除了享乐还做什么呢?不知道。
佛教也提倡:修十善,将来可以生天的,可是生到天上去,有一天,天福享尽了,也会堕下来,还是要受轮回之苦的,所以,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佛教倒是说到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跟着弥勒菩萨修学佛法,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在龙华三会圆成佛道,这样的天,是可以生的。
佛教所谓后世乐,往往都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在过去发了四十八愿,要圆成一个极乐净土。所以,假使能够一心念佛,将来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莲花化生,那个就是佛教的后世乐。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到了西方,就是成佛了,好象什么都成功了,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只是到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当中,好好的修学佛法,将来有一天,修学成功了,还要倒驾慈航,回到娑婆来广度众生,这样才是学佛的正确途径,并不是说念佛到了西方,就成佛了,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所以,讲到现生乐,就讲到药师佛的药师法门,后世乐是讲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但是,在中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生到东方琉璃净土去,就是消灾延寿,是很幸运,有福报的,可以得到长生,幸福;而假使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去呢?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去,这是死了,是不吉利的。这样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人,逢到喜庆的事情,比如为长辈祝寿,或者儿女弥月,或是举行佛化婚礼,只能念药师佛的圣号,不能称念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太不吉利了。好象我们隐秀寺,一个月三次的共修法会,初一念《弥陀经》和阿弥陀佛;十五念《忏悔文》和药师如来;二十三念《普门品》和观世音菩萨。可是,有的时候,初一《弥陀经》念到一半,或者绕佛到了一半,有的善友一来,说:「啊!师父,我今天要打斋,今天是我的生日,要念『药师佛』呀!」
这种庸俗的观念是错误的,而且扰乱了共修的秩序,实在不好!
在座好多的善友,已经对佛学很有研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不是度亡,不是超度死人的。依《弥陀经》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翻成中国话,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要得到前途光明,要念阿弥陀佛;我们希望长寿,而且无量的寿命,都要念阿弥陀佛,因此,念阿弥陀佛不是凶事。这道理,乘这时候顺便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把不正确的观念纠正过来。
我们不论是要求现世的人生获得快乐,或是说将来投胎了,后世得到快乐,都是不究竟的。真正的究竟就是要得大解脱。所谓得大解脱,就是要好好地精进、修持,能够断尽了一切生死烦恼,那个时候得到解脱了,依二乘人说,是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那还不究竟,真正的究竟,应该要到成佛,才获得究竟解脱乐。那时,一切烦恼与生死都已经了脱啦,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要离苦得乐,都是希望将来能够成佛,得大解脱,这就是究竟的快乐。
首先,我要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圣号,简单地介绍一下:
药师:药,就是身体有病,就要吃药,不论是西药、中药;药方或药丸,只要能治病,都是药。药师,依世间的话来说,就是医生,医生是针对病人来讲的,假使世间所有的人都没有生病的话,我想医生也不需要了。在佛经中,往往称佛为大医王、无上医王,或者大药师,都是从譬喻方面来为佛安立名称的。佛是大医王,能够治疗众生身心的种种疾病,假如所有的众生都没有病,也不需要佛啦,大家都已经成佛嘛,还需要什么无上医王呢?不需要了!
说到药,我突然想到《千家诗》中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去访问一个在山上隐居的隐者而写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去访问隐者,扑了个空,不在家,刚刚有个看门的儿童,在松树之下,就问:
「小朋友啊!你师父到哪里去了?」
「我师父不在,是到山中采药去了。」
「在什么地方呢?」
「大概不会远吧!只是山里面的云雾太深了,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就是隐居的人,经常在山上采药。
讲到采药,我又想到一个典故。普贤菩萨有一天叫善财童子到山里去采药。
