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与日常生活

  第二学佛要有慈悲心:

  我们每天都喊慈悲慈悲,都是叫人家慈悲我,没有叫我自己慈悲人。我很可怜哪!你慈悲慈悲我。我回来以后,在我们文化馆,门虽设而常关。可是也有人,把门铃一按,拿封信,很长很长,做什么的?他说,你们这是慈善机关,要请你们发大慈悲心,救济我,我家里一家几口,在生死边缘,要请你们救济救济。你出去看一看,他满嘴的酒气,他刚刚喝饱了酒来的,像这种人,我想那里都有这种人,那么这种慈悲,要不要慈悲?也要慈悲是不是啊!禅宗有句话,「方便」就是慈悲。现在方便是下流,把慈悲也就解释成为下流了,这「方便」,本来是一句很好听的话,是说以方法去便利人求佛道,这是慈悲,可是现在把方便变成随便,方便不是随便,方便一过了头就是随便,一随便就马马虎虎,这样子一定教不出好的人来。可是呢,棒下出孝子,有没有这句话?禅堂里叫香板头上出祖师,你们那一个挨过香板啦!有几个人挨过香板啦!我上次到你们禅堂里去看,看到香板很厚,那么,这挨打是好事情,马马虎虎出不了好事情。所以慈悲二个字,不是姑息,慈悲不是随便,慈悲是要以智慧来指导你,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是慈悲的精神。所以有人问我,他说观音菩萨很奇怪,千手千眼的观音,有的手上拿著刀、枪、轮、戟、绳子等很多很多的兵器。还有金刚,都是威武得很,都是面目可憎的这种人。他觉得奇怪,你们佛教讲慈悲,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他说今天有原子弹,你应该把原子弹装到观音菩萨手上去啊!是不是?诸位!我们将来塑像,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不是也把原子弹、大炮、飞机塑到观音菩萨的手上去啊!假如有必要的话,可以的。为什么?那个是象徵,象徵著菩萨的精神,千手千眼里头,也有花、灯、珍珠、药草,这些都有,就是菩萨化度众生的时候,以不同的身分,以不同的方法来教化众生,慈悲是要讲究方法的,不是随便做滥好人,你们看到人,说这个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了没有是非的程度,这种是不是好人?给他一种红的颜色,他说好,蓝的也说好,红、黄、蓝、白、黑通通好,你说强盗好不好?想一想,盗亦有道也好,是不是?对,样样都好,就怕得罪人,在儒家讲,叫乡愿,乡愿是什么?乡愿德之贼,这是滥好人,不是慈悲。所以,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大菩萨们现种种身,在我们高僧传里面,祖师们都是非常雄伟的,菩萨,金刚,这些都是佛渡世的方便,都是慈悲。假如说要我们杀人,杀不杀?不能杀,杀了以后就不慈悲?告诉诸位,要杀像×××那样的人,早一点杀掉就好了,可是共业所感,我们没有办法杀他,他自已死掉了。因此,我讲到戒的时候,戒有开、遮、持、犯,主要讲的是方法,持戒也有方法,也有方便,不是说一概而论。

  第三个要有菩提心:

  即学佛的菩提心,我们前天因为文化馆来了很多的人,结果很多的菜剩下来,吃不完,剩下我们几个人在吃,那我就请他们帮帮忙,发发心,把它吃掉。发心这句话,我想了想不对,发心?发心吃菜?这个发,发是生长的意思,一粒黄豆或一粒谷子往水里一泡,它就长大了,就是发了,发了以后怎么样?它的芽出来了,发生,一发它就会生,对不对?发菩提心生菩提心,发心,这发心叫人吃菜,不是办法,这些菜吃完,心就没有了。应该就是说,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本来就有。弘一大师要去青岛的湛山寺以前,他做了一个梦,他把莲子一把一把的撒下去,撒下去做什么?种菩提种子。人家讲,我到某某地方说佛法了,那个地方是从来没有佛法到过的地方,是边地,这次我去为那边的人种下菩提的种子,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对不对?诸位,种菩提种,他们本来没有菩提种,结果把它种了下去,然后他们有了,本来那是个荒地,撒了种子下去,就长起来了,是不是这个样子?可以通的,对的。但再深一层讲,有毛病,这是层次的问题。我们分为二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在普通来讲,从没有听闻佛法的人,我们撒了菩提种子是对的,但是,再深一层讲,一切众生通通有菩提心,通通有佛性,而只是没有发,我去撒甘露水,这甘露水撒在什么上面?撒在菩提种子上面,因此菩提的种子发芽,应该这样讲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先要自己发菩提心,很要紧,菩提心本来就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人人都有,本来就有,涅盘经里如此讲,华严经也是如此讲,本来就有菩提心,这是始觉、本觉,菩提本无树,那么种子那里来呢?这个是禅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谈。发心,发菩提心,我们如果在一切情形之下,环境之下,我们不要忘掉了「菩提心」三个字,我们就能保持我们的安全。人只要有自信心,无事不成,丧失了自信心的话,你便一事无成。所以要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修行的信心健全的话,一定要先把菩提心发出来,肯定自己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净的觉心。自己知道,并肯定自己有菩提心的话,你就很安全了,在菩提道上一直走下去,很平坦。这是说,有人虽是国王的儿子,当他还没有知道自己是国王的儿子以前,他跟普通的人一样,无所谓;有一天知道自己是国王的儿子以后,他就觉得跟人家不相同,自己应该像一个国王的儿子,像一个王子。当我没有得到学位以前,我是普通人,得到学位以后呢?我觉得还是个普通人。人家就讲了,嗳!你的责任大了,我说对啊!得到学位做什么的,一张纸没有用,但是责任加重,我得的是责任感,荣誉不希奇。

