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意

楞严经 | 作者:太虚大师 [投稿]

四、楞严之果位与顿渐问题

  从颠倒乱想示十二类生

  依首楞严定开五十七位

  由增进行渐历诸位

  获金刚心顿起诸位

  倘不明楞严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堕落。见性成佛,顿悟法门应无渐次,即事明理,无不皆顿。即理明事,则有渐次:有顿中之渐,顿悟中有渐次之修证;有渐中之顿,渐修中有顿发之觉悟。

  众生颠倒乱想,从无始来迷妄不觉,故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如是十二类生。经云:“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为欲超脱众生世界,证涅槃,成菩提:开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七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经云:“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第一渐次,断除五种辛菜。今之烟、酒、帾齤搏,亦属助因,应当去除。第二渐次,严持清净戒律。第三渐次,反见见自性,反闻闻自性;守护根门,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尘上去。因戒生定,所谓返六根之流,顺一体之觉。持自性六根戒,身三口四自然清净。经云:“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金刚心,在成佛以前之无间道。若一位摄一切位,则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于金刚心中再经五十五位,皆是首楞严定中安立位次,即渐而顿之法门。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五、楞严之除障

  痴爱与七趣流

  慢见与五阴魔

  说业报除戒障

  辨心境除定障

  初学禅定,得定境时,恍如忽到沙漠地方,一片广漠无垠的境界,从未经历,绝非人间寻常境地,在此时易起迷惑。从五阴渐次发现其境,从色阴境界起,至识阴境界止,皆是定心上所起之副作用。惑为圣境,即其魔邪。故除定障,非常切要。不生邪见,自能去除魔障。当观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则一切障无从发生,无须对治。若心迷颠倒,即成障的根本。痴、爱,即贪、痴。经云:“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由痴、爱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仙、天、修罗、七趣流转。要免七趣流转,应持净戒;戒除贪、痴,返观清净自性。

  五阴魔从慢、见起。增上慢得少为足,自以为证圣果,乃招魔事。于定心起断常等之不正见,流入外道。经云:“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堕阿鼻狱”。欲去五阴魔,应消除不正见及增上慢。修定的心,即是主人。主人若迷,邪魔之客即得其便。有空心,即有空境,觉悟无惑,庶无妨碍。经云:“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欲超出七趣轮回业报,要去除杀、盗、淫三惑。经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欲成就定、慧,要有正见,不起增上慢。经云:“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六、楞严之辨惑

  甲 教理之部

  二根本与真心论

  七大与唯根论

  十二类生与法身论

  1.二根本与真心论 经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缘所遗、谓觉知不到。又经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论。全部经文中,有一贯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经以常住真心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证果,即证常住真心之德。

  2.七大与唯根论 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并空大、识大、为六大。而此经特加根大为七大,以为唯根论之张本。经云:“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又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大与修耳根圆通,有重大关系。此经说根、识,与唯识论所说界限不同。唯识论、识的范围深广,楞严经、根的范围深广。故唯根论与唯识论对立,以根来摄一切法。本人十年前曾作三唯论:唯识、唯根、唯境,唯根论是楞严经特异处,用根不用识,以现量六识,都摄在六根故。

  3.十二类生与法身论 经云:“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本、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十二类生包含金石土木、山河大地等无情之物。如是则有情众生,生死流转,可变为无情,此与他经论教义不同。惟楞严经确是佛说,仅根据点有异而已。众生世界,即是如来成佛真体。譬如全海成风浪,风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无情,则有情无情均即法身。故曰:“情与无情,皆成佛道”。

  乙 考据之部

  首楞严释名及经咒考

  摩登伽女经与本经

  本经之翻译与流传

  1.首楞严释名及经咒考 首楞严此译健行。古今解此经者,则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坚固即健。此经简称楞严,具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谓那烂陀寺藏经的灌顶部中所别录出之一经也。

  别有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一卷,鸠摩罗什译,与此经非同本。乃专说得此三昧之佛菩萨功德神用者。

  楞严咒定为僧林早诵。其实、唯后“怛侄哆”以下之十句为咒心,其前则为礼供赞诵之五会仪轨。所谓:一、毗卢真法会,二、释尊应化会,三、观音合同会,四、刚藏折摄会,五、文殊弘传会。解详从灌顶疏别录出之咒章摘注。

  与此经咒之名义近同者: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不空译。在续藏一辑一套四册。又、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沙啰巴译。佛说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元、真智等译。此二经兼咒轨,在频伽藏咸帙六册。又、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此见频伽藏余帙一册,及续藏一辑三套一册。乃东密录出诵轨,不明译人。

  2.摩登伽女经与本经 摩登伽女经二卷,吴、天竺竺律炎共支谦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此二经为同本异译,详阿难摩登伽宿缘。又佛说摩邓女经一页,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佛说摩邓女解形中六字经一页,东晋录,失译人。此二经同本异译,但说阿难被困,佛咒救度。

  3.本经之翻译与流传 此经翻译,纪称大唐中宗神龙之年,乙巳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三藏沙门般刺密谛于广州制止道场译,盖纪其译成时也。开元录则载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今流通本,加题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清河房融笔授。此经弘传,相传房相书经入奏,适中宗初嗣,未暇颁行。时神秀大通禅师,在内道场,见所奏本,录行北地。誊一部归荆门度门寺。馆陶沙门慧振,得之科解,为弘传始。又传天宝十年,惟□法师于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注疏。又相传密谛先曾来中国,见智者大师止观,谓略同楞严,智者因请译传来华。

  其弘传与禅、台、贤、儒四家有深渊源者,继唐、宋、元、明、清弘扬者,代不乏人。禅家:长庆道巘禅师,永明智觉禅师,泐潭晓月禅师,石门圆明禅师,温陵宝胜禅师,中峰明本禅师,以及天如、紫柏等。贤家:则资中弘沉法师,长水子璇法师,鲁山普泰法师,交光真鉴法师,慈云续法法师,达天通理法师等。台家:则孤山智圆法师,桐洲怀坦法师,天台幽溪法师,灵峰蕅益法师等。儒家:则王介甫解,张无尽补注,曾凤仪宗通,钱谦益蒙钞等。而五台山空印法师,与蕅益法师,稍稍以法相义说之。晚唐以来,三论亡而唯识不昌,故鲜弘通及此经者;或亦以宗义之较疏远也。由此、近人据三论或唯识义者,遂间生诽拨。

  (吴印若记)(见海刊十六卷十一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