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与圆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楞严经 | 作者:宽运法师 [投稿]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三)之上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3日文)

  我们今天接着讲《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其中讲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我们都知道「念佛三昧」即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但要说明「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却没有太多的公案;我昨晚翻查书籍,在《妙法莲华经》中发现一个相关的公案,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开权显实」的大乘经典,而西方寺本身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由于我们是天台宗传人,所以很愿意在天台的经教上,认真地花点功夫。佛陀在此经典内斥小叹大──即诃斥小乘、赞叹大乘,劝小乘根器的人向大乘行者学习,并巧妙地以「专忆、专忘」来说一个故事,好让弟子们理解。

  故事是这样的: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很富有的大长者,他有一个儿子,但从小就与自己失散,流落他方,生活十分贫困潦倒。由于长者财富很多,却只有这一个儿子,故每天都想念着他,希望与他重逢,让他继承自己的财产。长者从没有对别人提及这件事,而儿子也从没想过自己有这么一位父亲;虽然那儿子很穷、很困苦,却很满意流浪乞食的生活,只要解决了三餐的温饱便十分满足了;由于不知道自己原本有一个家,所以从没打算要回家,更没想过要寻回亲父。

  有一天,这名儿子无意中流浪回到自己的国家,当时他为了填饱肚皮,想付出一点劳力,赚一点钱,不知不觉来到自己父亲的地方找工作。他看见大富长者坐在狮子座上,身上戴着很多名贵的珍宝璎珞,旁边有很多人恭敬围绕他、服侍他;他头上有一个大宝伞盖着,上面有很多漂亮的华幡;而且地上还洒满了香花、香水,尽显大富之家的尊贵气派。

  因为那儿子自小就离开家园,完全不知道大富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更不知道自己是这个豪宅的未来主人。当他看见大富长者的豪华气派时,竟然感到恐惧,觉得自己不应该来这种大户人家找工作;来了人家也不会雇用他这种底下的人,心想不如到比较贫穷的地方找工作吧,于是转身就拔腿而逃。其实,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他,已认出他是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次可以父子重逢,财产后继有人。怎料这时儿子却忽然跑掉,而且跑得莫名其妙的快,大富长者随即呼唤童仆把这个穷小子追回来。童仆追得越快,穷小子就跑得更快;好不容易童仆才抓住穷小子的手臂;小子心想,自己没有犯事,为何童仆要抓住他不放呢?因此越加恐惧,最后竟吓得昏倒过去了。

  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这情况,觉得此子无甚大志,故没有跟别人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唤人用冷水泼醒他后,便让他离去了。穷小子被释放后,十分欢喜,从地而起,马上便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长者想,现时急于与他相认,可能一时间无法改变他的习性,对他反而没有多大好处,不如派人跟他联络,通知他可出两倍工钱请他到家里做倒粪的工作,其他的事以后再说。穷小子知道有双倍工钱,高兴不已,立刻答应了。自此,大富长者每天都从家中楼上,看着自己的儿子起劲、快乐地挑粪。

  时间久了,穷小子变得身体消瘦、脸容憔悴;由于他每天都挑着两个盛大便的筒,所以身体很臭秽。老父看到自己儿子弄得如斯田地,内心很难过,但因为觉得儿子不长进,所以暂时还不宜与之相认,只是偷偷地从旁观察他,间中鼓励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好好的挑大粪。事实上.大富长者这样做也是相当痛苦的。

  由于大富长者爱子情深,经常给穷小子加工资,小子能收到比一般挑粪工人高的报酬,心中十分欣喜,越挑越精神。有一天,大富长者把穷小子叫来,说要收他为干儿子,并为他改了一个名字。这件事长者没有说出去,只是吩咐仆人要善待他。穷小子很是高兴,心中对长者也非常感激,可是仍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虽然穷小子觉得自己是个低下的人,在这里仅是作客,不是真正的主人,但在这里行动自由,其他的人也对他恭恭敬敬,遂决定暂时留在此处栖身。如是者,他在自己亲生父亲家中,做了二十年的挑粪工人。