  一张纸毫无用处,而是责任感。有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责任感加重。学佛心要勇猛,藕益大师常常跟人讲:「我一生毫无长处,唯一的长处是我没有离开菩提心。」他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菩提心,也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生活之中的防腐剂,能防止我们生活腐化,能防止我们走入歧途,坚定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健全我们修行的生活。

以上讲的是学佛,以下讲日常生活

  第一是平常生活

  平常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就平常人的生活来讲,我们先要做个平常人,从平常人做起,而后做到不平常,做到不平常以后,再又回到平常。这不是卖关子,在我们初初进入佛门修行佛法的时候,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导入常人的轨道,过通常人的生活。这在佛经中分为二类,一类是人与伦理生活,也就是社会生活,在六方礼经中讲,有个善生童子,也名善生长者经,或善生经。长者之意,非年纪大的人,长者是有德之人,年轻有德也可称之为长者,长者和童子是相对的,无欲为童子,文朱师利是法王子,事实是童子,六方礼经是讲,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主对仆,夫对妻,妻对夫,国王与大臣,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伦理纲常,就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生活就是各尽其分,各尽其责,以上是平常人的生活。反对出家的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因为出家人,又要烧疤、燃顶(燃顶从明末才有,明前没有的,现在有人画玄奘三藏像,头顶也点十二个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又要离开社会,所以抙出家人是不忠、不孝、不义。实际则不,释尊不但没有忘记父母,更没有忘记他的国家,他把佛法教给和他有关系的人,后来他的国家被人灭亡,他也遭受灭族的惨痛,他明知不可为而还是要去救护。今天我还想到这个故事,我对自己说,我要爱国,也护佛教,出家人也要对国家民族尽心。在人与人之间,要努力去求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不为自己,这是菩萨道的基础,一切都为众生。度众生,要先从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度起,不能度家里的人,责任在自己,要检点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第二要看缘,有缘很快就能使人信佛。释迦佛生生世世有个提婆达多和他捣蛋。佛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度的人,就要把他当菩萨看。家里有人不信佛,不要认为是生在魔鬼之家而想逃避,越是有这样家庭的环境,越要视为火中红莲,越要八风不动,越要对他们好,越要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直到死为止,你虽无法度他,他却成就了你的道业,家里如果出现了狠丈夫、凶太太,若自己是菩萨,他更是大菩萨。这是就佛法来讲,先做平常人。

  第二是修行人每日的修行生活

  修行生活,离不开戒律,有祖师把戒律浓缩编辑起来叫<毗尼日用>,吃饭应怎样,漱口应怎样,起居应怎样,理发应怎样……都有一定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贯彻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另有一部<禅门日诵>,一般人说,禅宗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非不要经典,禅只是不著文字,不入任何形象、现象,任何形象、现象均可捉摸,不立文字就是不立现象,心里一切形象、现象都没有了就叫收心,不是眼睛在看,是心在妄动,<禅门日诵>是规定每天早上起来,一直到睡觉以前的五堂功课,乃是藉著念诵,帮助我们收心,指导我们修定。还有百丈清规,禅院清规──都是禅的生活轨范。晓云法师不同于众──威仪、风貌就能感动人,他讲话的姿态能使人敬仰,走路很轻,从不慌张,见到人总是那样和蔼,使人如沐春风。他是艺术家,居所如入画境。日常生活就是从平凡中体验真实的存在,其实是假的,一切如梦如幻,在没解脱以前,假的也要当真的做。业力是不假的,愿力是很伟大的,我们要转变自己的业力,以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生活改变为纯佛教化的生活──做三宝弟子。学佛要从平常生活中著手,愿心要摆到发无上佛道上去,难得好因缘,大家聚在一起,沾大家的福气,愿大家光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