他对善财童子说:「善财啊,现在我需要药草,你到山上去,只要是药草,就把它采回来吧!」
善财听了,马上到山里面,可是绕了一大圈,空手回来。
「我叫你去采药,你怎么没采回来呢?」普贤菩萨问。
他说:「我看到满山遍野都是药,不知道要采那一种才好,所以,没有办法采回来。」
「既然到处都是药,这样吧,你现在再去,把『不是药』的采回来,那是很少的,可以辨别吧。」
可是,善财又是去绕了一圈,空着手回来了。
普贤菩萨说:「你怎么又是空着手回来呢?」
「我看满山遍野都不是药,所以,又没有办法采回来。」
这不是笑话,是个典故,说明你假使认识药,懂得运用的话,什么都是药,纵然是有毒的,也可以药用,好象屏蔽内容,吃了一定会毒死的,但是高明的医生,不会把病人毒死,反而是有种病,一定要吃屏蔽内容才会好的。再说人参吧!那是种补药,可是,用得不当,也会害死人的。所以,药师,要成为大医王,要成为国手,妙手回春,谈何容易!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或者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都是无上医王,他们能够观机逗教,能够应病予药,你有什么生理上的病,或者心理上的病,他都会为你医好。在《药师经》里面,说到好多好多种的病,药师佛都会医好的。为什么所有的佛都可以叫做医王、医师,而只有这尊佛的德号特别称为药师佛呢?因为他对我们身体上的病,无论是黄疸、糖尿病、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的病,你念《药师经》、持咒、念圣号,就是灵丹妙药,病会好的。再说,我们心理上贪、瞋、痴的病,他都可以治得很好的,所以叫做药师佛。
琉璃光如来:琉璃,印度叫薜琉璃,琉璃,并不是玻璃。印度人认为是一种无价之宝,它的颜色,像万里无云的晴天,碧空无际,也好象大海,没有波浪起伏的时候,非常澄清的那一种颜色,它像金刚宝石那样坚固。所以琉璃是一种宝。
光,我们看看佛像,颈后都有个圆的光圈,是属于智能之光,药师佛也不例外。
总而言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的圣号。
药师法门,应该怎样修持?依据《药师经》说:
所谓持名,就是执持名号──念药师佛的圣号。我们去朝山,不论普陀山、峨嵋山、或是其它的山,去打普佛,都是药师普佛,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对不对?但是,在菲律滨却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什么不一样?
在大陆丛林用的课诵本上,都是「消灾延寿药师佛」,既然斋主是求长寿,求消灾,所以希望斋主能够消灾、增福寿。其实,真正说起来,应该是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为单单消灾延寿,不能把药师佛的圣德整个涵盖,而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称念他的本名,才能把药师佛的功德、德行全部包括。所以,在《药师经》里,处处都提到你有什么灾难、病苦、不如意的事,只要诚心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圣号,就可以获得保佑。
《药师经》说得很清楚,但因限于环境,种种的条件,我们都办不到,比如说「幡」就没有办法了。
香是可以办到的,不过供香,最好是用上等的,像檀香、乌沉香等。
花,最好买好的,新鲜的。
灯,本来在《药师经》中说到点四十九盏,但能点七盏灯也好了。
还有净水,用很干净的水煮开了再供佛。
饮食,平时所谓的六斋,依弘一大师的见解:六斋一定要把它煮得很熟,人可以吃的才可以供佛。可是,我看到好多人家,六斋都用生的,一些青菜、一点豆干、豆腐、木耳、还有金针菜,凑成六样就供上了,这样对佛实在不恭敬。所以,你能够吃的,才可以拿去供佛,你都不能吃,如何供佛呢?何况,佛并不期望你供。所以,供养佛,千万千万要记往:你宁可不要供六斋,要供,就必须办好一点的。
诚心地诵念一卷《药师经》,或是念一百零八遍的药师咒,都是修持的法门。
依《药师经》所说,修持的法门有很多,但限于时间关系,我只举出上面三种方法。
说到持咒,本来咒是不需要解释的,但因为药师咒短短的,我就把它稍为解释一下:
南无薄伽伐帝:南无,皈依义。薄伽伐帝:就是经中常说的「薄伽梵」,即是世尊。
鞞杀社窭噜:药师。
薜琉璃:琉璃。
钵剌婆:光
喝啰阇也:王。
怛他揭多耶:如来。
阿啰诃谛:应供。
三藐三勃陀耶:正等正觉。
怛侄他:“即说咒曰”的意思。
唵:总持义。
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药、药、药。
三没揭谛:普度。
莎诃:速得成就──一切很快地圆满成就。
经过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药师咒上半部,是礼敬药师佛,从「唵」以下,就是药师咒的咒心。据弘一大师说,念药师咒有两个方法,若时间许可,就把整个的咒念一百零八遍。告诉你们,刚才惠博居士驾车送我来这里,在路上,我怕塞车,过了时间,就念药师咒,祈求药师佛加被,到这里,正好念了一百零八遍。我念得慢,只有十五分钟,可见念一百零八遍的时间不算长。弘一大师也说到,如果实在太忙,可以先念全咒七遍,然后念一百零八遍咒心,就是:「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谛,莎诃」念完以后,再念七遍全咒。只要诚心地念,一定有求必应的。
诵药师咒,就经常有八万四千个护法神保护我们。那许多坏人不会把我们绑去的。这在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问题是你们有没有诚心诚意去念呢?
