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07年~971年),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的寺院。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面(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广州市“五大丛林”之一。
据史料记载:本寺南汉时期为千秋寺。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被废为民居。明朝末年,为富绅郭龙岳的园地。时有光牟、池月二位法师,向郭氏募得此园,建造寺院,并依《华严经》经文中“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以海幢比丘的名字,取名海幢寺。
清初有曹洞宗第三十三祖空隐大师主持此寺,天然大师(三十四祖)、阿字大师(三十五祖)先后在此住(主)持弘法。永历皇帝旧臣金堡,也在此出家,法号今释,又名澹归。当时阿字和尚得到平南王尚可喜的支持,购地扩建寺院。在康熙期间寺院不断扩建,最鼎盛时期,住僧众逾百。寺院规模宏大,全寺范围,北至珠江之滨,东及前进大街;南沿万松岭(今红十字会医院、南武中学一带)。清代海幢寺全盛时,既是弘扬佛法之所,也是广州市民游春胜地之一。
清光绪初年,海幢寺日渐式微,东北旷地也变为民居。至清末民初,由于战乱,文物古迹遭严重破坏,除大雄宝殿、天王殿、塔殿外,其余殿宇多被拆毁。民国十七年(1928年),海幢寺被没收并辟为“河南公园”。民国二十二年九月(1933年),又改名为“海幢公园”。然而,海幢寺院宗教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解放后,在十年文革的活劫中,海幢寺再次遭到严重的破坏。
一九九三年,根据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海幢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并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海幢寺在终止宗教活动三十年后又重获新生。寺院恭请德高望重的新成法师出任本寺住持。新成大和尚接管本寺之后,发(决)心为重兴海幢寺而劳苦奔波,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修复大雄宝殿、塔殿,并重建天王殿、藏经阁、念佛堂、及七层僧寮,重塑三宝大佛及四大天王金身,使海幢寺重现大丛林的气派。
一九九三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海幢寺与海幢公园同园,海幢寺只占园中西侧,因而失去佛教寺院应有的对称和平衡,也给寺院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经新成大和尚及市、区各界人士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二00六年七月一日,经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年批准将公园归为海幢寺管理使用,使历经百年沧桑的海幢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迈进了历史上又一兴盛时期,功德无量。
海幢寺以佛法,为修持宗旨;以丛林清规,为管理法规;以慈善救济,回报众生;以佛法教化,创建和谐社会。以环境清幽、园林幽雅而闻名于世的海幢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境内。海幢寺拥有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海幢寺有着沧桑的历史,曾几度兴废,最终成为广州的旅游圣地。海幢寺以前就是一个拥有众多美景的地方,这里曾经拥有八大景点,如:珠江月夜、古寺参云、飞泉卓石和海日吹霞等景点,现在这些景点由于历史的沧桑和战火的破坏,已经看不见了,当重修后的海幢寺依然是一座气魄宏伟的建筑。海幢寺的大雄宝殿内所供奉的三座铜佛,高达十多米,气势恢宏。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不管是高度还是体积都是广东省寺院最大的佛像。海幢寺内拥有众多的古树,其中最著名的是鹰爪兰,这株鹰爪兰高不到一丈,却已经成活了400多年,史料记载,“未有海幢,先有鹰爪”,可见它的名贵。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传说
海幢寺千百年来历尽劫难和坎坷,却流传下不少的传说和掌故。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
海幢寺坐落于海幢公园的西侧,公园内的百年古树很多,其中有树龄超过300年的菩提古树3株,相传这些树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然禅师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寺中最古老的名木是明代植下的一株不到丈高的鹰爪兰,有400年的历史记载。这鹰爪兰位于公园南门内西侧,植于一座六角形石围墩子上。据清代文献记载:“海幢寺藏经阁下有树一丛,名鹰爪兰,枝蒂如鹰爪,花六瓣,他处未见,亦异种也。”而到了现代,这株鹰爪兰更是绿叶婆娑,终年花发,清香远溢,闻名遐迩。
鹰爪兰原是明末郭家花园所种植,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因而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之说。原来,这株茂盛的鹰爪兰树下,曾发生一个悲惨的故事。
