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品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四相。佛如何示现度脱众生。
佛说,菩萨若为众生开示或宣讲涅槃实义,要具足四相。即是法师讲这部经必须坚持的原则。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如何理解自正。宁可自跳火坑不说佛经三藏十二部为魔说或伪经,宁以利刀自断其舌也不说佛法僧三宝无常,若闻他说生怜悯心如自身被火烧一样,是自正。
如何理解正他。如一女人,喂乳婴儿,希望健康成长,长大以后食苦、酸、咸、甜、辛、淡六味,母欲远出将家业交给善子掌管,而不交给恶子,善子知母远行未还,恶子言母已死。当知其母亲健在而常住的人为正他。这里,佛自比喻为母,声闻弟子为婴儿,母乳为佛法甘露。声闻食六味为苦,无常、无我、无乐。用智慧之火,燃无常、无我、无乐之薪,达到常乐我净。而声闻不知佛入涅槃为示现,而菩萨在地前菩萨这一大阿僧祇劫,已证知佛法僧三宝常住,菩萨承传佛法,度脱众生为正他。
这部经多处提到如来秘密之藏,世间的秘密之藏表现为身、口、意秘,再深一点说,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诀秘,承传形式秘。出世间的秘密之藏表现为佛、法、僧秘。深一点说,第一妙高峰如何真相,宇宙与众生如何安立与出离,菩萨以何相何方式何地等承传佛的家业,在经中佛只说众生皆有佛性佛之密藏。这些密藏须自己证知,实无秘密,靠东寻西找是徒劳无益的。如佛家有坐脱立亡之法,证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说不传给弟子,谁证谁得,可用可不用。多说一句,大家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当下修行上。须知林内事,入林便自知。生生世世迷,还世世生生。
能随问答。佛说,如有人问佛,我一文钱也不想供养别人或舍给别人,我还要名为大施主,怎样能办到呢?佛回答说有啊,你见着僧人你供给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损失一文钱,还能名流天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能随问答,即随顺众生,不让一众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烦恼。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您都不听食肉二字,是这样么?佛说食肉如同食自己儿子之肉,断大慈悲种。佛住世时,因出家人众多,粮食欠收等,佛己悲力化三净肉,供出家人食肉。即今天我们见到的太岁,是一种真菌类,而不是众生之肉。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还不能食五辛之物。不穿贝壳装饰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不如此,其身臭秽,众生恐怖远离。但现在有的解释为不见、不闻、不为己杀。
佛说,我涅槃后正法时代,四众弟子都能这么持戒修行。从像法时代开始出现,至末法时代流行,出家人少读经书,贪食养身,外观贤善,内怀贪疾,诽谤正法,破佛戒律,相互斗争,攀缘权贵,算命看相等,自称释子。离上述诸恶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如是说,如是行的四众弟子得此清净法,为能随问答。
善解因缘义。佛度众生,先归后戒,随教修行,渐次而制,以戒善忏悔,去除邪见及堕四道之因缘,培植善根,增长功德。众生的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因缘不同,说法随之有区别,度脱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这就是善解因缘义。
佛说,如是四相,即是一义,即为大涅槃。大涅槃义为灭诸烦恼,离诸有者,离欲寂灭,空无所有,常住无退,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
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一是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乐观之身,示现入胎,示现出世,示现婴儿,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萨。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 二是示现太子,入学堂,学习技艺,欢娱受乐。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相。三是示现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证果,力度众生。四是,示现坐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实为降伏刚强众生。五是,示现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实无诸患,只是随顺世间故。六是示现受人信仰布施,实无饥渴,睡眠等事。于无量劫中,早已具足无上清妙智慧。七是示现是人,实非人,即相是人,性早已非人,可示现人相等事。八是示现涅槃,而我真实化身,实永不灭。
另外,在此世界的无量劫中,我行菩萨道时,除正面示现外,我还示现过反面,如戏中演员,主演过英雄,也演过丑角。再如,示现过破戒、犯四重罪、什么都不信的人、破和合僧的人、魔王波旬、四趣众生、入淫女舍人、奴仆、教师、喝酒、博弈、诤讼、大鹫身等,实无造诸恶业,而是化身度众生。我们为什么现在造业不行,我们是报身,化身没有成就。报身造诸恶业,必遭报无疑。同时,也化现梵王、长者、居士等身。
佛说,罗侯罗名为佛子,实非我子,他也是有愿力得化身菩萨。
佛的涅槃为常,而声闻缘觉涅槃如灯灭,不是大涅槃,没有成就自己得佛国土。三果以下罗汉,不名涅槃。
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现问题,化身即意生身,是报身得意生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随愿示现身。证佛果的菩萨,可示现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萨不能示现佛身。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可示现肉身佛,其他佛国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现肉身佛。释迦牟尼佛得真身法性,真长永住,而在此世间,末法一万年以后,将离此世界。那时世界是什么样,动物世界是。
佛与诸菩萨随愿示现度脱众生,有一个前提,即度有缘,不度无缘。我们今天值遇佛法,是与佛与诸菩萨有缘,但还要与周围人多结善缘。结善缘的人,谁要证得菩萨,自己一旦未出离时,相信菩萨一定化现各道中去度脱我们。众生有贪、嗔、痴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为可怕。请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体快乐。
大般涅槃经原文
涅槃经原文
大般涅槃经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涅槃经译文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涅槃经讲解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