楞严咒叫佛顶光明,是佛的顶上化佛所说。所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佛顶光明」就是表示咒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一切功德。《楞严经》来源于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佛经上说“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唎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
第一会 (001)nā mó sà dàn tuō.sū qié duō yē.ā là hē dì.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xiě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
大悲咒全文及注音: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á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 南无·阿唎耶。 ná mó ·ā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以下楞严咒经文: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01)拼音:na mo he la da nu duo la ye ye 经文:南 无 喝 啰 怛 那 哆 啰 夜 耶 谐音:拿 磨 喝 拉 达 奴 多 拉 夜 耶 (02)拼音:na mo wo li ye 经文:南
十小咒全文(原文)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2、消灾吉祥神咒3、功德宝山神咒4、准提神咒5、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6、药师灌顶真言7、观音灵感真言(梦授咒)8、七佛灭罪真言9、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10、大吉祥天女咒(善天女咒)
药师咒是《佛教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来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经常念诵此咒,临终时可以往生净土琉璃世界,有八大菩萨护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现生可以健康长寿,此咒有大威德,若能念诵药师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寿。
《大悲咒》全文标准注音版。
药师咒全文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薛琉璃。 钵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 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药师咒注音 以下为药师咒咒文及
处处神坛社庙,尽是作业之场。个个烧鹅煮鸭,每每宰杀猪羊。
善女天咒又称为大吉祥天女咒。大吉祥天女顾名思义就是带给我们一切的吉祥。出自于《金光明经》。在经典裡面解释了善女天是财富的象徵,凡是持诵善女天咒的大众,就会诸事吉祥,最重要的是这一生都会富贵安乐。吉祥天女就是俗称的功德天。很多人问说:「修行学佛不是要解脱生死吗?为什么还要求世间的财富呢?」在《吉祥天女经》裡面就讲到,我们至少在这一生修行的时候,不要有后顾之忧。
究竟是真还是幻觉,很难说。精神专注,身体起了变化,此时如思想向上,眼就能见到光。念经念咒时,如你有善根,有感应,也会有光明显现。据说大屿山圣一老和尚有一次打坐,看到整个大地都放光,这光明相不是日月灯光,是心光。心光遍十方世界,不是普通人可以得到的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楞严咒是如何利益众生的?请师父开示!觉火法师开示:阿弥陀佛!破妄显真,了生死证涅槃!
这不是大问题,我们修行是了生脱死。在这世间,我们做一个东西,做得好和坏这都是因缘,尽心为好。我只要尽了心,我认为它庄严就可以了。那你要改得庄严,庄严会有一个标准吗?安置了神咒,你供养就好了。一切,你求得心安。然后你好好地还是要念阿弥陀佛,你不要搞得太杂呀!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所谓“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如果祈求智慧,便会拥有大智慧;如果祈求男女,便会拥有男女;总而言之,只要有愿望,有所求,都没有不称心如意的!
此咒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也常用,意为持诵此咒功德积聚犹如宝山。有人或疑,既然象经文所说功德那么大,还要参什么禅、念什么佛、忏什么悔、闻什么教、观什么心?直接一句咒语不就全搞定了么?需知众生根性不一,有人从此得悟,有人从彼得悟,有人好乐妙理,有人乐住禅寂…特别是大部分凡夫(包括我),其性刚强,喜欢偷机取巧、迅捷穿空,佛陀大智大悲,怎么可能不应机种种设教
咒是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翻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念《往生咒》能助你迅速往生西方,经说:「能诵此咒,佛住其顶,日夜拥护,怨家不得其便,临终往生极乐。」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若依法诵持,一心精勤,功力说不可尽,随意所求,速得成就,受胜妙乐。意思是:如果依法持诵准提神咒,勤修不懈,功德和力量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你想要得到什么,很快就会称心如意,而且感受到快乐无比,法喜充满。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若人六亲不和,不相爱念,依法诵咒,所向和合,闻名见身,皆生欢喜,举凡所求无不遂心。况能结斋具戒,一心清净,依法诵持,不转此身,即证菩提,有大功力。意思是:如果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之间,常常闹矛盾,不相和合,不相关心和爱护,怎么办呢?
持诵准提神咒的殊胜功德:此陀罗尼,有大势力,至心诵持,必当自证,能令枯树生华,何况世间果报?若常诵持,水、火、刀兵、怨家、毒药皆不能害。意思是:准提神咒有大威力,如果能用心去持诵的话,不但自己可以证得解脱自在,而且还“能令枯树生华”!当然,“枯树生华”跟自己的修行有直接关系。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