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的六祖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六祖寺位于广东省四会市的贞山风景旅游区内。这里四面环山,山势峻俏,景色宜人。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难藏身于此一十五年。

  慧能禅师是中国禅宗六祖,中国第一部经书【坛经】的作者,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的有力见证。

  惠能有过多年的避难藏身经历,亲自接近下层乡民,对他后来的宗教哲学影响是很大的,他主张“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意思是不用背诵佛经,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惠能还认为 “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论都具有中国宗教哲学的独特见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脍炙人口的佛教偈诗,有谁能想到是出自一个目不识丁的“火头僧”之手呢?

  这首偈诗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出世的姿态表露无遗: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我们流连忘返在六祖寺风光旖旎的群山中,迎面扑来的山风,带着佛情禅理习习掠过,虚空法界布满清凉。

  在六祖寺修持有一个重要的阶段叫“内观禅修”要求大家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把以前修学的一切法门和身边的一切琐事都放下。坐禅时,甚至在一切的行、住、坐、卧中,只能有一个意识:就是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鼻子和上嘴唇之间,细心地观自己的呼吸,这种修持的养生奥妙又在哪里呢?

  禅道养生的要旨也就在其间。

  她是运用强势的生命力去打破重重心结,突破自我障碍,将心灵擂散到自然的一砂一尘、一草一木,让脉动与星辰同频,与宇宙万物合一,将狭小的自我心胸拓展极致,使心性回归本来面貌。

  心灵是生命的主导,所以认识和沟通心灵才是养生的大宗之法。禅道是运用心灵活动去启动身体的微循环系统。我们知道,人的身体能量由身体的根、节和梢所主宰,用心激活身体根、节、梢就可以使体内能量充沛而和谐。

  这里的“梢”是指身体的肌肉、骨骼、筋膜及血液的末梢,肉梢在舌,骨梢在齿,筋梢在指/趾甲,血梢在毛发。

  禅道的持功养生方式可以运用冥想的方法与之进行沟通及能量交流,以达到心神契合,魂魄离归,游刃有余的极高养生境界。

  回望六祖“曾经工作”过的六祖寺不由得想起中国现代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称赞六祖的那句话:“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