  后来,大长者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穷小子说:「我年纪老了,现在又生病,相信已活不久。我没有儿子,但这些年来一直把你当作亲生骨肉看待,我有很多财宝,现在全部都交给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不要遗失。」穷小子心想:「我在长者家中当下人,生活已经很好,还是别要他的财宝,帮他管理一下倒没有关系。」

  长者看见儿子仍然没甚上进心,至此不得不对大家说清楚了,遂邀请国王、大臣和所有的亲族来到家里,当众宣布这个低下的挑粪工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叙述与儿子失散及重逢的经过。穷小子知道真相后非常欢喜,自忖道:「我无心追求财富,财富却自然而来,应该要好好珍惜。」

  故事中的长者相当于释迦牟尼佛,而穷儿子就等于在座各位。大家想一想,这不是一个「一人专忆、一人专忘」的最好公案吗?父亲非常疼爱儿子,有很多财宝要交给他,儿子偏偏就是喜欢挑大粪,一挑就挑了二十多年。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如同宝藏的极乐世界指点给我们,可是我们却不愿意去,总是留恋现世的生活。试问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破、放下,求生极乐世界呢?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三)之下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9日文)

  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载,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得到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照经文的开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也就是说,如果「一人专忆、一人专忘」,两人便永远无法相见;只有我想着他,他也想着我,「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两人才会有相遇的一天。正如我想着你,你想着我,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感应,由于对方在想着自己,那么彼此便很容易走在一起。十方如来怜悯众生之情,好比慈母思念儿子归家一样,然而儿子不想归家,喜欢逃跑或出外游玩,那慈母──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了。

  大势至菩萨忆想的方法,其实就是四种念佛中的「观想念佛」(其余三种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及实相念佛)。一般来说,修观想需要静坐及宁静的环境,香港人生活繁忙紧张,不易办到,而持名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做到,上、下班乘车的时候可以念佛,在家里烧饭、洗衣可以念佛,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念佛,所以说是方便法门。

  大势至菩萨以「如母忆子」比喻念佛方法,确切可行,已有前人事实为证:

  周朝时,孔子有位出色门生名曾参,曾参除了品学兼优外,更侍母至孝。一天曾参上山砍柴,家中来了几位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想到子母有血缘关系,于是咬破指头,让血流出;在外的曾参突感心痛如绞,意识到母亲可能有事,于是赶紧回家。此非神话,是《廿四孝》中真实记载之事。且有诗为证:「母指方纔咬,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此事证明,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如母忆子」的念佛方法,与曾参之「啮指心痛」是同出一辙。但是如儿不忆母,尽管母亲倚闾盼望,咬破指头,孩子都不会感应。时在末法,违逆孝道者多,此种啮指心痛的感应很难再现了。现今信息发达,不用咬指唤儿,拨个电话便可以了,可是如果儿子不接听,就不会知道母亲的呼唤。如念佛人心不恳切,佛菩萨纵使翘首盼望,亦是难以感应的。

  世间上,很多男女都会跑到天涯海角的地方,发誓如何爱对方一生一世,其实「爱」就是「专忆」的一种代名词。佛菩萨以其慈悲爱护我们、眷顾我们,如果我们也同样地思念佛菩萨、仰求佛菩萨,你说彼此怎会不相见呢?其实相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忆佛念佛」。十方诸佛都是由忆佛、念佛、拜佛而成就的,经文不是说吗?「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能如此便离佛不远了。我们不需要依赖别人「便得心开」,心开了就与佛的距离拉近。正如我们进入一个很香的地方,时间久了,身体也会沾上香气,而且这种香是「香光庄严」。佛陀有心摄受我们到净土,我们的心就要信靠佛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通过都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将来一定得到三摩地──即一心不乱的境界。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专忆」的人,不要做「专忘」的人;若能如是,我们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便会越来越近,不会越走越远。

  好了,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