明朝末年,富人郭龙岳居住在此一带,其花园实际上是南汉时期千秋寺的旧址。郭龙岳生性暴戾,一天,他怀疑婢女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连续几天对兰香严刑拷打,使兰香身心俱损。为表清白,兰香拜完菩萨,便纵身跳井自尽。两天后人们发现了兰香的尸体。为维护自己的声誉,郭命家人将这口井封了,不许家人再谈及此事。
每天晚上,郭家上下人都梦见兰香:有人说她从井中腾空而起,化作蛟龙飞走了;有人说她每晚都在园中浇花。人们的议论更使郭龙岳极度恐慌起来,索性叫人把水井填平……
过了不久,填平的井上长出一株鹰爪兰树,后该树越长越茂盛,很快便出枝散叶开花。郭一看见鹰爪兰就心惊胆战。后来鹰爪兰树越发茁壮成长,郭龙岳的家却一天天地衰落了,最后郭龙岳死于暴病,不得善终。
到了清初,有一和尚云游至此,在这后花园旁边建立起一间佛屋,并在口额写上“海幢”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依佛经上“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的典敌,而命名之为“海幢寺”。
广州历史上四大丛林之冠
经历了南汉千秋寺、兰园和海幢寺变迁之后,到了清康熙五年(1666年),僧人池月、今无得到官方资助建成大雄宝殿。该殿宽35米、高7.5米。还在其右角建了地藏阁,并铸幽冥大铁钟。次年又大兴土木建起了藏经阁、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等。而藏经阁比大雄宝殿更加雄伟。阁宽45米,碧瓦朱甍,侵霄烁汉,蔚为壮观。此后这里又相继建成了丛观、西禅、镜空、松雪、悟闲、画禅等堂宇及其他僧舍、亭、宫等23座建筑。并将早期建的佛堂和准提堂改成客堂,环以回廊。
当时的海幢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为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冠,名副其实。这有康熙年间所刻《鼎建碑》中记载的海幢八景为证: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馆幽钟。后来出版的《羊城古钞》更将海幢寺称之为宏敞庄严的岭南雄刹。
18世纪是海幢寺的全盛时期,寺院规模超过现寺的三倍。由于寺院北临珠江,南倚万松岭,加之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因此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寺院被辟为夷人(外国人)的游览区,开了广州专门为外国人开辟游览区之先河。
清末海幢寺开始衰落,自民国初年全寺就只剩下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塔殿了。
十六罗汉像
大多佛教寺庙中的罗汉像有十八尊,只供十六尊罗汉像的极为少见。恰巧,罗汉像真的只有十六尊。为什么?这里讲述一段奇闻:一夭,济公和尚路过海幢寺,看见寺内的住持以高僧自居,对任何人都看不起。便有心戏弄他一下。济公化作一个疯僧,衣衫褴楼,挑着两个布袋来到寺前投宿。住持见此模样,十分讨厌,只让其住一晚,次日一早便赶他走。济公疯疯癫癫,将两个烂布袋放在大雄宝殿上,说要到韶关南华寺去,请住持帮他挑行李。
众增听了哈哈大笑,骂声和呼喝声震动大堂。住持大怒道:“疯人,不识抬举,你若有本事,叫大殿的罗汉帮你挑行李吧。”济公随即走到堂前大声叫道:“奉本寺住持之命,特请当中两位罗汉现身,替我挑行李到韶关南华寺去。”话音刚落,忽见两位罗汉从堂中跳了下来,拿起两个烂布袋,飘飘然地随济公向北而去了。顿时住持与和尚们吓得心惊胆战,主持俯伏在地叩首不迭。济上即现金身,立定云头,指着住持说:“大和尚你好好修行,放下架子才能成正果。”住持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后来他没脸再在寺室里下去,云游他处去了。
那两个罗汉随济公飞走后,便不再回
现在,韶关南华寺原有的五百罗汉像变为五百零二尊,而广州海幢寺内原有的十八尊罗汉则只剩下十六尊了。
现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大佛各高10多米,是三世佛。天王殿内跟其它佛教寺庙一样,依然供奉着形态威猛、栩栩如生的东、南、西、北方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前的空地东侧是1997年新建成的叫宝严塔石塔,塔的周围有石栏,为平面六角形,莲花基座,八角葫芦顶,檐角悬挂着铁钟。
今天的海幢寺虽然已失去昔日古寺院那种万籁俱寂、庄严肃穆、神秘超脱的气氛,但园林景观依然如故。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江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除上面介绍的鹰爪兰之外,这里目前存在的三株菩提古树,一株在寺北门内侧,另一株在天王殿西南侧,还有一株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南方。相传这三株菩提树是从光孝寺原株菩提树中分植来的。这里寺庙与公园交相辉映,既保存着古色古香的寺庙风格,又呈现出瑰丽多姿的园林景观。
六榕寺
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位于六榕路,是一座历史悠久、佛教文物荟萃、中外闻名的名胜古迹。
六榕寺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原名宝庄严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清代,重修六榕塔,主体仍照宋代 貌,但各层琉璃瓦檐则改为清代样式,塔内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遥望犹如冲霄花柱。若元宵、中秋之夜,民众尝悬花灯塔上,绚丽异常。因而六榕塔又称“花塔”。
