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何为力行十善(下)
六、不恶口
第六条:不恶口,离恶口,进而说柔软语。
不恶口,就是不骂人,说话口气不大,嗓门不粗。就是讲说话要有分寸,要有度。
离恶口,就是不但不骂人,而且说话时能审时度势,掌握时机。是冷静的有礼貌的,处处替人着想。
柔软语不是拍马奉承,而是要心平气和,面容和善。过去形容人说话像春风拂面一样,柔软语有时候就是有这个作用。你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说让人非常伤心难过的话。要学会宽恕别人。
以前有个小师父出去化缘来修庙,那是在农村里头,那时候化缘不是说把功德箱往那儿一放,别人就把钱放进去了,人家要看你怎么说的,说得漂不漂亮、精不精彩,来决定给得多还是给得少,就是说完全要取决于能不能把人家说高兴,这小师父就开腔说道:出功德呢,出功德呢,出了功德就发财,一文出了万文来。别人觉得这小师父说得好听,心里受用,就纷纷出钱。这小师父又开腔了:功德越出越好看,家中鸡下双黄蛋。这下出钱的人就多了,钱也出得越发多了。这就是柔软语。
这就是说,不恶口的人,心性敏锐,善于洞察别人的情绪变化,心底慈悲善良,总是适时地说好听的话。
七、不绮语
第七条:不绮语,离绮语,进而说庄严语。
不绮语就是说不要花言巧语,不说下流话。不说挑逗、调侃、调戏性质的话。
离绮语就是要保持不随性和随意的心态,说话不总是挑刺,随时警惕自己不说无意义的话。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真心的去赞美别人。
说庄严语其实就是要抵制诱惑,减少欲望,从而力争得到威严厚德的修养,就是说要成为一位有修养有道德的智者。言语谨慎,出必庄严,认真对待别人的话语,不说下流话,不说调侃话,让别人一见此人心生敬畏。
八、不贪
第八条:不贪,离贪,修不净观。
贪欲,就是占有、索取这样一些自私自利的心态。
贪包括很多,财色名食睡都是贪。俗语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首诗写到:“财色名食是道场,人人都在里面闯。若能远离名和色,不是神仙也胜常。”当然,不是说不要财色名食等,而是说要摆脱财色名食睡的束缚,不要成为它们的奴隶。
这里我们要搞懂两个概念:放弃和放下,佛法是要让我们放下而不是让我们放弃。放下是心里不牵挂,不是不干了,而是要干但不受它的约束和驾驭,是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放下。放弃是行为上拒绝,心里彻底否定,是佛法不提倡的。放弃是无奈,为什么放弃啊,因为办不到了,无可奈何啊。
贪包括财色名食睡,有五首诗反映。关于财的:“未必钱多乐便多,钱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意思是未必有钱就快乐,有钱没钱都痛苦,有钱变成了守财奴,我们要学会没钱有没钱的活法,有钱有有钱的活法。什么都没有却是什么都有,大千世界都是他的。
关于色的:“未必芬芳始是春,枯槎老干见精神。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关于名的:“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青山断发成长往,不识人间有转轮。”不做人间的王,要做法王,释迦摩尼佛是最好的榜样,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飞扬跋扈,高高在上,而是放弃荣华富贵,为众生去苦修。
再来看关于食的。“未必肥甘便永年”,未必吃的好就有好的相貌,活得就长久;“饭蔬饮水乐吾天”,吃点粗茶淡饭,只要心里高兴,便会快乐;“道人学得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就是你和宇宙,与大自然真的融为一体,像亲兄弟一样,即可实现。
最后是睡。“未必清闲便是仙”,未必觉睡得多就是神仙。“金仙原是火中莲”,做人要像金子那样,不怕火的洗礼。“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做人不能多睡,睡多了即是魔,有的人想,那我不睡好了。告诉你,不睡也是魔。
离贪欲,是指我们如果能够打开心量,敞开胸怀,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私,或者说少一些占有和索取,多一些奉献和布施,这就是离贪欲。能离贪欲,才能随心所欲。
对治人的五个欲望,要修不净观。比如你溺爱小孩,爱他的鼻子,鼻子有鼻屎;爱他的脚,脚有脚气。作不净观,人就是一具白骨。不用去买墓地,什么拜祭都是假的,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还占个地盘。佛家讲究火化,骨灰洒掉,与众生结缘。
原来在广元有个净尘法师,他死前有个遗嘱,谁也办不到,为什么?因为他的遗嘱是:让他徒弟把他砍成块,蒸熟了去喂鱼,骨头也喂鱼。徒弟问为什么?他说他生前忍辱没修好,死后要修忍辱。人人平等,活着的时候为欲望奋斗,死了还要占一块地,在那里一代两代还有人去拜祭,三代四代谁还知道埋的是谁?所以不要执著。普通人修不净观害怕的话,可以去反着修,观想白骨上在慢慢长肉,最后变成血肉饱满的人身。有些老人修不净观修得皮肤跟婴儿一样细嫩。
九、不嗔
第九条:不嗔,离嗔而修慈悲观。
嗔恨,就是不堪烦恼累积,然后显现出来的习气。当然,这里也包括先天嗔恨的种子。
嗔恨心很多,要记住:“嗔是心中火,要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心重的人容易得肝癌,中医讲气大伤肝,所以佛家讲远离嗔,要修慈悲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要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快乐和欢喜,给他们减少痛苦也是慈悲观。愤怒、生气、烦、嫉妒都是属于嗔恨心的范畴。慈悲观就是让我们远离这些,给人们带去快乐和欢喜。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能给予别人快乐,悲心能减轻别人的痛苦。
十、不痴
第十条:不痴,就是要离邪见,修因缘观。
痴就是没有智慧,人家说人生是无常的,他说是能长寿的,可以长生不老的,这就是邪见。
要远离邪见,得修因缘观。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眼前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条件组成的临时假象,任何事物都是条件组成的临时产物。认识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会愚痴。
结 论
总的来讲,十善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指身体上的;不绮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是指口业上的;而不贪,不嗔,不痴是指意识上的。也就是说十善包括了身口意三个方面。个人品质,人际关系等,都包含在里面。
我个人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力行十善,从身口意三方面都力争向善,那么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教徒,也是真正有人格的人了。所以要做到去放生,保持清净心,舍得施舍,能够说无诤语、柔软语、真实语、庄严语等,并且坚持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那么这样的人格修养就能真正的圆满,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法的基础。
十善很重要,但要在生活中去实现却很不容易。我们学佛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断一切恶就是要奉行五戒;修一切善即力行十善;度一切众生就是修菩萨行。那就走上了成佛的道路了。
佛家讲缘起和无常。缘起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由条件而组成的。比如说桌子,它需要木头、工具、木工和加工技术等条件具足才能做成,几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桌子做好后开始是新的,用着用着便旧了,再慢慢的就坏了,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
又好比今天的讲座,为什么能讲力行十善,因为是有你们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又能发心要做人格圆满的人,又有文殊院这么好的千年道场提供场所,所以才有今天的法缘。可是讲座结束之后一切都在变化,有的人认真听了,并且力行十善,然后变得越来越圆满;有的人可能不以为然,听了就忘了,这个结果就不好讲,总之一切都在无常之中。我只能祝愿各位快乐吉祥,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