寺内有巍峨的千佛宝塔,原名舍利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和韦驮殿。塔西为庄严华丽的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该佛像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寺内的榕荫园内有六祖堂,供奉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的铜像。六祖是唐代杰出的高僧,随五祖弘忍学法,很得弘忍赏识,后衣钵而归,创南宗学派。其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而性格化,垂目坐禅,神态栩栩如生。六祖堂前榕荫苍翠,菩提婆娑,别致的补榕亭和苏东坡书的“证道歌”碑刻,掩映于绿荫丛中。
华林寺
华林寺位于广州西关下九路北侧西来正街一带。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全国(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传教。他首先在今西来初地处登岸,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
华林寺是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隋、唐、宋、元、明诸代,传灯不绝。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成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寺住持抵园和尚奉诏始建宽31米、深44米、总面积为1364平方米的五百罗汉堂,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另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像,该木雕像现存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罗汉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寺现主要建筑为罗汉堂,罗汉堂内五百罗汉像在“文革”时被毁,1997年重立木雕的五百罗汉像。另华林寺前原有星岩白石塔一座,6面7级,高7米,每层刻有花纹,具有雕刻建筑艺术价值,现已移置于解放北路兰圃中。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华林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
广州光孝寺原是南越国第五代王赵建德的住宅,后汉武帝平南越,广州城毁,该宅亦被废。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鄱颇有才学,曾为《易注》。然而,虞翻恃才傲物,屡犯颜直谏,令孙权不忍,将其贬往南海,虞翻举家放逐到广州后,便住在直建军德的故宅处。虞翻不甘埋没,他说“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绳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已者足以不恨。”于是他在住处设帐讲学,门徙尝数百人。这在当时荒蛮的岭南是一个了不起的事,后人以“树木树人,功不可没”赞誉他为岭南文化发展的贡献。
东铁塔
东铁塔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大宝十年(967年)由南汉后主刘?捐造的,塔四角七级,平面呈四方形,通高7.69米,有石刻的须弥座,塔身全部都是铁铸的,全身共铸有九百多个佛龛,每个龛内都放置有小佛像,像工艺精致,刻画惟妙惟肖。塔起初建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的称誉。塔身下有莲花铁座,四周雕有“行龙火珠”与“升龙降龙火焰三宝珠”。
西铁塔
西铁塔位于大殿后西侧,建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比东铁塔还早四年。是刘?的太监龚澄枢同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出名铸造的。东西两塔的造型相似,可证东铁塔是仿照西铁塔建造的。西铁塔在三十年代因台风塌屋压坏了四层,剩下三层
瘗发塔
瘗发塔,是光孝寺的重要建筑,更是光孝寺独有的纪念塔。此塔就是当年惠能在这里剃发受戒后,寺主持法才将他剃落的头发埋在那棵菩提树下所建的砖石塔。该塔为高7.8米的七级八角形塔,每层各面均刻有佛像。由于此塔极具纪念意义,所以,虽然历经风霜千余年,但也历代募修不绝,保存完好。
鼓楼
原鼓楼始建于宋朝空山住持,明万历39年(1611)年复修,后废。一九九O年经考古发掘在原位置上住持僧本焕复建。鼓楼上悬放法鼓,与钟相对,跟钟声相和应遇隆重法会时,钟鼓齐鸣,其庄严气象令人诚之心,油然而生。楼以古代寺庙中的鼓楼为蓝本复建。楼供奉护法关云长神像。
今天的海幢寺虽然已失去昔日古寺院那种万籁俱寂、庄严肃穆、神秘超脱的气氛,但园林景观依然如故。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江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除上面介绍的鹰爪兰之外,这里目前存在的三株菩提古树,一株在寺北门内侧,另一株在天王殿西南侧,还有一株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南方。相传这三株菩提树是从光孝寺原株菩提树中分植来的。这里寺庙与公园交相辉映,既保存着古色古香的寺庙风格,又呈现出瑰丽多姿的园林景观。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广东广州海幢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